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 > 正文

现代散文 未来 大西安咋发展


更新日期:2018-03-26 22:10:29来源:网络点击:1004695

原标题:未来 大西安咋发展




  曲江池美景(资料图片) 记者 窦翊明 摄

  2017年,西安市正式代管西咸新区,为实现西安市与西咸新区一张蓝图、一体建设,助推大西安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近日,我市制定《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规划范围是西安市行政辖区+西咸新区,规划面积10745平方公里。

  发展目标

  到2021年,西安城市竞争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位显著提升,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增强,“大西安”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集聚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建成。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3万元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多组团”发展格局

  我市将大力优化超大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战略,形成大西安“三轴两带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打下坚实城市本底。

  其中,三轴指南北方向贯穿大西安的古都文化传承轴、科技创新轴、国际开放轴。两带:东西横向上的秦岭生态带、渭河生态带。多中心:以西安中心城区为主体,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功能为主,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未来西安城市形象的核心区;以沣东新城科技统筹板块和沣西新城中心商贸服务区、国际文化中心为核心,打造以现代商贸、高新技术为主的新中心;以浐灞生态区欧亚经济论坛、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西安体育中心为中心,打造生态型现代服务东部新中心。多组团:东部新城、高新科学城等10大新城,纺织城创意片区、军民融合创新谷片区等10大片区,以及50个左右特色小镇、50个左右各类综合体。

  建设特色突出的小城镇

  建设国际水准中心城区。加快推进幸福路、纺织城、大兴新区、土门、徐家湾、雁南、东关等城市片区改造,打造集商贸、文化、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片区改造新亮点,塑造现代时尚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古都新风貌。

  建设西咸新区新中心。到2021年,西咸新区城市人口11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272平方公里。

  建设渭北新城。将渭北新城建设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交通便捷、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与中心城区和富阎板块(含富平、阎良、三原及高陵、临潼部分区域)互联互通、功能互补的现代新城。

  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功能完善城市组团。充分发挥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等5个城市组团的特色优势,形成“包围城市、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组团共进”的产业体系。建设特色突出的小城镇。规划建设60个特色小城镇,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居住落户

  积极推动远郊县域发展。到2021年,7个远郊区县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达到3000亿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农业转移人口和随迁家属、城中村和棚户区人口为重点,全面放开副中心城市、城市组团和建制镇落户限制,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居住落户。

  建设约22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

  大西安将积极申请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和区域综合改造、人防工程、地铁建设、城市线网落地等工程,建设约22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加快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雨污分流管道改造、环卫公共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扩建、新建污水处理厂20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8.6万吨/日。新建污泥无害化处置厂6座,日处理能力1500吨。新建再生水利用管道88.6公里,日增再生水利用量10万吨。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到2021年,五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四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和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并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集中收运覆盖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构建“覆盖国内、通达全球”的空中开放大通道

  构建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布局国家级、区域级、都市级等三级综合枢纽,铁路、公路、航空、城市交通等四张交通网络,综合交通云计算、综合交通协同管理、综合交通结算支付、公众信息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等五个服务平台,形成“345”立体综合交通发展体系。

  建设三级综合枢纽。以“面向全国、辐射国际”为目标布局国家级枢纽,构建丝路大通道,提升立体交通国际开放度。国家级客运枢纽包括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站、西安北站;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包括国际港务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打造区域铁路运输中心。在郑西、西宝、西成、大西4条高铁线路基础上,加快银西、包西、西武、西合、西渝、西海高铁和关中环线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辐射关中城市群、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经济区,连接成渝、北部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米”字形高铁大通道。到2021年,高铁线路达到8条,形成1小时到达关中城市群、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至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出行格局。

  构建航空开放门户,打造中国“孟菲斯”,构建“覆盖国内、通达全球”的空中开放大通道。到2021年,国际客运航线突破75条,全货运航线突破20条,国际通航点突破100个,旅客吞吐量达到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50万吨。促进空港、陆港“双港”联动,构建内陆开发开放国际门户。开通运营地铁一号线二期、四号线、五号线一期、五号线二期、六号线一期、六号线二期及九号线(临潼线)7个项目,到2021年,地铁运营里程达到243公里以上,基本实现网络化运营。

