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开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7 23:05 点击:1105855

“五一”期间不建议长途旅游和较多人群聚会  “五一”期间如何安全旅行?北京旅游、疾控等部门给出专业建议,坚持防控为先,防止无序开放  不建议长途旅游和较多人群聚会  昨日,游客逛南锣鼓巷前需要出示预约码以及检测体温合格。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新京报讯 (记者裴剑飞)5月1日,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99场新闻发布会。针对假日市民的出行需求,北京市旅游、疾控、交通、交管等多部门的负责人也给出了专业建议。  北京124家等级旅游景区已开放  在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蓓表示,今年“五一”假期是12年以来首个五天小长假,也是下调防疫等级后的首个小长假。截至5月1日14时,北京全市各公园接待游客72万人次,比去年减少54.72%。疫情还远未过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形势依然严峻,要继续落实重点防控任务。  针对“五一”旅游热点,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周卫民表示,今年“五一”假期旅游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和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坚持防控为先,限量开放、有序开放,防止无序开放。截至1日,北京市共有124家等级景区开放,331家乡村民宿开业。同时,市文化和旅游局还设计推出了御道漫步、古建遗芳、皇城雅韵等10条“漫步北京”精品线路,引导广大市民安全有8开

北京南站更换75台闸机提升出站速度 疫情防控不放松  北京南站更换75台闸机提升出站速度  “五一”首日旅客以旅游流、探亲流、务工流为主;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  昨日,北京南站二楼进站平台,旅客保持一米间距检票进入站台。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受北京市调低防疫等级、从低风险地区返京不用隔离14天利好政策影响,5月1日北京南站客流增长明显,预计发送旅客8.7万人次,为春节之后单日发送量最高。市民出行还是以旅游流、探亲流、务工流为主。  换乘层快速进站厅暂时关闭  “大家稍微把距离拉开些,间隔一米,时间还很充裕,都能上得去车。”5月1日上午10点50分,在北京南站二楼进站平台,旅客数量较节前明显增多,工作人员来回巡视,引导乘客有序刷身份证检票乘车。  “‘五一’第一天北京南站预计发送旅客8.7万人次,这也是自春节之后的最高单日发送量。”北京南站新闻发言人梁兆钰介绍,从4月30日起,北京南站就迎来了一波客流小高峰,从售票情况来看,市民出行还是以旅游流、探亲流、务工流为主,客流方向主要集中在天津、廊坊、济南等,预计5月5日将迎来一个返程高峰。  据了解,为全面做好“五一”假期运输工作,北京南站更换8个出站口的75台老旧闸机,提升旅客自助出站的速度。北京南站也再次提醒8开

  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开通 本月6日启动信息采集  昨日,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yjrx.bjedu.cn)正式开启,家长可在该平台上查询市区入学文件、政策问答、学校信息、技术服务电话和各区政策咨询电话等信息。  5月6日开始,全市义务教育入学工作将启动。目前,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等均公布了2020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记者注意到,今年多区对公办学校寄宿班、民办校招生实行电脑随机派位。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在入学政策范围内,根据入学意愿优先安排保障。  考虑疫情防控需要,今年区教委受理回户口所在区和到家庭实际居住地所在区初中入学申请、审核、登记工作时间比去年延长了2天,小学入学材料审核时间比去年延长了7天,各区还将适当延长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材料受理审核时间。   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编辑:房家梁】 8开

  北京新版垃圾分类施行首日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部分社区配垃圾分类指导员,有居民主动分类投放  大棒骨玉米芯成垃圾分类易错题  昨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新京报记者到朝阳区、西城区多个社区探访居民垃圾分类情况。已经开展垃圾分类的社区,均配备了垃圾分类指导员,社区中多数居民能够主动分类投放垃圾。不过,大棒骨、牛奶盒、玉米芯等垃圾的类别,成为多个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易错题”。  ●甜水西园社区   多数居民主动分类 现场配备消毒洗手液  昨日上午8点半,记者在朝阳区六里屯街道甜水西园社区看到,10号楼下的垃圾分类投放桶站设置了3个灰色其他垃圾桶、两个绿色厨余垃圾桶和1个蓝色可回收物垃圾桶。现场还为扔垃圾的居民配备了消毒洗手液、卫生手套。4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已经到岗。  居民吉女士提着一袋厨余垃圾和一袋可回收物走到站点,指导员林女士打开查看。只见厨余垃圾袋里有剩菜剩饭、西瓜皮、小碎骨头等,可回收垃圾袋中有电动牙刷、几个压扁的纸盒。“分得很准确,谢谢您。”随后林女士打开垃圾桶盖,吉女士将厨余垃圾倒进绿桶,可回收物扔进灰桶,并将装垃圾的袋子丢进其他垃圾桶中。  约两个小时内,有十多位居民8开

  北京地铁通号分公司检修一项目部技术研发室主任杨才胜  网络化地铁的“信号神医”  北京劳动者之歌  信号系统是地铁运营安全有序的“护身符”,也是地铁列车提速运行的“千里眼”。从业40年来,北京地铁通号分公司检修一项目部技术研发室主任杨才胜,秉承“要做地铁信号最强大脑”的职业追求,凭着高度责任心和过硬技术本领,处理了430多起急难险重的信号故障。由他领军的创新工作室多年来研发出41项技术革新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北京地铁安全运营当中。杨才胜始终恪守“我以我才胜担当”的人生格言,成为了专治地铁“脑梗”、“神经迟滞”等疑难杂症的“信号神医”。   2010年北京地铁1号线通过技术手段缩短运行间隔,进一步提升运力。运行间隔缩短了,可信号系统故障率较高,每次故障都会造成全线列车晚点,排除故障刻不容缓。杨才胜从人体心电图 “背浩特(holter)观察” 的检查方法中获得灵感,给故障列车做了一次“浩特”实验。在远程数据分析时,所有故障全部指向远在30公里之外的古城站。于是,杨才胜开始跟车观察,发现列车在驶入古城站前有一个大弯道,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车尾测速电机插件误发出紧急制动指令而导致故障。通过多次验证后,他建议列车8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