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2 08:24 点击:1032678

民众冒雪泪别抗战老兵、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孙晋良  中新网山东微山1月14日电 题:民众冒雪泪别抗战老兵、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孙晋良   作者 沙见龙   天空阴沉、薄雾弥漫、雪花飘洒。14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小房头村街道上,百余民众神情肃穆、缓步前行,泪别抗战老兵、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孙晋良。   孙晋良,1920年出生于济宁市微山县,是山东目前唯一能找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于2020年1月11日23点06分在家中悄然离世,享年100岁。   1937年,年仅17岁的孙晋良弃笔投戎,怀着满腔报国热血,瞒着家人偷偷奔赴南京,参与了对淞沪会战伤兵的救护工作。南京沦陷后,亲历南京大屠杀的他数次险些倒在日军机枪下。 孙晋良的亲属向中新网记者展示孙晋良生前的照片。图中所展示的是孙晋良在家人及志愿者的陪同下,于2015年参加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时的留念图片。 沙见龙 摄   “透过列车窗户看着自家的土坯房,我以后可能再也回不到这里了。”这是孙晋良生前讲述自己赴战场前时说的话。据小儿媳妇张建萍回忆,在孙晋良的讲述中,南京城遍地的中国守军尸体和伤兵、日军“万人坑”边的暴行等,是他这辈子都忘不掉的场景。   根据孙晋良的讲述,张建萍告诉中新网记者,82年前,孙晋良抵达南京后不久,南电极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卢梦谦 通讯员程育文、杜韵、马世安、邝雅丽)春运前夕,一名河南小女孩出走广州,好在在离家约1500公里外的广州遇到好心“的哥”,并最后在民警的帮助下终于踏上了回家路。   2020年1月4日上午9点30分,广州公交集团白云(广交)公司“的哥”谢广明在广州南站搭载了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孩。刚坐上车,女孩就告诉谢师傅自己没钱打车,并哀求谢师傅将她送到广州火车站。谢广明打算免收她车费,搭载她到洛溪地铁站下车,然后教她坐地铁去火车站。   一路上,谢广明在聊天中猜测女孩是瞒着家人出走的。在女孩下车时,谢广明将自己的电话抄下递给她,告诉她,如果她需要帮助,可以打电话给他。下午4点,谢广明接到那位女孩打来的求助电话。见面后,女孩表达了想回家的愿望,但不知家里人的电话,也说不清自己家在哪里。由于女孩口音太重,沟通存在困难。谢广明马上联系了他的“的哥”好友——来自河南的广州公交集团白云(广交)公司“的哥”古全亮,一起想办法。   见面沟通后,古全亮和谢广明得知,原来女孩叫刘卫卫(化名),今年16岁,她跟父亲大吵一架后带着仅有的几百块钱离家出走了。古全亮得知女孩想要回家,表示原意为她买张去郑州的火车票。电极

  中新网1月14日电 西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西宁市应急管理局14日举行第三次新闻发布会通报路面坍塌事故,1月13日,西宁市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突发路面地陷(地陷面积约80平米)事件,致使正在行驶的一辆17路公交车(青A60015)陷入坑内。经初步核查,有10人失联。省政府负责同志和现场应急救援组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现场指挥搜救。   截至14日上午9时30分,经过15个小时的搜救工作,陆续找到6具遇难者遗体,身份信息正在核对。   住院治疗和留院观察的16名伤者伤情稳定(其中新增一名伤者因回家后感觉不适,由家属陪同自行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事故发生后,现场调用应急救援车辆30余辆,应急救援、公安等1000余人参与救援。   目前,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事故原因也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编辑:刘湃】 电极

  中新网西宁1月14日电 (张添福潘雨洁)青海省西宁市官方14日10时许召开第三次新闻发布会称,该市路面坍塌事故,截至当日9时30分,找到6具遇难者遗体。   据中新网记者了解,13日17时30分许,西宁市南大街路面发生坍塌事故。事发地为一处公交车站。   根据附近监控画面显示,事发时,西宁市17路公交车(车牌为青A60015)刚驶入公交车站,乘客正排队上车时,路面突然坍塌,公交车和部分排队乘客陷入坑内。   中新网记者通过现场拍摄的影像资料看到,该辆公交车陷入坑中,部分车窗玻璃破碎。坑内有大量线缆,疑似自来水管道已断裂,水涌入坑内。   西宁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左西胜在14日凌晨3时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初步核查,截至目前,失联人数由2人上升为10人。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受伤人员15人。目前,所有住院伤者和留院观察伤者伤情稳定。   在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上,左西胜说,住院治疗和留院观察的16名伤者伤情稳定(其中新增一名伤者因回家后感觉不适,由家属陪同自行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完) 【编辑:孙静波】 电极

  火车票“收藏大王”的新“烦恼”   新华社昆明1月14日电 题:火车票“收藏大王”的新“烦恼”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丁怡全   云南铁路26个车站实施电子客票了,这让51岁的孙昆育对铁路事业飞速发展感到自豪,但紧接着他心里不自觉产生一阵失落感,甚至有些烦恼:收藏火车票30年了,以前一直担心收不全,随着“电子客票时代”来临,今后纸质车票可能就没了,自己钟爱的收藏可能要中断了。   孙昆育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他爷爷修过铁路,父亲是铁路维护人员,一家三代人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孙昆育自小对与铁路有关的方方面面也都饱含感情。   一张小小的车票既承载了旅客的温情故事,更是一段记忆和凭证,这引起了孙昆育的兴趣。1990年参加工作后,他便开始收藏火车票,昆明各旧货市场频繁见到他的身影,有时为了收到一张绝版票,甚至要跑很多次,花不少钱。   票数5万多张、票重50多公斤,涵盖了各年代、各类型……提起孙昆育,云南铁路人都称他为火车票“收藏大王”,他是云南乃至全国知名的火车票收藏“达人”。在一个全国收藏火车票的微信群里,他的“江湖地位”颇高,被称为“收藏奇才”。   “你说铁路发展到什么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