  《规划》指出,将建设市域快速路网。按照“半小时出城、1小时出市”的标准,加快建成西安南三环—鄠邑、东三环—临潼、北三环—阎良快速路。加快凤城八路与太华路立交、秦汉大道与西铜路立交等工程和阿房路、团结路等12个分流道路项目建设,用3年时间集中打通55条断头路,完善西安火车站和纺织城火车站周边路网。规划建设昆明路、朱宏路、北辰大道等一批二环三环绕城快速连接工程。实施三环路快速提升改造项目,优化解决一百多个堵点。全面形成西咸新区“两环六放射”的快速交通廊道、“五纵五横”区内主干道路网、轨道交通与快捷公交组成的公共交通网络。

  搭建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建立综合交通信息智能云计算中心,形成综合交通地理信息“一张图”,构建交通行业通信“一张网”,推行行业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一把锁”,实现基础数据共用、关联数据交换共享。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为方向,推进出租车行业市场化改革,加快换乘枢纽及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加快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军工单位共同推进的军民融合体制创新机制,建立军工资质统一受理机制,聚焦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西安地区的军工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军民融合产业到2021年营业收入超过3300亿元,军工经济增加值对区域GDP贡献率达到10%以上,民参军企业数量达到500家以上,国防专利转民用数量年均增长20%,军事领域对于民用高技术成果采用率达到60%。

  同时,加快军民融合成果的市场转化与军民融合资源开放共享。围绕西安军工领域优势资源展开创新试点,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等优势军民融合产业。出台军工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军民融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选择一批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重大试验设施和科研基础设施,利用西安科技资源大市场进行开放共享试点,按照对外服务量给予资金补贴。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军民两用试点,争取放开民用通航空域,申建西安蓝田通用航空机场,开放临潼窑村、鄠邑等军用机场,实行军民共用。

  加快推进军转民、民融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按照“点面结合、一区多园”的推进方式,开展军民深度融合示范,促进更多企业和重大项目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开展科研人员持股试点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以“事改企”和优化利益分配为重点,积极做好各类科研院所创新改革试点,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健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鼓励院企分离,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开展科研人员持股试点,加大股权和期权激励。

  开展科研院所创新激励试点,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制度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转制科研院所,试行开展员工持股,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团队转化成果的积极性。抓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运营平台、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中国—以色列创新示范园、欧亚创意设计园等承载平台建设,建设“丝路创新驿站”联盟,聚集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打造“创业西安”城市品牌

  全面完善双创服务体系。对经认定的载体及载体内在孵企业,比照省级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经费补助。对入驻创业载体的专业服务机构,给予空间使用费补助;将专业服务人才纳入市级人才计划,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打造“创业西安”城市品牌,大力开展创业西安行、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做强双创孵化示范平台,稳步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模式,构建“5552”成长格局,不断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全过程孵化服务链条。力争到2021年,建成500个以上各类众创载体,载体总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以上。

  《规划》提出,要完善创新政策环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以三星闪存芯片项目为引领,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封装、电子级硅材料等优势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实施“2025”先进制造攀登计划,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

  建设国家高端人才培养中心

  大西安将建设国家高端人才培养中心。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吸引更多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5531”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和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50名左右,国家级领军人才300名左右,地方级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

  建立重点工程技术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100个,引进优秀创业团队和创新团队1000个,人才竞争力和人才贡献率居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年轻人。把西安打造成“一带一路”人力资源培养与交流中心、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人才评价与职称评定的新体系。在境外设立引进海外人才预孵化基地,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按规定办理2—5年有效期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许可。

