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 > 正文

台北、香港、深圳、仙侠修真小说 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更新日期:2023-07-05 22:42:45来源:网络点击:1983746
大家好!我是Connie。

每当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都要说这是个long story,因为我的成长轨迹有点复杂:

出生地:中国台湾

4岁-5年级:跟随父母到中国香港生活

6年级-高中:和父母搬到深圳

大学:北京大学读书

毕业后:在上海创业,开始接触教育行业,希望未来从事教育工作

2021年: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获取教育学硕士学位

现在:回到上海,在教育行业重新出发

在这遍布两岸三地的童年中,我多次因为「外来人口」这个身份,经历过语言不通、歧视、思乡等各种问题困扰,也曾深深迷茫过:

为什么我在哪里都被认为是外地人,我到底是谁,应该往哪里去?

台北、香港、深圳、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而如今回望过去,我要感谢充满变动的经历,更感谢父母尽最大所能给我的庇护,给了我多元的文化背景,也让我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有勇气从迷茫走向坚定。

现在,许多家庭会为了教育选择迁徙,尤其是近来移居香港非常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注的是教学质量、升学路径,但如何有效引导孩子建立稳定包容的身份认同,更是非常重要。

我的经历或许能有一些启发。

台北、香港、深圳、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台湾:

在人情味中记住家乡温暖

虽然我很小就离开了台湾,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对我来说都是亲切而温暖的。

这要归功于我的父母,他们有意识地在我年幼的心里留下了家乡的记忆。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离开台湾之前,我母亲策划了一场为期半个月的环岛自驾之旅。

这趟环岛之旅涉及了台湾大大小小城市,我妈有意识地在沿途拍了很多有意思的照片,冲印成册带到香港。

她还没到大陆做生意的时候,时常会翻出这些照片跟我讲述这段旅行的趣闻,让我能对故乡多一点回忆。

■台湾环岛风景(图片来自网络)

■台湾环岛风景(图片来自网络)

每年过年我父母都会带我提前回台湾探亲访友。

小时候跟哥哥姐姐一起玩是我最期待的时光,有了亲情的牵绊。长大后,哥哥姐姐们都成了忙于生计的成年人,我每次回去的娱乐活动就变成了泡书店。

我爸常常去办事,就把我扔过去一整天,我也捧着书啃,乐得自在。

无论是那种富有人情味的温暖感受,还是在书店里接受的文化启蒙,都是我那「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在我身上留下的文化记号吧!

台北、香港、深圳、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香港:

在陪伴中直面冲击

如果人的记忆是一副长轴画卷,那么我从台湾到香港生活的这段童年经历,底色肯定是迷雾一样的灰

中景是香港狭窄拥挤的街道,表情麻木、快节奏地穿梭的行人,再配上那街头巷尾常见的、颇有赛博朋克电影感的霓虹彩灯招牌,而前景则是一颗盛放火红花朵的木棉树。

以灰为底色、拥挤的市井作为中景,并不是说我在香港毫无明亮快乐轻松的回忆,只是刚到香港时,年幼的我语言不通、父母忙于生计。

于是,压抑的情绪占了主导。

■赛博朋克的香港街道(图片来自网络)

■赛博朋克的香港街道(图片来自网络)

我所遇到最严重的问题,大概就是「隐形的歧视」。

虽说香港是个人口构成多元的国际化都市,但并不是所有香港人都那么友善和包容(没有黑香港人的意思,这只是阐述我的个人经历)。

我还记得,当时针对从内地来香港讨生活的女性外来务工者,还流行过一个不太礼貌的称呼——「北妹」

我妈因为讲普通话,有些人就会这样称呼,让她颇为气愤。

我也没能逃过。

幼儿园时,老师总是把我和我弟放到教室的最后一排,课间活动也以我们听不懂粤语为由,不让我们参加。

上了小学,课外辅导班老师因为担心我弄脏桌子和地板,竟让我去机构的厕所吃茶歇。幸好我妈发现得早,带着我和我弟及时离开了这个无良机构。

这些经历都曾让年幼的我对香港的生活感到恐惧和厌恶,特别想爸妈带着我们回台湾。

■2020年9月1日,香港大学学生会曾恶搞了大学官方的迎新视频,包含对内地学生的欺凌仇恨言论,对此校方发表了公告表示谴责。随着香港与内地交往越来越多,歧视也越来越少了

■2020年9月1日,香港大学学生会曾恶搞了大学官方的迎新视频,包含对内地学生的欺凌仇恨言论,对此校方发表了公告表示谴责。随着香港与内地交往越来越多,歧视也越来越少了

幸运的是,我的父母感受到我这种情绪后,选择耐心与我沟通。

他们引导我:任何地方,包括故乡台湾,都有友善与不友善的人。

我们要做的,绝对不是一遇到不友善的人就逃避,而是要积极去结交友善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

