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图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0 01:34 点击:1086471

  【院长说】刘继红:救治重症病人有三大“法宝”——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和精细化管理  央视网消息(记者 田雨棣 编导 吕媛媛):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是武汉市新冠肺炎重症病人集中收治定点医院之一。来自上海、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福建等6省市17支国家医疗队的2349名医务人员,与同济医院近800名医务人员并肩战“疫”。截至3月21日上午7时,光谷院区累计收治病人1452例,重症危重症占80%以上,累计出院805人。如何把这么多支精锐队伍整合成一个能战斗的集体?在提高危重症病人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面,光谷院区有哪些可供全球借鉴的经验?央视网记者专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抗疫重症定点医院院长刘继红,听他讲述同济光谷的抗疫故事。  央视网记者: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在改造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时面临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刘继红:那个时候(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工人。我们改造的图纸一两个小时就画出来了,但到处都找不到工人。通过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才找到两支队伍,(他们是)建设火神山医院的,从中抽调了一批工人通宵工作来改造。不到4天时间,2月9日就全部改造到位了,当天就开始收病人。   央视网记消化系统图

武汉高校隔离观察点近期陆续完成历史使命  武汉高校隔离观察点近期陆续完成历史使命  3月27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隔离观察者房间留下的物品,之后宿舍将进行全面消杀。武软康复驿站在2月25日投入使用,共分批接纳854名康复隔离人员。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在此实施为期14天免费的康复隔离和医学观察,达到医学标准后,才能解除隔离返家。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3月27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等待离开的康复隔离观察者。当日,最后一批共102名康复隔离人员结束了隔离观察,在雨中登上汽车离开。至此,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正式完成历史使命,在对相关区域进行专业消杀之后,将恢复原有功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3月27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冒雨离开的康复隔离观察者。学校为每个康复人员送上了餐饮包,里面包含了牛奶、蛋黄派、苹果等食物供路上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3月27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几名结束康复隔离的观察者在等待乘车离开。他们被送至集中枢纽点后,由社区派车接至家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3月27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工作人员准备进入隔离观察者房间清理消化系统图

武汉地铁归来!90后司机见证昔日末班车今日首班车  现代快报讯(特派记者 王卫 侯天卉 / 文 顾炜 顾闻 / 摄)3 月 28 日清晨 5 点 25 分,随着一声鸣笛,武汉地铁 2 号线头班车从常青车辆段车库缓缓开出,这是武汉地铁所有线路中最早驶入 " 正线 " 的一辆列车。自 1 月 23 日停运以来,武汉地铁时隔 65 天,再次恢复运营,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人气,注入活力。 △地铁首班车出库   停运前驾驶最后一辆车的他,又成首班车司机   " 今天对我来说非常特别,作为武汉地铁 2 号线首班车的司机,我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 张瑞今年 29 岁,驾驶地铁已经 8 年了,地铁恢复运营,他成为 2 号线的首班车司机。巧合的是,1 月 23 日武汉地铁停运前的最后一班车,也是由他驾驶。 △地铁首班车司机   时隔两个多月再度上岗,他比平时早到了半个小时," 平时 4 点半到岗,今天 4 点钟就来了。"   驾驶地铁 8 年,张瑞以前从未遇到过地铁停运的情况,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停工这么久。   恢复运营,张瑞和同事上班前,要进行体温检测,上班时全程佩戴口罩。同时,每辆地铁还配备了两个安全员,负责督导、宣传、服务,督促乘客戴好口罩,保持距离,对于年纪大不会使用消化系统图

  驰援日记|毕赐成:真想好好看看口罩下的你们  央广网广州3月27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白恬)“脱下口罩相见的短暂瞬间真是弥足珍贵,以至于我们到现在都不是靠脸来分辨彼此,而是通过声音。如果对方不说话,防护服上不写名字,还真分辨不出谁是谁。有好几次,换完衣服后,我们在门口彼此相见,只隐约觉得对方是自己的队员,但没办法马上说出他的名字。但彼此一开口,一听对方的声音就能很快认出。”  讲述者:广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毕赐成  支援地点: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医学科   这几天,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陆陆续续返程。当有队友略带“感伤”地告诉我,这可能是我和来自广西、安徽、内蒙古的战友们一起上的最后一个班时,我突然意识到,分别或许就在眼前了。在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病毒,原本陌生的我们渐渐成了“生死之交”,离别在即,这些天共同战斗的画面却如在眼前。  我们是并肩作战、亲密无间的战友  战斗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战场,大家应对的或许是职业生涯里最棘手的难题,但每个人似乎都忘了害怕和退缩。尽管在来之前彼此素未谋面,但在支援的一个多月里,我们不分你我、共同战斗,每每带给我感动与力量。消化系统图

  每天早上,黄伟睁开眼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自己的额头。温度正常,他会长舒一口气,继续开始新一天的“战斗”。   类似的动作,他已经重复了60次。早在疫情爆发初期,黄伟就把老婆孩子送回了农村老家。回家第二天,武汉宣布采取阻断措施,他在两天时间内安顿好家里,春节假期尚未过完,便独自开车返回武汉。   类似的“逆行”,黄伟曾有过两次。他2002年入伍,是原兰州军区某部工兵团的班长,2006年,他随队赴刚果(金)维和。那一年的时间,是他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异国他乡战场的磨砺,让他有信心抗过今后的任何压力和困难。至今,他的微信头像还是当年维和时留下的军装照,从未换过。   维和归来后不久,黄伟退伍了,并考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第二年,汶川地震时,25岁的黄伟和学校请了一周的假,与一些退伍的老战友们自发前往灾区当志愿者。几经辗转,他们终于抵达都江堰,可离最终的目的地映秀还有一段距离。那时,道路破损,没有车能过去,他们便徒步走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尽一份力。   回想起那段经历,黄伟笑着说,“那时候怀着一腔热血,一人背个包就去了,其实啥也不懂。”   12年后,事业有成的黄伟成熟了许多。不过,昔日那一腔热消化系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