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立科技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7 05:34 点击:379814

喂不是说要诊断肿瘤吗?那只鸽子是怎么回事!原标题:喂不是说要诊断肿瘤吗?那只鸽子是怎么回事!在小小的“工作室”中,一只鸽子凝视着屏幕上粉紫色调的染色切片图像,这些图像来自患者病变的乳腺组织。在触屏的两边,分别显示着黄蓝两色的选择按钮——一边代表良性,一边代表恶性,此时,“鸽子医生”要作出它的判断。正在观察病理切片图像的鸽子。图片来自:参考资料1这样的一幕看起来有些荒诞:辨别组织切片本应该是训练有素的病理医生的工作才对,鸽子又能懂什么呢?不过,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1],科学家们却真的一本正经地训练鸽子认起了肿瘤切片。他们对鸽子们进行了一系列病理切片和医学影像的鉴别训练。一开始,鸽子们判断切片的正确率只有50%(当然,这也就是随便瞎选的命中率),而在经过15天的训练之后,鸽子们的判断正确率就提升到了85%左右。对于丝毫没有接触过病理学的它们来说,这个成绩可算是相当不错了。但是,究竟为什么要让鸽子学习如何识别肿瘤呢?难道在将来,我们就要看到这些鸽子披上白大褂到医院上岗了吗?不,当然不是这样,鸽子又不懂医学,也没法沟通,怎么能真的把诊断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它们呢。不过,学会识别切片的鸽子,倒是真有它们的应用潜能。目标:节省人工,改进技术在传统的病浙江大立科技

为什么在安静的环境下,你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原标题:为什么在安静的环境下,你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 作者:Bryan Gardiner 翻译:月月 你可能从未置身于真正安静的环境下。你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宁静的地方,哪里都会有飞机的轰鸣声或高速公路持续的车流声。无论你住在城市也好,在郊区也罢,甚至在蒙大拿的牧场,都或多或少地充斥着现代世界的声音。 实际上,这是件好事,因为在绝对安静甚至接近安静的环境下,人的大脑和耳朵的反应会非常怪异——怪到会使人产生很多种诡异怪奇的声音体验。这一现象的内在机制,也许能解释与特定精神疾病相关的幻听症状。 寻找全世界最静的地方 “声音无处不在,这是我们的常识”,《你为何会听到你听到的声音(Why You Hear What You Hear)》一书的作者埃里克·海勒(Eric Heller)说,“即便是一个安静的房间,也存在40 dBA(加权分贝)大小的声音”。这里解释一下,0 dBA被认为是人类能听到声音的最小值,三英尺外(约0.91米)的窃窃私语声大小约为30 dBA,50英尺外(约15.24米)的繁忙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声大小为80 dBA。 而在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奥菲尔德实验室(Orfield Lab)的无回音室,声音大小为-9 dBA,这里是吉尼斯官方认证的世上最浙江大立科技

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依法对金星决定逮捕金星资料图原标题: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依法对金星决定逮捕最高人民检察院11月1日消息,日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金星(副厅级)决定逮捕。案件侦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浙江大立科技

大熊猫起源欧洲?浙大生科院教授:表述不严谨原标题:匈牙利现更古老化石,大熊猫起源欧洲?专家称表述不严谨近日,加拿大和法国科学家联合在《地球生物》期刊(Geobios)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在匈牙利发现了一组很可能是现代大熊猫祖先近亲的牙齿化石。经测算,这组牙齿化石形成于10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比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在云南禄丰发现的800万年前的始熊猫化石还要早。《新科学家》学术期刊的官网10月27日报道称,这次发现佐证了大熊猫起源于欧洲,而非亚洲。此言一出,引发众多网友争论。有人表示不接受该结论,也有人认为争论起源并无意义。《新科学家》学术期刊官网报道截图“如果此次研究真实,那也只能说这是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最早的熊猫化石,不能说它就是大熊猫的祖先,也并不意味着大熊猫就起源于欧洲。”10月31日,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方盛国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对于公众来讲,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科学研究应该是理性的:只要一天我们没有找到比他更早的化石,那只能暂且认为他们是最早的。我们只能与时俱进,慢慢完善。”方盛国表示。“更像是表亲”据《新科学家》报道,这组牙齿化石是在匈牙利的鲁多巴尼奥镇(Rudabanya)发现的。研究人员浙江大立科技

媒体:聂树斌的母亲可以选择遗忘 但我们不能原标题:聂树斌的母亲可以选择遗忘,但我们不能| 内参快评如果不是因为儿子聂树斌含冤死去,家住河北石家庄鹿泉区下聂庄村的普通农妇张焕枝或许永远都不会被媒体关注。她今年已经73岁,对一个农村老人来说,本该是含饴弄孙、安享天伦的年纪,但是,一场悲剧改变了她的人生,让她用了21年时间为自己的儿子鸣冤。2016年,聂树斌冤案终于平反,其父母也获得了相应的国家赔偿。近日,《新京报》对张焕枝老人进行了回访,面对记者,已经褪去“申冤者”身份,重新做回普通农民的张焕枝说:“这个坎总要自己过去。别人帮不了。这些年,该做的做了,该忘的忘掉它。”遗忘,是个听起来轻飘飘的词,但真正的遗忘,又显得无比沉重。对聂母张焕枝来说,自己亲生儿子那么年轻就含冤而死,是她最不愿意触碰的往事。二十多年来,为了给儿子申冤,她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如今,她终于给了已死的儿子一个交代,终于可以休息一下,渐渐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一切。然而,张焕枝可以选择遗忘,不代表社会也可以遗忘聂树斌。在讲述当代法治发展史时,聂树斌的名字和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是一个无法遗忘的印迹。聂树斌案,既是一道因司法工作曾经疏失而留下的“疤痕”,也是一座浙江大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