  到2021年进出口总值超600亿美元

  扩大工业投资,建立100亿元工业发展基金,通过参股方式支持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股权投入等方式,引导基金向工业领域企业及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投资,确保工业投资年增长率超过10%。建立健全消费维权体制机制,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城市”创建活动。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推进西安与全球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到2021年,进出口总值超过600亿美元,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内资达到4000亿元以上,在西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打造“三廊一角一通道”产业发展格局。建设以高新区为引领,“高新区+航天基地+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大学城+科研院所”等区域为依托的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增长极”;以经开区为引领,“经开区+高陵组团+临潼组团+航空基地+富阎板块”等区域为依托的工业大走廊,打造“工业增长极”;以曲江新区为引领,“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大走廊,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区—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为支撑的金融“金三角”,打造“金融增长极”。建设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灞生态区”等区域为依托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开放增长极”。

  到2021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分别达到3000家和20000家。到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较2016年翻一番,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以上,成为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板等上市挂牌企业的主要群体。

  大力开展中药生产工艺创新,筛选一批重点中药名优品种,进行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研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到202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

  打造全国自主品牌重卡汽车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到2021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60%。

  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大西安将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数字化+”四个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通航产业园等15个总投资1123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打造10个以上100亿元龙头企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

  优化提升4大支柱服务业

  优化提升文化产业、旅游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4大支柱服务业。其中,发挥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引领作用,提升西安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华文化展示中心,到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全市文化企业数量突破2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突破500家,比2016年翻一番。

  打造西安文化产业品牌,5年内全市至少建成挂牌10个国家级或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化大都市水准的文化演艺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和古玩艺术品鉴赏交易中心。

  实施“文化+”战略,实施《大西安历史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发挥曲江新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建设“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大走廊。

  以建设最具东方神韵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西安古都历史文化魅力和自然山水特色,实施“大旅游”战略,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变线性旅游为板块旅游,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加快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到2021年,接待游客突破2.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7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加快推广西安·世界古都、长安·丝路起点、秦岭·世界名山三大品牌,打造皇城区文化商贸、曲江文化旅游、浐灞国际会议与生态度假、临潼秦唐文化与度假、秦岭楼观道文化等十三大旅游集聚区。

  加快以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优化以西安旅游网为中心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和推动旅游企业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建立市、区(县)、企业三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此外,着眼于补齐金融业短板,全力加快金融“金三角”建设,全面提升金融创新力、集聚力、辐射力,打造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到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13%以上,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到2021年,全市上市企业突破1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300家,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40%。

  着力发展5大重点服务业

  根据《规划》,大西安将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会展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健康服务业5大重点服务业。加快提升国际陆港、航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四大功能区建设,支持和加快出口加工区A区升级为西安经开综合保税区,加快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核心的“两港三园三体系十中心”物流项目建设。

  将西安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大力发展学术会议和企业年会。积极开展西安—西咸新区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打造面向日韩、欧美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推动“西安服务”走向世界。到2021年,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00亿元;大西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300亿元;全市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左右。

  建设浐灞丝路健康产业园,推进秦岭北麓健康休闲产业带建设,在渭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健康小镇,打造西北地区健康服务中心。

  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为目标,围绕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战略,紧紧依托城市在资金、科技、消费、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提升“一区、三带、七板块”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推进全市镇村网络全覆盖,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游合一”,促进农产品地理标识和绿色品牌发展,做大做强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鄠邑葡萄、灞桥樱桃、蓝田核桃、阎良甜瓜等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到2021年,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超过200个,总面积超过60万亩,总产值超过70亿元。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西安互联网骨干网的区位优势和网络支撑优势,加快推进九大“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序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创新能力,催生经济发展新业态。到2021年,基本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互联网+”发展新模式。

  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推广“陕鼓服务”模式,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科技型优势中小企业凭借自身技术、人才优势,开展工业设计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业务模式,推动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到2021年,全市制造业龙头企业服务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30%以上。

  积极引导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快商业模式由B2C(企业到用户)向C2B(用户向企业)创新,支持个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O2O(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交易,激活社会资源,发展分享型经济。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加快培育创建和科学布局一批具有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集成“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运作机制“活而新”等鲜明特征的特色小镇。

  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编制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办事指南,用百姓获得感丈量“放管服”成效。

  到2021年,“最多跑一次”事项不得低于政务服务事项总数的85%。整合各类非应急服务热线,优化“12345”服务热线功能,打造“7×24”小时全天候综合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政务信息互联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打通“便民之路”,让“信息跑路”,大力推进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实现全流程网上商事登记管理模式。

