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大帝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5 01:54 点击:306855

原标题:上半年去库存效果明显 三、四线城市区域分化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半年已过,“三去一降一补”有什么成效?三、四线楼市库存是否依然“压力山大”?“僵尸企业”处置得如何?企业杠杆率有没有降低、成本有没有下降?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短板补上了吗?   围绕这些社会关注、各方关切的重要经济问题,我们在年中之际推出“‘五大任务’半年报”系列报道,通过个体生活的变化,以小见大,深度剖析半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痛点、亮点和突破点。   老傅的庆幸   “一年间房价涨了1倍,还一房难求,如果今年才出手,肯定买不起了”   酷热难耐的夏日傍晚,家住河北沧州禧福荷堂的傅小荣如往常一样饭后遛弯儿。路过一处高档小区,瞥见门口摆着“天成熙园15000/平方米”的房价板,老傅立刻回想起今年自家新房交钥匙的场景:“就一年时间,我相中的那套6000多元每平方米的房子,售价居然到了1.1万到1.2万,涨了1倍,且高价之下一房难求。”   老傅本是“有房一族”,2015年,因为儿子即将结婚,老两口合计着再给孩子买套房。彼时的售楼处还算安静,房源也充足,好地段、好房型匈奴大帝

原标题:粮食当钱存 方便又增值(供给侧改革惠及农民①)   又是一年麦收季,近日,山东聊城东昌府区闫寺街道铁屯村村民吕保荣拉着自家的小麦,来到附近的汇粮“粮食银行”网点进行储存。不一会儿,一车小麦变成了存折上的一串数字。   有网点、有存折、有利息、通存通兑…… “粮食银行”的业务与普通银行十分相似,农户来到这里,将闲置的粮食存入并得息分红。如今,在聊城这个全国产粮大市,越来越多的种粮农民像吕保荣一样,把粮食存进“粮食银行”赚利息。“粮食银行”,是指粮食企业借鉴银行业经营模式,利用自身仓储经营条件,代农户储存粮食,在通过契约方式保障农户粮食所有权的同时,将粮食经营权以“定期”或“活期”的形式让渡给企业,农民可按约定提取粮食(成品粮)或折现的新型粮食流通业态。近年来,聊城市积极探索“粮食银行”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存粮难、卖粮难、粮贱伤农的问题。   “粮食银行”抢了粮囤“饭碗”   “过去小麦收获晾晒后,要么装袋要么入粮囤,卖的时候再倒腾出来。现在把小麦全部存进‘粮食银行’,既省时省力,又保值增值。”说起“粮食银行”的好处,高唐县鱼丘湖街道蛮子营村的杨红岭深有感触。   储粮难、卖匈奴大帝

原标题:让家政服务更规范更放心(评论员观察)   规范家政行业,既需要筑牢微观基础,也需要建立宏观机制      近日,有两条与保姆相关的新闻受到关注。一个是国家层面,17个部门联合发布行动方案,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一个是社会层面,杭州保姆纵火案的遇难者家属林生斌宣布,联合好友发起设立公益基金,完善保姆的甄选管理机制。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努力,有助于推动中国家政行业规范发展。   长期以来,家政行业存在一些乱象。保姆虐待幼儿、老人以及偷盗财物等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毒杀老人、纵火夺去一家四口生命的极端案件。“雇主用得不放心,保姆干得不开心”,成为中国家政行业发展的一个困境。当然,不能因为几个“恶保姆”的极端案例就怀疑整个保姆群体,更不能由此污名化整个家政行业。相比于宣泄情绪,更值得追问的是:家政行业乱象丛生的根源是什么?规范家政行业从何处着手,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应该说,家政行业虽然属于服务业,却具有其他服务业所没有的一些特征。首先是经济行为的微观属性,家政行业的从业者和需求方都是微观的家庭或个人,而连接供求双方的家政中介公司也大多规模很小、遍地开花。其次是社会关系匈奴大帝

原标题: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知新觉)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我国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其中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逐渐渗透到制造业、建筑业等实体经济领域。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就相关融合发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文化产业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更好发挥文化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活品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导向与政策支撑并行。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以创意、设计实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注重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发挥。因此,市场需求成为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获得市场回报成为产业融合的主要目标。以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为例。传统制造业发展往往趋于同质化,导致盈利下滑、竞争力下降。文化产业通过高端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等,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传统产业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变。显然,如果仅凭政策引导而疏于对市场需求的捕捉,就无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优势,也难以实现其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所匈奴大帝

原标题:有机肥为何难“当家”(三农微观察)   农民不会用、不愿用、不敢用,成了制约有机肥使用的瓶颈。推广应用有机肥,要供需两端一齐发力,捡回农村的“另一半”资源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传统农谚中,“肥”指的是有机肥。过去家家户户用人畜粪便制作农家肥,用秸秆沤草肥,可如今,在不少农村地区,有机肥踪影难觅。按理说,有机肥富含各类有机质和微生物,对培肥地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有很好的效果,为啥不受农民待见呢?   有的农民说“不会用”,施了这么多年化肥,产量噌噌往上涨,改用有机肥心里没有底,老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有的农民说“不愿用”,沤有机肥,粉碎搅拌、堆积发酵,又脏又臭,费工费时,化肥就省心多了,直接去农资店里拉几袋就行。有的农民说“不敢用”,有机肥劲不足,见效慢,施用成本高,短期内还可能影响产量。   农民算的是“经济账”,农业发展还要算“生态账”。肥料是粮食的“粮食”,只有营养均衡,庄稼才能茁壮成长。然而,当前一方面农业肥料结构失衡,重化肥、轻有机肥,我国化肥生产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亩均化肥用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不仅导致了土壤养分流失,板结化严重匈奴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