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1 02:04 点击:1069346

23条口罩生产线火速恢复 图为在北京顺义马坡科技园的生产车间,北一法康生产线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在生产口罩。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在位于北京顺义区马坡科技园的口罩生产车间,随着制片机器的转动,一片片口罩走下生产线。两名包装工人娴熟地将口罩装进塑封袋中,身后的大纸箱不一会儿就塞满了。 “这条线几乎24小时不停车!”北一法康生产线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孔维杰说。2月10日,孔维杰接到保障团队将负责恢复顺义口罩生产线的任务。刚看到这条从河北迁安运回来的旧生产线,所有人都皱着眉头:电气装置无法连接,部分零件没了踪影,老设备没图纸也没说明书。工作人员一头扎进库房,翻遍了各种备件,凭借着之前去口罩厂参观的印象,逐渐摸索改造旧生产线,当晚就成功制出口罩片,20日早上生产出口罩成品。 截至目前,31条生产线中,23条已经完成调试实现正常运转,其余生产线由于备品备件问题,将按计划逐步投入使用。京城机电科技信息部部长彭效润说,生产线无故障产能从0到每小时8万只,意味着每天产能接近200万只,而这仅仅只用了14天时间。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脸上被口罩压出血印、起了水泡,面对采访镜头却说“别播名字,妈妈知道会担心”的护士;希望“疫情过后,携手游武汉赏樱花吃热干面”的“90后”抗疫夫妻;走村串户排查武汉及湖北返乡人员、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的年轻志愿者……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身在前线,还是守护家乡,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恢复生产,“90后”奋战的身影无处不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这次疫情大考,众多“90后”“95后”甚至“00后”都站出来了,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了责任和担当。本报采访了几位不同身份奋战在武汉一线的“90后”,来一起感受这抗疫一线的青春力量。 “同事一直在前线顶着,我着急去换他!” 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斑竹垱镇杨家码头村,到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路程有300多公里。百度地图显示,驾车走高速公路需要5个多小时。有这样一张特殊的“通行证”,通行事由是到武汉江夏金口中心卫生院上班,而车牌号一栏写着“自行车”。 1月31日,一位1996年出生的女孩,靠手机导航骑自行车踏上了这段旅程,辗转了4天3晚才到达。这个24岁的女孩,就是武汉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检验科医生甘如意。 “同事一直在前线顶着,我着急去换他!”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中国元首外交凝聚全球战“疫”信心 制图:李治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全力阻击疫情扩散,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见来宾、通电话、致信函,频频开展元首外交,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战“疫”。 在繁忙的战“疫”期间,活跃的中国元首外交不仅展现了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也展示了中国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心尽责的大国担当,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致谢意 珍视患难情谊 “古方按照世卫组织的专业意见,坚持维护两国正常交流合作,这是对中方防控工作的尊重和配合,中方高度赞赏古方和你本人对中方抗疫努力的理解和支持。”2月28日,习近平主席和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通电话时,首先向古方致谢。 致谢饱含真诚,患难更见真情。 疫情当前,雪中送炭最打动人心。2月5日,在韩国访问的柬埔寨首相洪森临时增加行程,赴华访问,“就是为了展示柬埔寨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抗击疫情的大力支持”。 “在这个特殊时刻,柬埔寨人民同我们站在一起。西哈莫尼国王和莫尼列太后专门向我们表达慰问和支持,首相先生更是多次力挺中方,今天又特意来华访问,体现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终取得“战疫”的完全胜利,关键靠科学技术,要向科学技术要“战疫”的答案和方法,以科技的力量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科研攻关与疫情赛跑。全国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闻令即动、争分夺秒,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研制安全有效的药物、检测试剂,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不论是溯源、预防、诊断,还是救治、控制、决策,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科学论证病毒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病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科学预防和控制疫情蔓延,只有科学救治、“对症下药”才能坚决遏制病毒,只有建立健全科学的防控体系,才能防止疫情再度侵袭。疫苗和有效药物是疫情的克星,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诊疗在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后期康复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优势。“‘武昌模式’是我国在面对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社区中医药防控的一种创新模式。尤其是在疫苗及特效药未出现之前,先以中医定性,再以通治方治病,使疫情防治关口前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对记者表示。   仝小林说,阻断新冠肺炎疫情,社区是防控的桥头堡,通过这次在武昌区的实践,中医“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观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为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处置提供全新的解题思路。   这种社区中医药防控的诊疗思路源于仝小林抵达武汉后在发热门诊看到的一幕。“成百上千的病人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下,排长队就诊。他们从哪来?”他说,答案是社区。切断疫情源头,社区是第一道关口。   仝小林发现,这些病人发病初期大多舌苔白厚腐腻、困乏无力,结合当地湿冷气候,他认为新冠肺炎应属“寒湿疫”。于是,在与当地专家充分讨论后拟定出可宣肺透邪、避秽化浊、健脾除湿、解毒通络的通治方——“武汉抗疫方”,并于2月3日率先在武昌区大范围免费发放。   这道通治方包含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