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一篇论文署13kk44kk 人包括不沾边人员 学术挂名乱象怎么治


更新日期:2020-01-08 13:37:33来源:网络点击:1529881

  一篇论文署13人,学术挂名乱象怎么治

  当前,论文挂名已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有些属于买卖型挂名,支付费用就帮着署名;有些属于沾光型挂名,作者希望借名人效应或权威效应让论文尽快刊发,主动挂上知名专家或行政领导;还有一些属于转嫁型挂名,知道某篇论文存在不合学术规范或存在故意造假行为,挂上他人名字以规避风险……比较极端的案例是,某高校一篇论文署名多达13人,其中甚至有与论文所涉专业毫不沾边的行政人员。

  论文、专著等学术成果署名和作者排序,体现的是科研人员在研究中的参与程度。给没有学术贡献的人挂名,本质上是一种学术造假行为。在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中,“不当署名”已经被正式列入学术不端的范畴。

  学术挂名乱象危害深远。花钱挂名者,不将心思放在教学与科研上,一心想走捷径,有违学术规范和诚信原则;某些出版机构和作者为逐利而帮他人挂名,同样违背行业规范与职业操守。双方看似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实则亵渎学术尊严,破坏了人才公平竞争机制。

  深究可知,学术挂名乱象背后有深层次根源。业内人士透露,挂名大多与评职称、申报各种“帽子”有关,而论文、专著、主编教材等则是评审过关的“硬通货”。凭学术成果晋升职称本无可厚非,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求成果数量必须达到一定指标,而忽视了学术含金量、内容原创度。正是这种“重量轻质”的学术成果认定方式,为挂名论文、“攒书”凑数的不正之风打开了方便之门。

  挂名乱象存在已久。用虚假的著作成果参与职称评审等工作,不仅涉嫌学术欺诈,也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相关部门应该从维护国家人才公平竞争机制的高度出发,斩断学术挂名背后的灰色利益链,净化学术风气、维护竞争公平。

  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在高校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工作。唯有深入“破五唯”,改变当前单一僵化的职称评审制度、学术评价导向,代替以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学术挂名乱象的土壤。

  不过,在治理挂名乱象时也要看到,学术含金量、内容原创度等软指标比较难认定,尤其人文社科领域缺乏明确的评估标准,亟待有关各方设计出更合理的评价体系,改变“以数量论英雄”的现状。如此,既“破”又“立”,才能更好地净化学术环境。(评论员柯高阳) 【编辑:刘羡】

相关:

淘宝短视频业务负责人刘新征:以私域运营获取公域分发2019年是传统零售走向社交化、直播化、全球化破碎和重组创新爆发的一年。这一年,零售商一方面在加速去新的流量洼地抢占用户心智;另一方面,一小部分零售商已经开始发掘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的全球竞争新机遇。1月7日..

男子护妹打死妹夫改判正当防卫 获国家赔偿32万余元  男子遭羁押856天获国家赔偿32万余元  为保护妹妹持铁锹打死妹夫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 本报记者 周宵鹏  2019年8月23日,检察机关对河北男子田丰作出不起诉决定,当天他被无罪释放。此时,他因保护妹妹..

上一篇: 大风刮断大理古城500多年“夫妻树”
下一篇: 明起武汉市生育险和职工医保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