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路向北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9 23:47 点击:264646

原标题:榆林确诊第二例感染H7N9病例,患者系第一例感染者丈夫!6月6日,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从榆林市疾控中心了解到,经疾控中心检测,榆林市中医院收治患者郭某某,被确诊为人感染H7N9病例。该患者为内蒙古乌审旗图克镇农民,男,67岁,系榆林市首例输入病例杨某某丈夫。患者也是在内蒙古感染后来榆林市就医被确诊的,属榆林市第二例输入性人感染H7N9病例。据了解,发病前,患者有接触病死禽史,随后夫妻二人相继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在当地村卫生室输液治疗后效果不佳,于5月29日下午18时左右来到榆阳区星元医院就诊,22时30分左右按疑似H7N9病例转入榆林市中医院南郊院区治疗。榆林市疾控中心分别于5月29日、6月4日、6月6日对郭某某进行样本核酸检测,6月6日检测结果为阳性被确诊。收治入院后,医院一直对患者按照高度疑似病例采取隔离措施进行治疗。省市医疗救治专家组在治疗期间多次进行会诊,对患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与此同时,榆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强化了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呼吸专科流感监测,加强防控,各项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再次提醒广大群众,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活禽类、鸟类或其粪便。不要购买活禽自行宰杀,也不要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一念路向北

15年前孩子走失被交警找回 母子高考现场认出“恩人”原标题:15年前孩子走失被交警找回镇江一对母子在高考现场认出“恩人”扬子晚报网6月7日讯6月7日上午,在镇江中学考场门口,出现温馨一幕:15年前,当时还是5岁儿童的考生朱文涛,在镇江闹市区的大市口不慎走丢,全靠当时正在路口值勤的镇江京口交警大队交警王伟华才得以找到。如今,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一名阳光少年,并且7日就在镇江中学考点参加高考。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居然在镇江中学的高考考场门口,邂逅了15年前的“恩人”王伟华。朱文涛妈妈凌云凤女士激动的告诉记者:“缘分实在太奇妙了”!7日上午,镇江润州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王伟华,正在镇江中学门口维持考场门口的交通秩序。突然,他被一名考生家长拦住,这名女家长问到:“同志,请问您2002年是不是在大市口上过班?您还记得当年帮我们找到过一个孩子吗?”王伟华仔细回想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的回答道:“原来是你啊!”而随着相认这一幕,两人都回到了15年前。原来15年前,5岁的朱文涛和爸爸逛商场时,独自跑出商场和父亲不慎走失。情急之下的朱文涛父母立即报警。接到此警情后,当时正在路口值勤、还是京口交警大队一名普通民警的王伟华,立即在大市口附近展开寻找。最终,在一家大商场附近找到孩子,一念路向北

出手了!卓伟等一批八卦账号被封!官方这样解释…  6月7日下午,北京市网信办依法约谈微博、今日头条、腾讯、一点资讯、优酷、网易、百度等网站,责令网站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用户账号管理,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主流舆论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渲染演艺明星绯闻隐私、炒作明星炫富享乐、低俗媚俗之风等问题。   微博、今日头条、腾讯、一点资讯、优酷、网易、百度等网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网站内容管理规定及用户协议关闭了“风行工作室官微”、“全明星探”、“中国第一狗仔卓伟”、“名侦探赵五儿”、“长春国贸”、“娱乐圈揭秘”等一批违规账号。   北京市网信办指出,201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从事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1号)第三条规定:“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一念路向北

夜读|真正看过世界之前,别着急做决定   两年前,可儿决定辞职专职写作时,曾请教过一位业内人士。   他说,现在纸媒行业下滑严重,有的杂志社连稿费都发不起,新媒体虽然搞得火热,但良莠不齐,如果你不能像某大V级写手那样敢嬉戏怒骂,就别想出彩,有人写了几年的公众号也只不过寥寥数千粉。   她犹疑了一段时间,最终内心的热爱战胜了怀疑,当然为了更透彻,她关注了好多成功的新媒体,发现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言辞犀利、观点鲜明,或另辟斜径、独树一帜,就连那些专写美食的因为用心也拥有很多读者。   心里有了主意,索性辞了职,休整一段时间,又去了很多城市,缓慢认真地生活,体会身边的花开花落和每个安静的黄昏,当她的心里只剩下美好时,内心充满了创作的欲望。   现在,她早已出了自传,成了作家。因为写作风格鲜明,文笔优美,一年签下三本书,写得风生水起,当然,她庆幸当初早早辞掉工作,有了更多的时间创作,状态才越来越好。   可儿说:“没有积累前,不要轻易做决定,那样会误导自己的人生。”   她后来才知道曾请教的那位作家已很久没有作品了,因为写惯了传统的写作模式,跟不上新媒体的快捷,所以他给的建议也是守旧、墨守陈规的,可儿很庆幸没有听从他的一念路向北

你的朋友对你的朋友圈“三天可见”了吗? 插图 耿争   不知从何时开始,微信朋友圈成为我们了解一个人最快捷的渠道。看他分享了什么文章、什么音乐,去了哪儿,发表过怎样的言论,好像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全貌了。如果探究欲再强些,甚至可以翻遍他所有的朋友圈,了解他近几年的成长史和心路历程。这对刚建立联系的陌生人来说,可谓有了“知己知彼”的感觉。   然而,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更新,用户开始有权设置好友查看朋友圈的时限。以前全面开放的朋友圈,甚至可以收紧到“最近三天”。这让一些人开始抱怨:“非好友的人还可以看十条朋友圈呢,我却只能看你最近三天的朋友圈,你还把我当好友吗?”   朋友圈固然是展示自我的窗口,但朋友圈沦为“工作圈”、“事业圈”、“营销圈”却是更现实的情况。如何在对外坦诚的同时,又能自我保护,这其中的“内心戏”值得玩味。 减少对自己的羞耻感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刚推出时,很多人都没有在意,但使用一个月后,很多人成为这个功能的忠实拥趸。在记者的通讯录中,共有好友1200多人,逐一检索后,发现有近100人的朋友圈是“三天可见”的,他们大多是学生、初入职场的新人。而那些超过35岁的人群中,很少有人开启这一念路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