除了语言引导,我父母也身体力行。

他们带我和弟弟参加不同的活动,认识新的朋友;陪我和弟弟去公园散步,为我们创造一些在香港的美好回忆。

在父母的帮助下,我思乡的情绪渐渐淡了。

我和我弟也转学到一所教会幼儿园。那里老师亲和、同学友善,我们也逐渐学会了粤语,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现在回看,我依然很佩服我父母的智慧与耐心。

一方面引导我迎难而上,努力发现生活中闪光的地方,另一方面又积极采取行动,通过切实带给我快乐的活动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帮我尽快适应新环境。

仔细想来,也是这段成功的跨文化生活经历,让我内心有一股笃定的信念:无论前期遇到多少困难,我都能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滋养

这种信念,在日后我选择更换职业赛道的时候,对我也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发现,来自父母的温暖支持,会在孩子成长中扮演重要的作用,构成孩子的「保护性因素」之一,而保护性因素越多,孩子应对挫折时就会越有适应力。

■研究发现,来自父母的温暖支持,会在孩子成长中扮演重要的作用,构成孩子的「保护性因素」之一,而保护性因素越多,孩子应对挫折时就会越有适应力。

台北、香港、深圳、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深圳:

在父母理解中走过青春期

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再次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随着家人搬到了深圳。

到全新的环境生活,有适应的阵痛期,却也给我了一个「归零重来」的机会。曾经没有存在感的小透明,逐渐释放她的能量,走出她原有的舒适区。

台北、香港、深圳、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我特别记得在离开香港,正式搬去深圳的跨境巴士上,我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暗暗许下心愿:

要在新学校成为优等生

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正是因为在内心埋下了这颗种子,入学后我格外用功,加上在香港累积的英语优势,我的成绩突飞猛进,基本上所有考试都位列年级前三名。

Tips:香港幼小阶段的英语教学,有什么特点?

首先,香港的教育鼓励孩子从幼儿园,甚至学前便开始接触英语,把握了孩子语言的黄金发展时期,为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英语教育以营造语言使用环境为主,老师们的英语基础本身就很好,在课堂上不会简单地对着课本照本宣科,而是以课本内容为主题,鼓励学生以全英文与老师讨论、与同学交流。

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这门语言的实用性,也让学生对于使用英语更有信心和兴趣。

不过,这种上升的势头并不是一直持续的。

在进入初中后,因为语文、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加上青春期的敏感叛逆,又不适应学校的寄宿生活,我的成绩也有过一段时间的下滑。

幸运的是,我的父母再次选择耐心沟通

面对进入叛逆期的女儿,他们的沟通策略发生了改变。与小时候面对面聊天不同,他们选择了用书信的方式沟通。

我现在还保存着一封封我爸妈动辄上千字的「深情流露」。

他们开诚布公地袒露自己成长时曾遇到的烦恼,试着以相对平等的姿态跟我对话,鼓励我将内心的烦恼迷茫表达出来,也尽力与我共情、慎重地回应我的情绪。

在这一封封信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爱和关怀,也渐渐顺利走出了青春期的阵痛。

台北、香港、深圳、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初三这一年,我的成绩逐步回升,还遇到了可以交心的好友Sophie。

我们的友谊始于同桌的缘分,而真正走近是因为志趣相投。

虽然现在回看,当时难免「中二」,而情绪也有「强说愁」的嫌疑,但那段时光依然很美好,因为遇到了一个能理解你、与你有共鸣的朋友。

在她的帮助下,内向的我还跟班上另一个很有才气的姑娘Amber成为了好友。我们三人的这份友谊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我相信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我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我们还跟另外的四个同学一起,组成了一个叫做「七剑」的小团体。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中学时交到知己好友这件事,是因为当我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再结合我研究生时所学的「青少年同伴影响」课题,我能清楚地意识到:

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一个彼此珍惜、让我产生归属感的小团体是多么的幸运

也许是因为友谊的加持,我对深圳的归属感,比台湾和香港都要强烈许多。

换句话说,深圳在我的身份认同中占据浓墨重彩的一笔。

■研究发现,与受欢迎的同龄人相比,在青少年时期有亲密朋友的人在 25 岁时报告了更高水平的自我价值和更低水平的社交焦虑和抑郁。最有益的青少年关系是深厚、亲密的友谊,在这种友谊中,青少年会感受到他们真实的一面。

■研究发现,与受欢迎的同龄人相比,在青少年时期有亲密朋友的人在 25 岁时报告了更高水平的自我价值和更低水平的社交焦虑和抑郁。最有益的青少年关系是深厚、亲密的友谊,在这种友谊中,青少年会感受到他们真实的一面。

