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 > 正文

不会“讲故事”的新闻评论不是好评网络推广怎么做 论


更新日期:2023-08-07 15:41:48来源:网络点击:1989813
众所周知,新闻评论是一种输出观点的文本类型,靠讲道理取胜。但也千万不要以为,新闻评论只是干巴巴地讲道理。

好的评论,除了恰到好处的切入视角、法度森严的逻辑结构,还应该有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与丰富饱满的案例素材。我认为,后两者就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讲故事”。

“讲故事”可谓人类的本能。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全世界”。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也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故事驱动人类进步。可见,学会讲故事,对人类社会有多重要。

在本文中,我就将以“讲故事”为主题,谈谈如何用“故事”来驱动评论写作。这里的“故事”,可以理解为一种广义上的叙事,它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故事,也可能是现实发生的某个事件、案例或者过程,最终,它们都会以论据的形式呈现于文章中。

01

经典故事增强文本解释力

最近,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田轩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用金融服务促进企业创新》的文章。文章第一部分是介绍创新的三大特性。在我看来,他为解释这三大特性而选取的三个案例,极为经典,且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他提到,创新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的特性。他给出的三个对应案例分别是:治疗白血病的格列卫,从研发到最终推出经历了50年;青霉素,当初研发青霉素的科学家本来是为了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操作时不慎把青霉菌滴到了培养皿,这才发现了它对细菌的强大抑制作用,因而研发了青霉素;电灯泡的灯丝,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过程中,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试过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连他朋友的头发丝都试过,最后才发现钨丝最适合。

三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创新何其艰难,同时,对很多读者而言,三个故事并不陌生,很多人更是从小就对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耳熟能详。这就是经典故事作为论据的解释力:一是恰到好处,二是有贴近性,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经典故事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并不少见,比如波音飞机之于全球化,大航海故事之于冒险精神,还有中国传统与现代中许多经典寓言、名人轶事,都可以作为评论写作的故事素材库。当然,使用的前提必须是恰切,同时,不要太“大路货”,还需要有一定的叙事转化能力。

02

“合并同类项”拓宽论证厚度

传统新闻评论教材中,无一例外会提到例证这种论证手法,但如何在新闻评论实操中更好地使用例证,似乎讲解不多。其实,仔细观察,任何一篇新闻评论,无论质量好坏,几乎都会用到这种手法,尽管很多人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新闻评论要多用例证”不用我在此刻意强调,我想谈的是:当写作思路凝滞时,如何用举例去驱动写作逻辑,以使得论证继续延展下去。这当然也是一种“讲故事”。

在一篇题为《“可达鸭一鸭难求”,情怀被尊重了还是被收割了?》的评论文章中,作者这样写道:

很多消费者调侃肯德基这一款玩具“对小孩太幼稚,对大人刚刚好”,其实也委婉表达了颠覆成人形象严肃、沉重的刻板认知的意愿。成年人对青春年华的怀念未必指向明确的对象,它们是偶然时刻激活这些情绪的载体或符号——可以是可达鸭,也可能是别的元素。

近日,芒果TV热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3》唤醒了一大批“王心凌男孩”的青春记忆,很多中年网民在回忆年少时的偶像之余,也是在用文字怀念当时的生活、激情与自我。

在这里,作者在阐释可达鸭对成年人的价值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期因《浪姐》而爆红的“王心凌男孩”,由于这一意象也寄托着年轻人的情怀,某种程度上与可达鸭同出一源,所以就达成了一种相互依托、互为支援的效果,使得论证内容变得更加扎实绵密。

同时,由于引入“王心凌男孩”这一新的“故事”,后文还可以衍生出新的内容,文本的空间进一步撑开,抵达新的境界。

这种“讲故事”的方法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在“合并同类项”时,要“就近取材”,使用的案例最好是新近发生,且具有一定的传播性,避免读者产生隔膜;其二,摆事实,也要讲道理。使用案例,不是机械地堆叠引用,而是要做到寓事于理,有机融合,而不是“两条线”“两张皮”,各行其是,各说各话。

当然,有同类型的例子,也有完全相反的例子,后者同样可以成为叙事的论据。这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强化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在此不做赘述。

03

回溯脉络谈出纵深感

纵深感是一种高级的评论追求,也是一种实用的评论叙事。其作用一是在文章中交代事件前因后果,提供信息增量;二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植入一种价值张力,在或隐或显中阐明作者立场。

比如在《王某文不批准逮捕,法律没被情绪裹挟》(注: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一文中,作者写道:

