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4-19 22:42 点击:159508

江苏扬州小朋友包“彩色饺子”迎冬至(图)华夏经纬网 2016-12-21 09:07:54图为小朋友包“彩色饺子”迎冬至。 孟德龙 摄中新网南京12月20日电 (记者 崔佳明)21日是冬至,江苏扬州有吃水饺、吃汤圆等习俗。20日,扬州一社区组织大学生们与社区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同开展“包彩色饺子,迎冬至”的活动。图为小朋友包“彩色饺子”迎冬至。 孟德龙 摄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的大学生们将面里添加胡萝卜汁、菠菜汁、玉米汁与肉馅等食料做成“彩色饺子”与社区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品尝饺子,在欢乐地气氛中迎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到来。自冬至开始,中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也就是说,明天(21日)进入“一九”,2017年3月3日进入“九九”。“出九”之后,各地将迎来春暖花开。图为小朋友包“彩色饺子”迎冬至。 孟德龙 摄对此,扬州的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冬至,扬州人称为“大冬”,当地还有“大冬大似年”的说法,在扬州人心目中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同等重要。老扬州人过冬至,必吃的是汤圆,因为汤圆用扬州话说是“圆子”,象征着团团圆圆、全家幸福、美满。(完)奥克兰

河北柏乡农民夫妇创办画室 农民吃上“艺术饭”(图)华夏经纬网 2016-12-21 09:08:52付丽荣在创作工笔画。 张鹏翔 摄中新网邢台12月20日电 (张鹏翔 李铁锤 高敏)“没想到俺们几个种地的农民,也能靠画画挣钱,吃上艺术这碗饭。”在河北省柏乡县固城店镇北天村的荣墨轩画室,十几个农村妇女一边在宣纸上勾勒牡丹,一边讲述她们的工笔画创作之路。荣墨轩画室是柏乡县北天村付丽荣和赵龙超这对农民夫妻一手创办的。付丽荣从小爱好绘画,17岁到河北宁晋工笔画艺术学校学习过两年,之后又到河北美术学院学习一年。走出学校后,付丽荣背着自己的作品走遍了北京、天津、上海各城市,也经历了希望、拒绝和失望。“那是一幅0.8×1.2米的牡丹工笔画,我卖了500多元。那是我的第一桶金啊。”付丽荣对于10年前做成的第一单生意记忆犹新。随着付丽荣的工笔画创作技艺日渐精湛,客户和订单也多了起来。起初,付丽荣只是在家里创作,时间一长,村里四街八邻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到家里“凑热闹”,对色泽鲜艳的牡丹、花鸟、虫鱼等工笔画她们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姐妹们喜欢,我就免费教一下,就当培养她们一个奥克兰

再见三峡纤夫:巴东神农溪上的文化活化石(图)华夏经纬网 2016-12-21 09:20:09图为神农溪重现古老的拉纤场景。 蒋青琳 摄中新网巴东12月20日电 (蒋青琳)“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一首《纤夫的爱》红遍大江南北,男女歌手站在神农溪边拉纤对歌,是几代人记忆中的场景。20多年过去,长江流域还有纤夫的身影吗?此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位文艺家从重庆辗转赶到湖北省巴东县,走近那条古老的河流—神农溪。立冬时节,溪谷里凉风阵阵,纤夫们却只穿条裤衩在水里蹚。“师傅,加条裤子吧,别冻着。”游客在岸边劝说着。61岁的老船工张泽虎冲着大家一笑:“不妨事的,纤夫不怕冷。”图为船遇浅滩,纤夫也会下水护航。 蒋青琳 摄张泽虎神采奕奕的眼神、中气十足的声音以及硬朗的身体让人很难将眼前的老人和61岁的年龄划上等号。老爷子从16岁开始当纤夫,“小时候我们住在江边,看见很多船在江里跑来跑去,还有人在大声唱‘歌’,就喜欢上了船。16岁时,为了生活,也因为喜欢,我当了船工,也是纤夫。”张泽虎介绍,对于当时在船上讨生活的船工来说,多是十来岁就上船做工,从普通奥克兰

华夏经纬网 2016-12-21 09:19:48中新社西宁12月20日电 (记者 张添福)来自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的一百余名草根唐卡画师,2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参加青海省唐卡艺术技能大赛,比拼唐卡绘画指尖上的“功力”。唐卡系藏文音译,多画于棉布上,是用绸缎缝制装裱的宗教卷轴画。如今,青海省唐卡绘画日益繁荣,该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地区,唐卡色彩鲜丽,从艺人员众多,绘画技法精妙,被誉为“藏画之乡”。当日早上,大赛的理论考试部分采用汉、藏双语试卷,主要考察藏族历史、藏传佛教知识以及唐卡流派、颜料、比例和绘画方法等。下午,展开了一场长达四个小时的实际操作比拼。一百余名唐卡画师,在用棉布打磨的画布上,为一幅40厘米长、30厘米宽的文殊菩萨唐卡画像打底稿,以此考察平日的绘画基本功。“八成以上的参赛选手表现不错,能达到大赛的要求。”赛后,青海省唐卡艺术协会会长才让三智向中新社记者介绍,“参赛画师们能在较短时间内,画出命题唐卡的主佛像和山水等背景,且在唐卡绘画中,最讲究的主佛像的比例很标准,五官匀称,衣纹等奥克兰

华夏经纬网 2016-12-21 09:10:13中新网杭州12月20日电 (施佳秀 姚婧雯)544件域外古印20日亮相浙江杭州西泠印社美术馆,这是全国首次对世界范围内古代印章的探索和展示,为“图形印与非汉子系统印章”研究开疆拓土。印章是印记的通称,古代中国有称“玺”或“章”,中国金石家对中国古玺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来源已久,而对于起源于中亚具有八千年历史的域外高古印章,却鲜有涉足。“对于传统中国印人而言,域外印章的探赜是件新奇事,而这仅仅是开始,不是终结。”在当日的在“他山之玉·域外高古印章展”展览开幕式上,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国古玺崛起与域外高古印章的探赜,西泠印社是股中坚力量。其中,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研究者韩回之又可谓是域外古印研究的头排军。据了解,韩回之在二十世纪末留学日本时,就开始潜心集藏和研究域外高古印。“从展出的不同时期印章的材质与制作工艺,从形制、纹饰、题材、功用等诸多方面,我们可以摸索域外印章的发展脉络与古印和彼时社会、经济、艺术、宗教等密不可分的关奥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