  加快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

  积极推进国企改革“五项试点”,加快“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促进市级部门与所属国有企业脱钩。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定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改革措施,加快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

  加快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到2021年,“四上”民营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民间投资突破5000亿元,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出台民营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扩大PPP项目数量。严厉惩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149个老旧社区安装全民健身设施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在全市149个老旧社区安装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区全民健身园区”。到2021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00万,公共体育服务覆盖全民。

  并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全市养老服务设施覆盖100%城市社区和80%以上农村社区,养老床位总数达到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40%,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比例达到80%以上。

  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深化土地供给侧改革,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土地管理向科学规划、统一管理、集中储备、有序供应、集约利用、规划融合转变。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原则的随机抽查监管制度;建立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健全诚信表彰和失信惩戒机制。

  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拓展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推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集成化服务等技术交易。到2021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本地转化率超过50%。

  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逐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

  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

  大西安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简化投资审核程序。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制定企业投资负面清单产业目录并向社会公开,对关系国家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均实行备案管理,一律不再核准。

  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服务领域的开放。进一步明确实施特许经营的行业领域,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清理和消除各类隐性壁垒。

  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确立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境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保障体系。

  申建“一带一路”改革示范城市

  大西安将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构筑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申建“一带一路”改革示范城市,精准对接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着力完善东西互济、内外互融的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形成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对外开放经济走廊。

  深化对内区域合作,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战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中原、成渝等城市群战略互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同时,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拓展“海外西安”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

  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核心区

  加强“西安港”建设。继续实施“港口内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内陆港发展战略,将“西安港”纳入国家一类口岸规划建设体系,完善保税加工、产品研发、交易展示、国际中转、国际分拨、国际转口贸易等服务功能,建设融铁路、海关、检验检疫、物流等信息为一体的“西安港”口岸信息服务中心,打造内陆国际中转枢纽港。提升“长安号”国际运输能力,打造面向中亚、东南亚、欧洲的铁路货运集散中心。

  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核心区。按区域布局划分,西安高新区、经开区等自贸试验区中心片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贸易金融等产业,推进服务贸易体系建设,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产业高地和人文交流高地;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中转内陆枢纽港、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及欧亚贸易和人文交流合作新平台。

  争取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达百个左右

  营造国际化的城市氛围。深化同现有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的交流合作,争取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达到100个左右。吸引和集聚各类国际组织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争取更多国际商会、协会和国际经贸促进机构落户西安。

  基本建成大西安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圈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大西安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圈、乡镇30分钟文化圈。力争到2021年,全市图书(文化)馆达到文化部等级评估三级以上标准。100%社区建立妇女之家工作阵地,95%以上城乡社区建立儿童友好家园,新建居民小区设立儿童活动场所。

  年内新增博物馆3至5座

  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杨官寨、汉长安城、秦栎阳城等重点遗址考古调查保护项目,启动三学街、七贤庄、小雁塔等历史文化街(片)区建设,加快护城河、顺城巷改造等城墙保护工程,做好唐代天坛、明秦王墓等特色遗址保护工作,推进古建筑、古村名镇和名人故居保护,筛选公布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单位。

  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推动智慧型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支持关中民俗博物院等民营博物馆加快发展,年内新增博物馆3至5座。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

  以“12345”为目标,积极推广蓝田董岭村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验,创新扶贫方式,确保移民易地搬迁入住率达到全省一流,精准识别率、精准退出率达到100%,精准帮扶率达到全国一流,群众满意度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同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促进城乡、行业及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关系更加合理。

  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实施13年免费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实施13年免费教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广“名校+”模式,通过“名校+农校”“名校+薄校”“名校+新校”等多种形式,加快组建城乡教育联合体。到2021年,城乡学校互建联合体达到140个。学前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8.5%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8.3%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和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以提升市属高校水平为目标,加大对西安文理学院的支持力度,增强学院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使其学科门类不断完善,设施设备逐步完备,力争成为颇具实力的“西安大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巩固和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并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全市范围内实现居民就诊“一卡通”