台北、香港、深圳、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北京:

在迷茫中探索方向

高中毕业,我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

入学后,我像是掉进了米缸一般,拼命汲取着自己需要的营养。

我兴致勃勃探索传播学、新闻学的奥义,参与过「北大剧星」大赛,在校园媒体《北大青年》当过记者和责编;我还担任了香港文化会的副会长,与小伙伴一起从0到1创办了毕业刊物《未名紫荆情》。

如今看来,我在大学期间的活跃,也许得益于我的跨文化的生活经历。

曾有研究表明:在成长过程接触过多元文化的人,一般会更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具有更强的文化适应性和灵活性。

这些特点都有助于让我结交不同的朋友,更勇于和乐于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台北、香港、深圳、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然而,在光鲜、热闹的大学生活背后,我内心深处的不安和迷茫也与日俱增。

该怎么说明这份不安和迷茫呢?

从中学开始,我几乎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中,我很清楚如何寻找到「标准答案」,来获得来自外界对自己「优秀」的评价。

这种经验是有惯性的,进入大学后,我还是本能地希望找到通往「幸福成功人生」的标准答案。

当时的我并不明白,大学的意义恰恰在于打破这种「答题的惯性」,让我们学会自己向人生、向社会发问,并有逻辑又不失创造性的去解决这些问题的人。

我像是突然从既定河道驶入汪洋大海的小船,拥有无限的自由,却不知道要向哪里前进。我知道自己不能留在原地,但开往哪一个方向都让我觉得不安。

更糟糕的是,当原有的经验被打破,而新的价值观又尚未重塑完成。我的心是没有支点的,就像风雨中失去锚的小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这个被打破和重塑的过程是充满挣扎的。

■知名畅销书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就专门讨论了「优等生惯性」的问题。

■知名畅销书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就专门讨论了「优等生惯性」的问题。

幸运的是,北大的课堂和图书馆能给我力量和滋养。

我印象最深的,是师老师的《公共关系》课。在她的课堂上,我开始将眼光从自身的得失荣辱投向更广阔的社会。

当一个人的眼界开阔了,格局也会提升。我真切地体悟到人生有许多可能性,要放弃对「标准答案」的追求。

此外,她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重新审视约定俗成的的理论,而不是直接全盘接受。

此外,我也会去泡图书馆。

一位高年级学长提过,他在大二的时候感觉特别迷茫,于是,他就去图书馆抄书,把国学经典都抄了个遍,等抄完了,他也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心也平静了。

我倒是没有抄书,却开始刷起中学时想读却没时间读的西方名著。

一本本看下来,我渐渐发现,自己原来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是那么的平面和浅薄。

文学作品帮助我突破了应试教育的藩篱,以更立体和多维的视角,看到人生和社会的复杂性。

台北、香港、深圳、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于是,我也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受教育经历。

真诚地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读书并不是出于对学习的热爱或者对知识的渴望,而是为了寻找「标准答案」换得优秀的评价。

当然,这是我的问题,但也跟我所处的教育环境,所接受的应试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幸而,我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但是不是还有许多人没有找到呢?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改变这个情况呢?

对于这个如此宏大的问题,我当时是没有答案的。

但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在我对自己接受的教育进行反思的时候,我心里埋下了一颗教育理想的种子,静候日后生根发芽。

台北、香港、深圳、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后记:

一路走来,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我的心底渐渐有了答案:

故乡台湾,给了我最初的口音和温暖的文化底色;

香港求学,我学到了坚韧务实,化敌为友;

深圳教会了我开放和实用主义;

北京的大学时光,让我拥有了宽阔的视野和格局。

虽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幸运的是,当触礁时,父母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的引导,让小船可以重新起航。

长大后,当我面临重大抉择时,我内心的勇气、韧性和笃定,都与童年漂泊的成长经历所锻炼出来的多元文化思维和适应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虽然很难说清楚哪种文化有了更深的印记,但可以确定的是:

我这艘曾经迷失在人生大海中的小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台北、香港、深圳、北京、伦敦,北大女孩的教育迁徙10年


相关:

严格把关院士推选,中国科协发布“十不准”科技日报北京7月4日电 (实习记者朱玺)中国科协目前正在组织开展2023年两院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为使推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维护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中国科协4日发布“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

一种激素有望延缓记忆衰退图片来源:Willowpix本报讯 一篇7月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衰老》的论文显示,一种据称可以调节衰老过程的激素能够增强猴子的记忆力,这增加了用它防止人类认知能力下降的可能性。这种名为Klotho的化合物,在记忆测..

上一篇: 94岁老人举报保姆虐待还卷走250万养老钱,记者探访小区
下一篇: 王慧文“离场”,大模型竞争还没开始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