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之潮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15 20:19 点击:1078025

  有贡献放宽评职称条件!四川出台政策支持疫情防控一线科技人员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熊筱伟)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全省新冠疫情防控一线科技人员评审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在评审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中,为新冠疫情防控一线科技人员提供一系列支持。   适用于该通知的科技人员包括:参加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支援湖北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参加全省集中收治确诊新冠疫情病患的定点医院等防控一线工作,以及参加省内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新型检测试剂、抗体药物等新冠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一线工作的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人员。   具体而言,一方面可放宽学历资历申报条件、科研成果认定条件。该通知明确,上述科技人员在评审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时,可放宽1年现职称任职年限或一个层次的学历条件。作出突出贡献的条件可进一步放宽;对论文不作硬性要求,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果等均可等均可作为科研成果评审职称。对在新冠防控科技攻关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在职称评审中视同获得省科学技术奖。   另一方面,将提供一系列申报便利化政策。对上述科技人员,我省将专门开辟职称申报绿战争之潮

“严格是为了确保大家的安全” 管天、管地、管空气!在武汉青山方舱医院时,同事们给邵青青(如图。资料照片)取了个外号:邵三管。 “邵三管”这个外号,邵青青不仅笑纳,还很得意:不管是院士还是院长,进舱都得受她监督做好防护,是为管天;所有地面都要按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划分好,消毒到位,是为管地;“不让一个病毒存活在空气中害人”,是为管空气。 邵三管何许人?她是一名“90后”护士,一名党员,同时也是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在青山方舱医院时,她担任B舱护理第四大组组长、感控总负责。除了医疗护理工作,邵青青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负责进出方舱的感染预防及管控,俗称“门神”。 邵青青性格很“刚”。有一位队员脱防护服时有危险动作,她硬把这个大男人给训哭了。安保、保洁、消毒等非医护人员中有的人防护意识不强,是她重点盯防的对象。有一次,同是河南老乡的安保小哥小杨工作累了,出舱时想赶紧把沉重的防护服脱掉,没按程序来,邵青青急得声色俱厉地训了小杨一通。从此,她又多了个外号——邵厉害。邵青青自己倒不介意,“不是故意要凶他们,一人感染,全队隔离,严格是为了确保大家的安全。” 医护人员平时生活的宾馆,她也严格战争之潮

“火线”提拔、“火线”入党,对党员干部个人而言,是一种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火线”提拔、“火线”入党,形成了崇尚英雄、崇尚实干、崇尚奉献的激励导向 武汉拟“火线”提拔10名战疫干部,广州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发展党员70名,河南坚守抗疫一线的583名白衣战士“火线”入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基层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分子,他们在战疫最前线经受考验、砥砺担当,面向鲜红党旗浴火淬炼、砥砺初心,展现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本色。 千锤百炼的钢最硬,风吹雨打的松最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越是严峻的斗争,越能考验党员的政治素质、党性原则、初心使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守护人民群众生命为职责,以冲锋在前、英勇奋战为使命,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刻,许多党员医护人员、党员基层工作者冒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巨大风险和困难,扛起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经受住了“火线”检验,尽显人民情怀和英雄本色。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对在斗争一线表现突出的入战争之潮

●皮肤消毒主要针对手部等,没必要全身消毒 ●病毒不会在头发上存活太久,传染风险不高 ●日常外套与居家服分开,没必要每天消毒 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我们常接触的物品,如不注重清洁消毒,很可能会成为病毒的“载体”。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研究员张流波提醒公众:防病毒,勤洗手,消毒很重要,但不要过度。 张流波提醒,关键是做好手卫生,合理使用消毒剂。人体皮肤消毒,主要针对手部等裸露部位进行,没有必要进行全身消毒。使用消毒剂最好选用市售产品,如75%的酒精、碘伏和过氧化氢消毒液,不要自己配制消毒液进行皮肤消毒。 对皮肤黏膜(包括眼睛)可使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不能进行消毒。头发属于“不吸水材料”,飞沫中的病毒并不会在头发上存活太久,传染风险并不高,不必太担心病毒会经头发带进卧室的问题。如果实在担心,可以戴帽子出门,回家适量喷洒75%医用酒精,对帽子进行消毒处理。 一般只要不接触危险人群,衣物正常换洗即可。鞋子放在门口或阳台通风处。张流波表示,日常穿的外套回家后直接挂在门口,把外出穿的衣服和居家穿的衣服分开就行,没有必要每天对自己的外套进行消毒处理。如果去了医院、接触了有疑似症状病人,外套可能被战争之潮

病房里,仪器设备24小时不停地响着。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叶勇脚步不停,挨个巡查患者。 2月19日,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重症专家组成员,叶勇连夜从昆明赶到武汉。这一次,国家卫健委从全国抽调了12个中医药专家,对武汉市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较多的定点医院开展巡查指导,减少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率,降低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 “我参加过很多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SARS、H1N1、H7N9、甲流,我想我到武汉一线去的话,这些经验会有帮助。”接到通知当天,叶勇还在玉溪一线会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交接完手头的工作立即奔赴机场。 怎样坚持中西医结合,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到达武汉的一周时间里,叶勇承担了武汉市第三医院、第七医院及武汉市紫荆医院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协同救治工作。辗转3家定点医院,他先后巡查了近600名新冠肺炎患者,包括120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 在专家组和一线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办下,通过中西医结合救治,为每个重症、危重症患者制定个性化救治方案,重症向轻症的转化率明显提高,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率和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显著下降。2月21日上午巡查武汉市第三医院时,叶勇对3名重症患者进行评估,结论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转为轻症,战争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