垂盆草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4-27 22:07 点击:470734

原标题: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开展业务化试运行 由我国国家海洋局承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近日开展业务化试运行,为南海周边国家提供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 南中国海区域:国际公认的海啸潜在发生源地 “这个中心的国际预警服务区域,包括南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覆盖了该区域主要的地震俯冲带,为南中国海周边的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以及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司长王华在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业务化试运行媒体通气会上说。 南中国海区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马尼拉海沟以及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所处的西太平洋岛弧带,是国际公认的海啸潜在发生源地,其引发的区域海啸对南海周边各国威胁极大。 据历史海啸数据统计,南中国海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四十多次海啸。1897年苏禄海北部发生强烈地震海啸,据报道造成100余人死亡;1976年苏拉威西海发生8.0级地震海啸,造成菲律宾近8000人死亡或失踪,局部海啸波幅超过4-5米。 我国首个24小时运作的国际海啸预警中心 由于全球80%以上的地震垂盆草

原标题:练兵备战 一“实”就甜 新春走军营,夜宿卧龙山。此时此地,寒冷天气和练兵热潮形成巨大反差,引人深思。 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有个口头禅:做有意义的事。 基层官兵最烦瞎折腾、做没有意义的事情,每天累得要死,却是“认认真真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打仗要打赢,必须先打假! 品咂实战味,训练中的形式主义是块臭豆腐,而假训空练不仅味道不正,而且还有毒,伤人、伤战斗力。 真正把训练场当作战场,会尝到哪些味道呢? 先说苦味:数九严寒,条件艰苦,按照新修订的军事训练大纲从严从难施训,苦练杀敌本领,能不苦吗? 再说辣味:军事训练及考核有把铁尺子,内容安排日益精细,压茬推进,官兵每天都有压力,能不辣吗? 还有酸味:新春佳节临近,春运已经启动,“说句心里话,谁不想家?”身在训练场,即便家属探亲来队,也不能团聚……能不酸吗? 但是,卧龙山训练场官兵品咂到的最浓厚味道是甜味! 二级军士长丁辉说得好:“练兵备战是我们的主业。在‘主业’上多琢磨、多用劲,我们再苦再累都快乐。” 从严从难、贴近实战、科学施训,也是官兵的期盼。战士赵番番和战友们都说,带兵骨干批评他们垂盆草

原标题:得人之道在于识人 “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为治以知人为先”……识人的重要性,在古今中外的典籍里有很多记载。尽管“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但如何识得“茂草”“俊士”,却非易事。正如一首诗中所写:“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司马光在研究了我国数千年历史治乱的得失后也感慨:“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识人准,事业兴。商汤从陪嫁奴隶之中识得伊尹,商汤从此走向强盛;周文王于渭水河畔识得太公,开辟文王一代霸业;刘邦在乱世之中选出“汉初三杰”,赢得楚汉相争先机。相反,如果不能识人,轻则如鲁庄公之于管仲、项羽之于韩信,因不识人才而事业难成,重则如玄宗毁于安禄山、汉文帝惑于邓通,因识人不准而导致国家动荡。要是古代有《雾里看花》这首歌,那在面对识人之难时,求贤若渴而又不能甄辨出人才真伪者一定会唱道:“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怎样才能识准人?古代先贤总结出了一些方法,比如战国时期的李悝总结出“识人五法”,《吕氏春秋》提出了“识人六法”,诸葛亮有“观人七法”。然而,“人心像天体一样难识”垂盆草

原标题:用静气驱散浮躁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春节前夕,一位领导把这句诗送给了面临进退走留的官兵,教育大家克服浮躁之心,面对人生大事力争做到心静如水,泰然处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兵多有浮躁,鲜有静气:有的遇变不知所措,耐不住性子,自乱阵脚;有的遇事心急火燎,沉不住气,急躁冒进;有的遇事怨天尤人,不求破解,等等。这些浮躁症,不是小毛病而是大问题,不是虚症而是实症,虽非疑难杂症,但也是积久难治的痼疾,若不根治,必将伤害身体,影响工作,败坏形象。 静气是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非宁静无以致远。”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中修身。涵养几分静气,就是要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当一个人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仰、“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胸襟,就自然会在静气中只顾攀登不问高,全身心投入部队建设。 “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齐白石说自己的成功之道是“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杨利伟说自己太空操作之所以能万无一失,是因为“平日里心平气和地把每个动作练成了垂盆草

原标题:夜宿卧龙山 品咂实战化 ●这是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在习主席向全军发布新年开训动员令“满月”之际,本报启动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的第一年“新春走军营”采访活动。 ●这是一个特别的部队单位:1个月前,习主席向全军发布训令的大会主会场设在该师某团靶场,全师官兵备受激励,迅速掀起大抓实战化训练热潮。 ●新春走军营,战地鼓角声震耳;夜宿野营村,金戈铁马入梦来。本报记者深入该部野外驻训地,与某团红二连官兵同吃同住,零距离感受实战化训练—— 我们喜欢这些“不好看” 走进野训场,记者第一眼就发现连队野营帐篷并没有“列队”搭建。“我们当天抵达后,勘察完地形各班分头搭帐篷,20多分钟就搞定。”下士车长崔鸿舰告诉记者,以前野外驻训搭帐篷时,有的单位还标线,让全连所有帐篷整齐排列。这次搭建帐篷,除了考虑山坡搭建的安全性,主要考虑的是便于全连能以最快时间收起帐篷、便于伪装、打起背囊就能上战场。 走进帐篷,记者发现摆放比较整齐的是帐篷墙面挂着的几个黄脸盆。防潮垫、褥子、被子叠放在一边,有型,但并非是好看的“豆腐块”。“我们注重内务,这是军人作风养成,但是野外驻训期间,内务标准更贴近实战。”崔鸿舰告诉记者。垂盆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