此事从八月初(注:事发时为2021年7月)开始发酵,迄今已有近一个月时间。从最初阿里女员工单方面爆料被性侵,警方立案侦查,到两名涉案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最终一人批捕,一人免于刑事责任,此事一直没有离开公众视野。这既是源于公众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也是期望该案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给涉案各方一个正义的说法。

之所以盘点这一过程,是因为这一事件影响力大,持续时间长,信息又十分芜杂,如此梳理,在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也意在表明:此事从未在公众视野中离席,大家一直在等待一个说法。说到底,这种叙事绝不只是为了梳理脉络,而是为了引出观点,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

再比如,在“指鼠为鸭”事件中,一篇题为《“指鼠为鸭”的荒唐剧,不能再重演了》的文章如此盘点:

回过头来看本事件,更觉涉事高校事后的反应很是蹊跷。当初,在是鸭脖还是鼠头,事情真相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学校相关人员就忙不迭地对学生下发通知,要求学生按照已经拟好的话语模板去新闻评论区留言。意思很明确,就是要尽快平息这场舆论风波,企图蒙混过关。这不能不让人心生疑问: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到底是在心虚什么?

这个叙事过程,更为明显地传达着作者的立场,最后一句,更是将问题挑明,直指要害。

复盘式写作,一般可以用于持续发酵的热点事件。或者,一个作者长时间关注某个领域,在遇到该领域热点事件时,可以在洞察了某种趋势或规律的基础上,前后铺陈,谈出纵深。

04

勾连背景“不拍案自惊奇”

抓住事件的某个细节或者联系相关背景,也可成就一段“故事”。甚至,这往往可以达成出其不意、一击致命的效果。

新京报评论部组织过一篇题为《3·15刚曝光,蜜雪冰城怎么又让蟑螂打翻了招牌?》的评论。新闻由头是,今年5月初,在广东汕头,一女子称在蜜雪冰城门店购买饮品,结果喝出一只大蟑螂。

蜜雪冰城爆出食品安全卫生事件不少见,但我们联想到,恰恰是在今年3·15,新京报刚刚揭露过蜜雪冰城乱象。结合这一背景,文章就有了明确的抓手与指向。作者这样写道:

▲女子称在蜜雪冰城门店购买饮品喝出一只蟑螂。截图来自社交媒体

▲女子称在蜜雪冰城门店购买饮品喝出一只蟑螂。截图来自社交媒体

这并不是蜜雪冰城第一次出问题。今年3·15,据新京报报道,2022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新京报记者随机应聘进入江苏南京市的两家蜜雪冰城门店,发现其为了节约成本,频繁篡改食材有效期标签,使用应“废弃”食材。此外,还存在偷工减料问题,用工不签劳动合同,甚至连国家强制要求的餐饮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也不需提供等问题。

进而发问:

当同一个品牌商家一而再地出现问题,恐怕就需要好好反省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

可以明确看到,这一话题通过联系前后背景,建立起一种遥相呼应的叙事节奏,达成了一种急促的追问张力,丰富了文本厚度,也使得批评更加犀利。

在《矿难瞒报16年,是时候给所有死难者一个交代》一文中,作者通过联系当地官方此前的一个表态,拉满追问力度:

▲矿难资料图。图/IC photo

▲矿难资料图。图/IC photo

值得注意的是,精诚矿业“9·1”矿难在去年就已被山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忻州市被要求“查明事故原因,认定事故性质,分清事故责任,依法依纪依规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当地有关部门有必要借此契机,对精诚矿业所涉及的瞒报事件,进行一一彻查,给所有遇难者及其亲属一个公平正义的交代。

勾连背景的叙事方式,不是简单的照抄比附,而是将其转化为论证的武器,服务作者的观点,使论证密度更紧凑,且同样可以产生一种纵深感。

总的来说,会讲故事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门核心技能,小说家、说书人、编剧、作词家都是善讲故事的人。新闻评论的最高境界就是将故事融于情法理之中,产生针砭时弊、启迪人心、建言献策、引领价值的效果。尤其是在这个情绪过剩、事实稀缺的时代,评论作者更应该好好学一学如何讲故事。


相关:

海河流域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流量和水位均已回落  7月28日到8月2日期间,海河水系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目前,洪水已经进入向下游演进阶段,上游河道水位持续回落,向下游河道行洪进入渤海。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发布,截至今天(6日)8时,海河流域此次发生..

9000个家庭应急包支持天津、吉林、黑龙江防汛救灾  受近日极端强降雨等因素影响,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月6日向天津、吉林、黑龙江共调拨9000个家庭应急包,支持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工作。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 【编辑:钱姣姣】

上一篇: 在非洲之巅喝咖啡是一种什么体验?
下一篇: 不好意思,广东人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