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国际机场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8 03:12 点击:1070723

新华社武汉3月6日电 (记者胡浩、赵文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部署,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来到鄂州,实地考察新冠肺炎防控救治和企业复工复产等情况。 中央指导组先后来到武鄂高速“鄂州中”出入口卡口、鄂州市中心医院和西山街道桂花园社区,深入了解离汉离鄂通道管控、医疗救治和群众生活保障等情况。孙春兰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一线值守人员、医务工作者的慰问,对驰援鄂州的贵州省和北京大学医疗队表示感谢。她指出,当前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紧紧抓住严格防控和医疗救治两个重点,慎终如始,坚决防止疫情反弹。要统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尽最大努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更好满足其他疾病患者医疗需求。要扎实做好居民生活物资保障工作,让群众安心舒心居家生活。 疫情发生以来,鄂州电厂600余名员工连续驻厂40多天,保障武汉、鄂州电力热力稳定供应,没有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孙春兰详细询问电厂生产和员工防护情况。她强调,要严格落实分区分级复工复产举措,对疫情防控必需、公共事业必需、群众生活必需以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企大连国际机场

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打乱了正在驻地梳理患者资料的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的思绪。 “张主任,3床的情况不太好,血氧饱和度不到85%!”值班护士打来电话。 这名护士提到的3床患者,是65岁的陈大爷,本来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感染了新冠病毒后来到火神山医院,由于病情加重转入重症监护室。 “我马上赶往医院,你们先做准备,我们要给患者插管(使用有创呼吸机)治疗。”张西京意识到患者情况紧急,一边穿衣服一边对值班的医生护士安排工作。 因为患者张口困难,平时只需要5分钟就能完成的工作,这次用了十几分钟。当张西京脱下防护服时,里面的衣服早已全部湿透。通过有创呼吸机,同时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营养支持,三天时间,这名患者的给氧浓度从100%下降到80%、60%、40%,最后成功“脱机拔管”,转到普通病房。 让张西京感到振奋的是,这是在火神山医院第一位通过有创呼吸机救治成功的危重症患者,给后续治疗提供了依据。 “厉害!厉害!厉害!”转到普通病房的陈大爷双手竖起了大拇指,接连称赞张西京。 “医生的价值就是治病救人,到火神山就要发挥作用。”张西京说,只要患者还有救治的希望,他就不会放弃。张西京来自空军军医大学大连国际机场

“以心换心累也值” 2月27日,潘丽娟(右一)在社区为居民送爱心菜。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给居民送爱心菜来了!请开门。”2月27日上午,武汉市硚口区六角亭街道顺道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潘丽娟带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测完体温、穿过两道蓝色围挡,把刚刚分装好的爱心菜送到了“老三栋”小区。 有104户320余名居民的“老三栋”小区,是目前武汉市有名的“零感染、零疑似”小区。“1月24日,小区就与社区达成共识:小区内除了两名医护人员、保洁员、消毒人员,几乎没有人员进出。社区人员送菜也只送到小区门口。” 潘丽娟说。 “老三栋”小区的房子建于1958年,原来是武汉轻工大学的教师宿舍楼。所处地段也是“老街”,周边是灯具建材市场,小门面鳞次栉比。“老三栋”的居民平均年龄6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90多岁,且大多没有与中青年子女同住。“从一开始,我们就从新闻里得知,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患上新冠肺炎很危险,这个小区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潘丽娟说。 在大部分居民支持下,由潘丽娟倡议推动,“老三栋”小区实现封闭管理,由社区帮居民团购食品、代购药品等生活物资。居民分批到门房领取,家中只有高龄老人的,由志愿者代大连国际机场

雷神山医院里的“艺术长廊”   3月4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来自武汉第一医院的陈娅莉拍摄同事的图画。雷神山医院建成后,各地医疗队进驻这里,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紧张的工作间隙,雷神山医院过道间的墙壁,逐渐成为医护和工作人员化解紧张情绪、表达内心感受的窗口。简单的图画和文字,寄托了美好的祝愿,也展示了他们战胜疫情的信念与决心。 新华社记者  程 敏摄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07日 04 版)大连国际机场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阻击战、总体战。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根据中宣部的部署,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奔赴抗击疫情主战场。 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践行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报道疫情最新动态,传播疫情防控知识,书写抗“疫”一线感人事迹,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舆论氛围,新闻战士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到战火中去记录生死之疫 “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这是许多记者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新华社‘老兵’,我再次回到‘战场’。”新华社记者王毓国18年前曾深入阿富汗反恐战场采访。如今,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他和他的战友,从北京奔赴武汉。除夕夜,新华社记者熊琦进入武汉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采访,最早发回《重症隔离病房里的除夕夜》等现场报道。 1月20日,新华社启动应急报道响应机制,随后成立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平均每天播发各类稿件200多条,推出了《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将战“疫”进行到底——写在武汉疫情防控的关键阶大连国际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