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莉垭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6 18:13 点击:443898

《太空救援》首映 太空巨制重写科幻电影新秩序原标题:《太空救援》首映 太空巨制重写科幻电影新秩序 “今天的科幻就是明天的科技,2018年长征五号发射、嫦娥四号探月、北斗卫星组网,35次发射次数将创历史新高,我们的科幻片能不能想办法跟上这个节奏?” 在观看完2018年开年首部太空灾难片《太空救援》之后,来自科幻、航空、科技、军事、电影等领域的专家们,激动地开启了脑洞,讨论起了这个问题。 1月9日,以“畅享太空”为主题的《太空救援》首映发布会在京举行。作为一部真实还原人类历史上公认的太空救援奇迹——拯救“礼炮七号”空间站的太空灾难片,《太空救援》在俄罗斯上映即迎来口碑票房双丰收,首周末票房达到700万美金,打破了俄罗斯本土首周票房记录,IMDB评分高达7.3分, 被誉为“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太空片。” 太空题材的电影向来热门,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太空救援》凭借其极具沉浸感的逼真特效、震撼人心的真实事件以及英雄无畏的使命感突出重围。“这是一部全程无尿点的电影”,观看完首映之后,有观众这样表示,“在真实展现历史事件的同时,影片的节奏非常紧凑,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很精准,惊心动魄的故事背后,展现了人性的伟大。” 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塔莉垭

伊能静1月11日凌晨,伊能静发表长文回应此前被曝行李超重,故意为难工作人员,批评台湾媒体无人不黑:“今天台湾媒体再次写到我,当然如果熟悉台媒的人都知道,他们几乎无人不黑,艺人和媒体对立的很厉害,很多流行歌曲都骂狗仔。”此前台媒曾爆料伊能静和儿子小王子去纽约游玩,她的托运行李超过规定,却为难机场的地勤人员。在这篇长文中,伊能静对这件事情进行还原和解释:“我因为知道美国保护员工,不允许行李太重,所以我每个行李只装了25公斤,组长特地告诉我美国一个箱子装32公斤。”指出台媒是恶意扭曲。她还道出自己曾因为媒体害怕待在台湾,但是现在她“深深爱着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对于台媒的屡次抹黑,她也表示谅解:“以前我会生气,但是现在我有更多同情。”她在长文中表达了对记者工作的同情,“一份工作,永远在寻找负面,他们不断想要告诉这世界,人都表里不一,人都是虚伪的”。伊能静称记者为了收入不得不这样说,再加上行业竞争大,也能体会记者的不容易。“体谅不仅仅是给态度好的人,有时也是给态度不好的人。”对于伊能静这篇充满感情和正能量的长文,网友夸奖她:“三观很正”,更有人表示感谢:“总能在你的文章中看到生活的意义,谢谢你。” 塔莉垭

张楠︱1920年代的艺术与1930年代的政治原标题:张楠︱1920年代的艺术与1930年代的政治朱利安·贝尔文︱张楠作为二十世纪初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团体的二代成员,同时又是积极投身于三十年代各种革命和战争的知识分子,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的人生轨迹和价值抉择, 清晰地呈现了上世纪初历史潮流的风云激荡和文化思想的发展变迁。彼得·史坦斯基(Peter Stansky)和威廉·亚伯拉罕斯(William Abrahams)共同撰写的富有浓厚学术色彩的传记《朱利安·贝尔:从布鲁姆斯伯里到西班牙内战》(Julian Bell: From Bloomsbury to the Spanish Civil War,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正是紧扣这一主题,从朱利安的个体命运着手,有力地描绘出一幅丰盈厚重又发人深思的时代画卷。 《朱利安·贝尔:从布鲁姆斯伯里到西班牙内战》从布鲁姆斯伯里独特文化氛围熏陶下的童年生活,到剑桥大学时代的文学创作和政治热情,再到远赴中国教书游历,直至1937年参加西班牙内战不幸伤亡,朱利安短暂的一生,被裹挟在种种相互矛盾的倾向之中:一边是布鲁姆斯伯里对艺术审美和人文哲思的执着,另一边则是参与现实社会改造和政治变革的努力;一边是布鲁姆斯伯里对个体修养的推崇,另一边则是三十年代弥漫开来的集体主义激情。出生塔莉垭

脑补听觉的神奇通感原标题:脑补听觉的神奇通感(今天的文章需要安静)利维坦按:对,只有一张动图。文/Dan Robitzski译/沁月校对/黄译莹原文/www.livescience.com/61108-silent-gif-synthesia.html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沁月在利维坦发布看这个动态图时你听到了什么?如果电线塔每次落地时你都“听”到了一声巨响,你其实不是一个人。不过这个动态图的确没带任何背景声。这个最近在Twitter上火起来的动图在10年前由HappyToast网站创作。这个动态图上有三个电线塔在“玩”跳绳——两个塔间的输电线摇动起来,而第三个塔在线落地时不断地起跳。第三个起跳的电线塔每次落地时,整个图都震动得仿佛这个塔快要贯穿地面似的。即使这个图没有任何背景声,但不少人都提到当塔落地时自己有听到响声。去年12月2日,这个动态图由格拉斯哥大学的神经学家莉莎·德布鲁因(Lisa DeBruine)发布在推特上。在随后的一条转发推特上,德布鲁因附上了一个调查,来统计能听到动图声音的人数。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能在图中塔落地的时候能听到响声呢?专家称,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一种生理上的“通感症”(synesthesia),这种症状使得不同的感官知觉会“混合”在一起。例如,有通感症的人能够听到声音时能尝塔莉垭

他只唱一首歌,叫做“我们生活的故事”原标题:他只唱一首歌,叫做“我们生活的故事”第31 期|花朵盛开。花朵凋零。多即是少。我渴望更多。 |在英语诗歌界,有一名诗人因句法简洁而闻名,他就是美国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马克·斯特兰德一生获奖无数,包括麦克阿瑟奖、普利策奖、华莱士·史蒂文斯奖,以及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授予的诗歌金奖。他被称作“深沉的异化哀悼者”,他机敏、克制,以深刻的智慧讲述我们被遮蔽的生活故事——“这是冬天,这是新年。没有人认识你。你躺在湿冷的石头之下,远离星辰,远离光之雨。”——《新年》“当你死去,你的影子睡在火炉口,吃炉灰面包。它在废墟之中欣喜。”——《你的影子》“你穿着什么衣服?我穿着蓝色西服套装、白衬衫、黄领带和黄袜子。你穿着什么衣服?我什么也没穿。疼痛之巾温暖着我。”——《回答》斯特兰德擅长将日常现象与奇幻意象编织在一起,精悍短促的行句符合呼吸的节奏,他讲述着现代生活的孤独与焦虑,感慨着广阔世界下个人的无力,字里行间渗透着迷人的优雅。今天有时FM·诗人读诗要推荐给大家的作品,是马克·斯特兰德的诗作《一首歌》,选自新近出版的《我们生活的故事》。朗读者,诗歌中文译者桑婪。诗人说,他的身体只唱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塔莉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