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荣事达集团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8 06:44 点击:1067729

  有这样一群人,把担当刻在年轮里,把责任落到行动上。17年前,他们义无反顾,战斗在抗击“非典”最前线;17年后,“新冠”疫情来临时,他们再次毅然选择勇挑重担,奋战在抗“疫”最前沿。   退休不褪色 余热映初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65岁,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退休不褪色”。徐州机场原急救中心主任孙胜利是一位退休返聘职工,经历过2003年“非典”一战,时隔17年,他再次冲上抗“疫”一线。   “天气冷,女同志吃不消,我有医疗经验,让我去南门卡口检查体温。”南门检查点是进出机场的第一道关,从早上7∶00一直到夜航结束,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他主动请缨,选择在最艰苦的岗位坚守。   “您好,请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请慢行。”这样的话,他每天要重复数百遍。在凛冽的寒风中为旅客测量体温、登记信息、进行疫情监测,忙的时候一日三餐都不能按时吃上。每当家人来电话时,他都满脸微笑,轻声细语地说:“我一切都好,别担心。” 2月12日22∶00,值班电话响起,“孙医生,安检部员工小周发烧37.6 ℃。”他立刻警觉起来,此人所在小区有确诊病例,目前在宿舍隔离。他当即联系救护车待命,并交代随行人员做好防护,一同将小周送合肥荣事达集团

“我来吧”,他与死神“角力” 抢救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央视网消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报名”“我参战”成为最动人有力的话语。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兵接受抽调,他临危受命,欣然前往。   2月18日晚,孙兵接到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的紧急通知,佑安医院几位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危重,让他前去支援。   19日早上八点半,孙兵已穿上防护服出现在了佑安医院的隔离病房里。   佑安医院重症监护室(ICU)里的4名患者病情都很危重,4名患者都在使用有创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孙兵逐个为患者查体,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形态及呼吸机波形,并不时对呼吸机参数进行精细地调节。虽然因为隔离病房的防护制度,他无法像平时一样对患者进行肺部听诊,但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他从患者的呼吸音及呼吸机波形判断出,患者气道内有痰液潴留,他逐一为几名患者吸了痰。   经过近2个小时的详细评估,他决定为其中2名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镜检查。   气管镜检查可以直观了解患者气道及肺的情况,还可以进行肺泡灌洗获得最准确的病原学证据,这对后续的治疗至关重要。但在气管镜操作过程中,患者气道完全开放,医务人员近距离接触患者呼出的气体,职业暴露风险极大。降低感染风险的唯一办法是尽快完成检查,但是合肥荣事达集团

  新华社武汉3月2日电 题:张兵华:一名西医军医的“望闻问切”   新华社记者贾启龙、王作葵、黎云   他,是人们常说的“西医”,但他对每一名患者都要“望闻问切”;他不是一线管床医生,但他对每一位患者的CT片了然于胸。   1995年,张兵华考入军校。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军医,后来被任命为呼吸科主任。   冬天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所以每年春节张兵华都不会离开医院。今年则格外不同寻常。   “大年三十凌晨2:40,我接到医院电话通知,要抽组医疗队。当天夜里,我们就抵达了武汉机场。”张兵华说。   武汉火神山医院交付部队管理使用后,每次接收新病人,张兵华都要亲自参加。“把所有新收的病人都过一遍,了解他们的病情,做出初步判断,我觉得这很有必要,否则心里总觉得有点儿不踏实。”张兵华说。   平时在呼吸科工作,张兵华有下午5点左右查房的习惯。“看看病人的状态如何,有什么需求,有没有不舒服,心里就有数了。走一圈下来差不多1个小时。”他说。   在火神山医院,每查一次房,“走一圈”常常需要4个多小时,很多时间都花在和病人的沟通上。除了询问病人吃饭、睡眠、体温等情况,张兵华时常还会给患者把脉。   “由于穿着厚合肥荣事达集团

  2月21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东西湖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袁海涛穿上防护服,回到了曾战斗过的地方。   “我是医生,也是治愈患者,或许能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回归,是对战友最大的鼓舞。”袁海涛说。   “必须冒这个险”   1月14日,袁海涛所在的院内救治专家组收治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患者病情危急,必须插管治疗。   有着近20年从医经历的袁海涛当然知道,接触插管病人对医护人员意味着什么,但他“必须冒这个险”。   转运距离只有600多米,但患者躁动甚至试图拔管,防护服里的汗水、雾水夹杂着雨水,流到了袁海涛的眼里、嘴里。   转到ICU,给患者做完两次肺复张已是凌晨1点。担心患者病情有变,袁海涛当晚睡在了办公室里。   “这次最艰难的转运,大概是我感染的原因。”袁海涛回忆,第二天体温就升至39℃,1月17日住院治疗,10多天后肺部阴影加重。1月28日,医院下达重症知情书,当晚袁海涛被转至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病房。   “好在,有他们在;所以,我要回来。”袁海涛告诉我,再上阵,是对救治他的医护人员最真挚的致敬,也是对战友最大的鼓舞。   “在岗位上更安心”   还住在ICU的时候,只要呼吸不困难,袁海涛就远程指导同合肥荣事达集团

  “我们暂时分离是为更多人团聚”——记武汉市江汉区消防救援大队防火监督干部柳青   “方舱医院里面不允许吸烟。这里人员密集、可燃物质多,还有许多吸氧装置,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2月20日,武汉市江汉区消防救援大队防火监督干部柳青在巡查江岸区塔子湖方舱医院消防安全时,不厌其烦地提醒病患。 在疫情消防安全防控胶着阶段,柳青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党员先锋突击队”,深入到武汉市所有方舱医院内开展消防安全工作。2月16日,柳青又和其他党员组成“方舱医院防火监督专班”,保障病患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其实,柳青并不是这几天才开始投入战“疫”一线的。疫情暴发以来,他主动请缨,承担了很多艰巨任务。   2月4日10点多,柳青接到大队领导通知,即将投入使用的江汉方舱医院急需一批水基型灭火器,要求下午5时配备到位。接到命令后,他迅速联系省内外厂家和供货商,但武汉市内的移动灭火器材几乎断货,外市或省外的货源则因封城封路,一时运不进来。后来,经多方打听,他得知一外地供货商在武汉市有中转仓库。于是急忙赶往仓库,将里面仅剩的257具水基型灭火器在下午3时前送到了江汉方舱医院。   2月15日,柳青又接合肥荣事达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