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16 00:56 点击:1094203

  青岛紧急寻人:近期去过胶州中心医院的都要隔离,已有感染者   4月11日,青岛市胶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疫情防控组在胶州市卫生健康局官方微信发布公告。   该公告称,因为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已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防止疫情扩散,3月24日中午13时至4月8日14时期间内,以任何方式(如就诊、住院、陪护、探视等)去过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的居民朋友,请立即到居住地辖区(社区、村居)做好登记。居家及外出时必须佩戴口罩,居家时注意与家人隔离,单间居住,杜绝有可能的家庭交叉感染。   疫情防控组表示,以上人员,若近期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腹胀、食欲不好、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务必立即到发热门诊就诊,就诊时请明确告诉医生以上暴露史或者与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病例接触史。   此前,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曾收治过入境可疑症状人员,该人员随即确诊,随后曾与该人员同时出现在医院同一病区的一对夫妻确诊,并均被初步判断为境外输入关联病例。   据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4月7日0—24时,青岛市新增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初步判断系境外输入关联病例。   两例确诊病例分别为,患者张某某,男,76岁;聚宝

2020年CSCO乳腺癌指南 “云发布” 4月10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委会(CSCO BC)的专家齐聚“云端”,以远程视频会议的全新方式,共同见证了“《2020乳腺名医访谈录》新书发布”、“《2020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发布和巡讲启动仪式”、“《转化乳腺癌研究》杂志创刊号发行”、“2020 CSCO BC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落地启动仪式“等四大内容的发布。 《2020名医访谈录》颁布 见证医者战疫前沿 中国临床肿瘤年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CSCO BC主任委员江泽飞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全民动员,各行凝聚,共同抗“疫”,大量医疗资源投入抗击疫情;为阻断病毒传播,中国采取了全民宅家的防控措施,因而有许多肿瘤患者无法得到正常的诊疗服务。为此,CSCO BC专委会迅速组织全国100 余位同行专家,利用互联网平台,发起面向全国乳腺癌患者的在线答疑公益项目——“ALL FOR HER 乳腺名医诊疗室”和“直通湖北,共同抗疫”义诊活动。 由江泽飞主编的《2020名医访谈录》,真实记录了CSCO BC专家在疫情期间一边抗疫,一边完成日常医疗的战疫历程,再现了专家对不同阶段患者处理的真知灼见。 江泽飞认为,这一记录对乳腺癌患者来说,是新冠疫情期间和以后治疗的重要参考书;对参聚宝

对于部分过敏人群而言,春季花粉是挥之不去的困扰。通常,人们会觉得,是靠蜜蜂、蝴蝶等授粉的娇艳花朵导致过敏,然而花粉致敏的罪魁祸首,不是“花”,而是“树”。 花粉,是自然界中植物的雄性细胞,因物种各不相同,其大小、形状、结构千差万别,绝大多数以微米为单位计量。草长莺飞的春季,植物开花散叶,花粉便在微风、蝴蝶、蜜蜂的助力下分散到空气中,让植物的繁衍获得延续。 北京市气象局介绍,花粉家族主要是“虫媒”和“风媒”两类花粉。游离在空气中的花粉,并不来源那些主要依靠“虫媒”传播的鲜花,而主要来源于依靠“风媒”传播的柏科、杨柳科等类别的树木。因为“风媒”花粉体积更小,在风的作用下传播也更广,才更容易被人吸入并导致过敏反应。例如,应接不暇的喷嚏、鼻涕以及眼睛或外耳道奇痒无比的症状。 此外,导致过敏症状的,除了依靠“风媒”传播的树木花粉,还有裹挟树木种子的飞絮。以最常见的雌雄异株杨柳树为例,杨柳雌株花序在授粉后,会生成一个个小蒴果,里面包被着白色絮状绒毛。这些绒毛中藏着一些芝麻粒大小的种子,随着发育成熟的小蒴果逐渐裂开,白色絮状绒毛便携带种子漫天随风飞散播种,形成杨柳飞絮现象。 北京市林业科技推广聚宝

  【#钟南山说群体免疫是最消极做法#:#钟南山说群体免疫是一百多年前的思路#】钟南山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对待疫情最为消极的做法就是所谓的自然免疫,这是一百多年前的思路了,那时人类没有什么办法,只能任由病毒感染,感染后活下来的人自然获得抗体。现在再用这种方法应对新冠病毒我不赞同。 【编辑:朱延静】 聚宝

百年气象站观测员坚守最后的阵地:致敬历史 传承技艺  中新网长春4月12日电 (记者 郭佳)10年过去了,孙克敏的耳边依然时常响起摩尔斯电码的“嘀嘀”声。近日,她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将其称之为“永不消逝的电波”。   孙克敏不是电报员,而是一名气象观测员。她工作在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这是世界气象组织认定的“百年气象站”。不过,在气象观测自动化的浪潮下,气象观测员已成为正在消失的职业。   7时15分,孙克敏准时将直径3米的探空气球放飞。它携带探空仪器升空,犹如一个听诊器,从低空逐层扫描至高空,从而获得空中的气象要素值。这是天气预报必备的数据。 20世纪80年代初,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一景 (资料图)。长春市绿园区气象局供图   “以前探空仪发回的摩尔斯电码需人工听取压、温、湿信号,点入记录纸,再根据订正数据整理成图表,整个过程高度紧张。”孙克敏说,自从2010年开始逐步实现自动化,这项工作就完全交给电脑处理了。   1992年,19岁的孙克敏毕业后成为了气象观测员。如今,她已是长春市绿园区气象局(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隶属该局)观象台台长。   孙克敏说,以前的气象数据都要人工观测后进行电码翻译,再通过打电报的方式报送到上级部门。每天有24次人工观测任务。“最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