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工程模式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3 16:54 点击:118376

兰大学子“活化”陈列物 探索挖掘博物馆儿童教育华夏经纬网 2016-09-08 08:56:25兰州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功能。图为志愿者团队邀请裕固族老人走进博物馆儿童学习区参与互动。 唐发 摄中新网兰州9月7日电 (刘继衡 周悦)时值开学季,刚刚成为兰州大学一名大二学生的秦泊良终于在连续熬夜几天之后,完成了自己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儿童教育”相关社会实践论文,这是他一整个暑假的“劳动成果”。第一次参加“甘肃省县级少数民族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探索项目”,秦泊良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地运用到项目的探索研究之中,在对比国外案例之后,他发现,尽管博物馆资源丰富,但是教育计划、教育项目依旧落后,这也成为他参与此次项目的初衷。据国家文物局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底,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已达到4013家,累计年观众量只有7.1亿人次,平均每人约2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县级博物馆的观众量及比例更低。秦泊良和兰州大学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志愿者在甘肃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调查显示,当地居民中的大多数对所居县城的博物馆只停留在了解的基础上,手机工程模式

“画二代”曾珍书画作品展亮相国家画院美术馆华夏经纬网 2016-09-08 08:41:38主办方供图 摄中新网北京9月7日电 (记者 应妮)“古意难为·曾珍书画作品展”7日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共展出艺术家近期创作的100余幅作品,全面展示了曾珍近期的艺术面貌和探索。身为著名书法家、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的女儿,“80后”的曾珍先后师从周韶华、姜宝林。两位老师因材施教,既注重发展曾珍的独特艺术个性又着意于艺术技法语言的训练提升,这为她多样丰富的艺术表达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展厅中的作品呈现精微细致的笔墨情调,大气豪放的格局和气象。其中青花瓷系列引人关注,巨幅大作画,五张丈八宣合成的《柳丝图》、11米×3.3米的《疏枝大意图》等。评价曾珍今天的画,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谈道,“她能将传统与现代性审美轻松自如地融于一体,无不流露出行云流水般的文心才智和创造激情”。著名画家程大利认为她的画气局阔大、生机勃发,笔墨才情颇见。“看完画最大感觉是平淡天真,这在当下非常难得,也希望她能把天真赤子之情一直保持下去。”(完)手机工程模式

“经典文化与东方优雅”公益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华夏经纬网 2016-09-08 08:55:31中新网9月7日电 6日,“经典文化与东方优雅——北京大学经典文化公益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论坛通过主旨演讲、主题对话、国乐聆赏、联动分享等环节,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作为现代女性如何才能开启“东方优雅”。本次论坛特别邀请当代国学大家、佛学大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导楼宇烈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主题演讲。楼宇烈教授在演讲中说,“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最早始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构建社会秩序的根本。他表示,自觉、自律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根本点。“人文精神”最早源于中国,而非西方社会,中国人应该对中国文化有着充分的自信。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林安梧教授做了题为《“儒佛道”三教与廿一世纪人类的文明》的演讲;著名作家、女性情感专家、“新女学”提出者苏芩向观众传授了新女性如何提升之道。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香港卫视副台长周波、女神范网络科技创始人韩佳历、百手机工程模式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文化是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华夏经纬网 2016-09-08 08:58:25“丝路文化?长安论坛”开幕。 记者 张远 摄中新网西安9月7日电 (记者 田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开展区域合作,必须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而文化则是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7日在“丝路文化·长安论坛”开幕式上,阐述了文化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交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刘宽忍说,陕西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起点,对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陕西省文化厅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文化先行”的工作理念,秉承“和平、和谐、合作”的价值理念,以加强人文交往、促进民心相通为主旨,积极推动区域间、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努力打造新的文化交流高地,“丝路文化·长安论坛”便是产物之一。他表示,近年来中外文化机构负责人、文化学者、艺术家通过交流,使丝路文化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丝路文化交流的机制也在不断健全,丝路文化合作成果日益显现。当日,刘宽忍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周和平、著名学者张岂之还为“长安讲坛”揭幕。手机工程模式

各地开学屡现仿古“开笔礼” 被指并非中国传统华夏经纬网 2016-09-08 08:33:229月1日,有小学在北京孔庙举行入学“开笔礼”仪式,小学生穿着汉服,周围还有家长。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中新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 宋宇晟)穿汉服、点朱砂、写毛笔字……又到一年开学季,一些学校将新生开学仪式与传统元素结合。有关入学“开笔礼”的报道也屡见报端,并被冠以“传统礼仪”的名号。“开笔礼”真的是古代传统礼仪吗?中国开学古礼是什么样的?连日来,中新网记者进行了调查。对此,有学者直言,所谓“开笔礼”,并非中国传统,而是近年“地方上创造的礼仪”。在网上搜索“开笔礼”,不少文章称其为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在百度百科中,关于“开笔礼”的介绍写到,“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今年开学季,有不少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极为隆重的典礼”,作为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开学仪式。在南京,108名即将入读小学一年级的南京儿童身着汉服在在南京大报恩寺举行“开笔礼”;长沙市岳麓区一小学的开学典礼也采用了相似的形式;而手机工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