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伯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3 09:00 点击:285236

一间咖啡馆中的 Lost City | 单读 城市市容不断变化,人们进入一个城市又接着离去,文艺界一代代交替,城市的变化喻示承载城市的人发生了改变。当城市不再保留人文痕迹时,以什么方式证明那些人的存在呢? 丘彦明在任职《联合文学》总编辑时,与一代台湾文学家建立了宝贵的私人友谊,在《人情之美》中,她通过轶事勾勒出遗留在台湾作家身上的文人风骨和真性情,从白先勇、梁实秋、张爱玲到三毛等作家,其意义远超一己人情之美。在书中,丘彦明列举了上世纪台湾文人的“文艺活动中心”,它们多在咖啡馆中,看似描述变幻万千的城市景观,实则人走茶凉,内心的无奈与寂寥令人扼腕,在对一间间咖啡馆的追忆中,邱彦明重回她的 Lost city。 My Lost City 来自单读 00:00 03:02 台湾光复后三十年文人与咖啡屋窥探 每逢冬日,是气候的关系吧!心中便是多生一分忧郁。充满阳光的台北街头,太阳非但晒不去那份忧愁,暖暖的气温,反倒让忧愁像加了酵素的面粉一般,发涨了起来。1984 年 12 月,我独自走在高楼大厦栉比鳞次、车辆拥塞、人声鼎沸的市区,寻访十几二十年,甚至三十多年前,文人雅士会聚的咖啡屋,心境越走越是荒凉。 《人情之美》作者丘彦明 画伯

为什么把泰国变装小姐姐叫「人妖」? 想必很多人有和文字君一样的疑问:「人妖」明明是会唱歌跳舞的漂亮小姐姐(哥哥),为什么会被叫个这么吓人的名字, 让人想起张着血盆大口的吃人妖怪。 要说这个,也不怪当初翻译的人。因为「人妖」这个词在古代汉语里,就有男扮女装或者女扮男装的意思。 「妖」这个字在古代汉语里通常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女性艳丽妩媚,比如曹植的《美女篇》里写「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那时候夸女孩子长得「妖」还是一句好话,但是到了现在这么说,美女能放你活着回家才怪。 另一个义项是「怪异,邪恶(的事物)」, 「妖孽,吃俺老孙一棒!」 里的那个妖孽是也。 「人妖」这个词的现代用法就是来源于此。 开始,「人妖」还是一个严肃的词,指一些发生在人身上的反常现象,一般是一个朝代末期政令混乱君主不作为的时候,会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反常现象,古代人叫「物怪人妖」,代表不吉利的意思。 这个义项也可以写作「人祅」(虽然长得很像,但并不是棉袄的袄,大夏天请不要思念棉袄!) 比如《荀子 天论》里写:「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祅」。 一个君主,啥画伯

比起民国狂人,你喷人的样子太low了 来源:国馆(微信ID:guoguan5000) ▼ 民国有三个疯子,大疯子章太炎,二疯子刘师培。他们的学生黄侃,是三疯子。三个疯子有个共同点:学问大,脾气也不小,喜欢骂人。 ▼ 胡适主张白话文,黄侃主张文言文,两人都在北大教书,抬头不见低头见,见了就要搞事情,不是胡适搞,是黄侃搞。 一次,黄侃见着胡适: 黄: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 胡:为何? 黄: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叫「胡适」。 胡:那叫什么? 黄:应该叫「到哪里去」! 胡:······ 说完了,黄侃仰着头打了三个哈哈,然后扬长而去,剩胡适在风中凌乱。 还有一次,黄侃在课堂上讲文言文的高明,讲着讲着,就想起了胡适,说: 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打电报得这么说: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总共十一个字,要是用文言文,四个字就够了:妻丧速归,省了三分之二的电报费。 还有比这更狠的。黄侃在中央大学讲谢灵运做官做到了秘书监时,又想起了胡适,胡适写了两本书,一本叫《哲学史大纲》,另一本叫《白话文学史》,虽是两本不一样的书,却有一个共同点:都只写了一半,画伯

56㎡丨搭建甜蜜婚房,清新日式,一切都刚刚好!户型:一室两厅 面积:56㎡ 风格:日式和风 居住人口:新婚夫妻 屋主王先生和他的太太,在济南也待了5、6年了,看着房价天天飞涨,觉得再不买房可能就买不起了,最后15年的时候首付买了套56平的一居室,当做婚房,以后有了孩子,再卖了买过一个大一点的吧! ▲平面图 平面布置图,王先生比较喜欢北欧,王太太喜欢日式,刚好风格差不了多少,就混起来装。 // 玄 关 // ?入户玄关,做了部分开放式的鞋柜,比较方便平时换鞋子用,上面就可以放包和衣服。 // 客 餐 厅 // ?客餐厅的整体,高脚家具是北欧风中经常用到的,很适合小户型,视线不会受到阻碍。同时也兼具了日式的原木风,整体保持日式和风的基调! ?餐厅的边上做了很多收纳,一个移门鞋柜加餐边柜,不常用的鞋子和换季衣物都是收到这里的。 ?客厅也是简单为主,沙发背景墙就是隔板配装饰画,不希望过于复杂。 ?客厅和阳台之间没有装门,阳台除了满足晾晒,还是一个小地台,搭配开放式的书柜,晒着太阳读书也挺好的。 「小美说」如果在阳台这个地方,打造一个简约的榻榻米,用一个升降台,也是不错的选择。 画伯

香港救灾英雄陈英凝:帮助内地农村应对灾害图片:2013年11月,陈英凝(左)在青海替藏族妇女进行基本健康检查2006年巴基斯坦地震,她当时还是无国界医生的一员。走到一个极为偏远的山区,连国际救援组织都不见踪影,她却看到整个山头到处都是蓝色帐篷,每个帐篷上都写着两个大大的中文字:“救灾”。那一刻让她毕生难忘。“国家富强是一方面,但这个国家能有心去多做一点人道救援工作……我是真的感动。”她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参与世界各地救灾,足迹遍及科索沃、东帝汶、老挝、巴西等20多个国家。要说到感动,她会提起那一刻。今年43岁的陈英凝,出生于香港医学世家,在美国读医期间到津巴布韦救灾,就此与人道救助结下不解之缘。1998年她正式加入无国界医生,2001年以27岁之龄成为最年轻的无国界医生香港区主席,也是该职位的第一位亚洲女性。对在无国界医生的日子,她称之为“我的前半生”。如今她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2011年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设立“灾害与人道救援研究所”(简称CCOUC),她是所长。“减轻灾害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是这个研究所的使命。中国崛起了,但国际上对中国的认识还不多近年来中国的救灾工作开始走出境外,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帮助其他国家,在人道救援方面越来越积极。“我们去哈佛、牛画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