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萱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4 12:54 点击:1095152

北京国贸地铁站一女子突遭陌生男子搂抱拖拽 警方介入新京报讯(记者 张熙廷) 13日夜,北京国贸地铁站B出口附近,一男子强行搂抱、拖拽一名女子之后,被多名路人合力制服。今日凌晨,新京报记者在建国门外派出所看到,警方带领受害女子查看了现场。其表示,目前,已收到警方开具的案件受理通知书。涉事男子被控制。图片来自网络女子地铁口遭搂抱、拖拽:“脚都离地了”新京报此前报道,4月13日晚上11点左右,北京国贸地铁站B出口,一名男子被指试图将一名女子强行抱走,现场有人称其是“强暴犯”。建外派出所民警到场后,将涉事人员带回派出所。14日凌晨1时许,新京报记者赶往建国门外派出所,受害女子刘歌(化名)、报警者徐女士和帮忙制服男子的龙先生,正在建外派出所内接受警方询问。新京报记者看到,刘歌除受到惊吓外并无大碍,施救路人也均未受伤。警方随后带领当事人前往事发现场查看。刘歌告诉新京报记者,昨日晚间10点15分左右,自己加完班回家。进入国贸地铁站B口时,看到一名男子坐在地铁口旁的台阶扶手附近。当刘歌继续往前走时,男子从后方蹿出,抱住自己的腹部,并将其往旁边的绿化带拖拽,“被拖拽的时候脚都离地了”。刘歌当即发出了呼喊。嫌疑人疑似国贸桥下的流浪人员附近的一名徐姓女士,最先发现异常。其告苏萱

  康振生: 三四月份是小麦 条锈病防控关键期  “2019年小麦条锈病越冬菌源大、秋季雨水、冬季气温高等多种因素造成了2020年小麦条锈病比往年严重,3—4月份是小麦条锈病田间快速侵染扩展的阶段,同时也是防控的关键时期,可使用含有戊唑醇类等化学药剂提早防治,确保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病虫防控功能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康振生日前表示。  今年中国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程度重于上年。现阶段正是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  “小麦条锈病要进行综合防控,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防除寄主杂草等压低菌源量,创新利用无人机,实时监测提早使用药剂预防和治疗,控制病害流行,从而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和危害。”康振生强调。   (记者马爱平) 【编辑:白嘉懿】 苏萱

  陈静瑜代表: 突破生命“禁区”的探索者  代表委员抗疫记   新冠肺炎正在全球大流行,病例数和病亡数每日均在升高。然而,在非常之时,一篇题为《全球首例成功双肺移植治疗COVID-19晚期肺纤维化》的论文日前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线发表,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更为各国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就是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肺移植基础及临床工作研究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肺移植中心主任陈静瑜教授。   为危重症患者打开又一道生命“希望之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陈静瑜作为我国肺移植手术的领军人物和开拓者,一直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两个多月,他马不停蹄地赶赴多家定点医院,了解患者病症、组织会诊、分析康复和病亡病例、安排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2月18日,对于武汉市来说,救治工作到了关键时刻。那天,陈静瑜看到了一组有关全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累计病亡、现存重症病人的数据后,他坐不住了!一种责任与担当,在他心中涌动。   当天晚上9时,他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发出《关于在武汉成立新冠肺炎ECMO特别救治部队的紧急建议》,希望苏萱

  掬一抔“高精度数字土壤”看透我国耕地状况  近日,覆盖中国全域的“高精度数字土壤”项目,历经21年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完成。借助这项成果可以推演土壤与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进行土壤管理提供分区、分类的精准施策支持,为绿色农业、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服务。   全方位、立体化的土壤“履历”   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完成的覆盖全中国的“高精度数字土壤”项目将全国耕地土壤状况通过数字化呈现,一目了然。   专家介绍,数字土壤就是数字化的土壤,是指利用“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等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模拟、重现土壤类型、土壤养分等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土壤调查,获得了大量土壤科学数据。然而,受当时技术限制,这些资料大多比较分散且数量稀少,而且纸质文件不耐储存,对它们的抢救性收集刻不容缓。而“高精度数字土壤”不止是纸质资料的数字化,更通过科研人员设计的数百个模型,将全国各地40年来的数据加以整合和研究,最终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域、高精度的“数据库”。   苏萱

  记者 张 蕴 通讯员 谢莉蓉   4月中旬。车水马龙、生机盎然,这是跨越十年的新玉树;霓虹闪烁、灯火辉煌,这是光明点亮的夜高原。   “我们不再缺电了!”2013年6月6日,作为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玉树电网与青海主网330千伏联网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从根本上解决了玉树地区长期缺电的问题,玉树进入大电网时代。   这条“光明天路”让玉树人民远离了酥油照明的历史,冬季再也不用靠牛粪和燃煤采暖。对日思夜想“盼光明”的38万玉树人民来说,“光明天路”让他们走上了绿色致富路,这条来之不易的“光明线”“幸福线”,让玉树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朝思夜想盼“光明” 江源小城焕生机   夜幕降临,藏族居民家中的电灯亮了,街道两旁的路灯亮了,楼房建筑物上的灯带亮了,玉树的夜晚灯光旖旎、华丽璀璨,这是光明扮靓的江源小城。   电脑、电视、电灶、电冰箱、洗衣机……走进玉树结古镇普通村民的家里,现代化的家电一应俱全。稳定充足的电力供应不仅让玉树人民结束了酥油照明的历史,让玉树的夜晚变得更加明亮,而且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为城镇增光添彩,让村庄具有了现代化的气息。   而曾经,电网基础薄弱,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