  大西安将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县(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搭建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和患者电子病历数据管理中心,建设互联共享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居民全市范围内就诊“一卡通”。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全科医生收入与签约履约挂钩机制,确保每万名居民至少有2名全科医生(含中医),实现患者首诊在基层。到2021年,新增三级综合医院21所,新增二级综合医院27所,市级医院床位规模平均达到1000张以上,区县医院床位规模平均达到500张以上。

  在城区建立医疗联合体加全科医师模式,在远郊区县建立县镇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模式。综合运用医疗、医保、药品、价格、信息等手段,形成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紧密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首诊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制度,到2021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

  恢复保护展示好古遗址老街区

  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

  深入挖掘周、秦、汉、唐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开展“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建档,恢复好、保护好、展示好西安的古遗址、老街区、老宅院、名建筑,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城镇基本医保参保率95%以上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9%。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有序衔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制度,积极推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协调发展,落实异地就医医保结算政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城乡妇女生育医疗保健实现全覆盖。

  筑牢社会救助底线,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水平。加强社会救助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申请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率达100%。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5.4万套(户)。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提高建设质量,着力解决城镇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完成73个棚户区改造,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3%以上。

  将166公里的环山路打造成生态旅游线路

  加强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将166公里的环山路打造成生态旅游线路,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加快渭河流域生态修复,对城市水系进行保护、利用、整治、开发及提升,打造西安城市“库、河、湖、池、渠”连通的水系网络体系、防洪安全体系、水生态修复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景观文化体系,生态修复“八水绕长安”。

  规划布局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有序推进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等建设。每年增绿不少于500万平方米,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花、移步入园。建设杜陵万亩森林工程、氵皂河生态公园、滈河生态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位,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森林覆盖率超过48%。

  推行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目标考评体系,提高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权重。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制度。

  规划建设5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扎实推进铁腕治霾工作,重点治理PM2.5和PM10,综合施策治理雾霾。加大对重点工业区域大气固定污染源的控制,全面开展“十小”企业取缔工作,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推进机动车污染排放综合管控体系建设,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智能化管控平台,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大力淘汰黄标车、老旧车。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和信息化监管体系,加快实现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运营,建成江村沟生活垃圾处理厂四期工程,在高陵、沣东新城等区域规划建设5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深入推进“美丽西安·绿色家园”行动,持续推进“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落实“路长制”“所长制”。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2021年,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分类覆盖率分别达到98%、85%和8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60%。

  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及时修改、废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强化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和“智慧政务”建设,探索实行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

  推进全民普法守法。把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民生工作重要内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健全市民守法信用制度。

  建立20个标准化基层司法所

  构建多元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政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创新培育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并壮大志愿者队伍,到2021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高于13%。

  进一步理清街道(乡镇)与社区(村)的权责边界,宣传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健全村(居)民自治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便民联动等做法。建立20个标准化基层司法所。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坚持法定途径优先处理,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信用信息平台

  加强诚信西安建设。深入推进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打造质量西安。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综合信用信息平台,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信息安全,打造诚信西安。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科学设置城市避难疏散场所,构建统一高效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创建20个综合减灾防灾社区。

  整体推进430个重大项目建设

  加大项目支撑。在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实施八大工程,整体推进430个总投资21194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涉及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等重大项目,优先予以土地保障。

  强化政策引导。用好用足西安两个“国字号”试验示范的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市级政府投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区域发展和改革创新等领域的政策措施。

  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的保障,加快构建“贷、投、债、股、信、险、财、租”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滚动循环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

  健全规划考核机制。制定《规划》分解落实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根据区县功能定位,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强化对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经济结构优化等目标任务的综合评价考核。

  本版稿件由记者康乔娜采写


相关:

陈娟红、瞿颖们,第一代中国超模们情归何处?原标题:忆旧||陈娟红、瞿颖们,第一代中国超模们情归何处?前几天,黄小姐写了一篇《从苏芒辞职看三十年时尚杂志编辑沉浮记》,带我们集体怀了一把旧。我们才赫然发现,每天都在发生的、每个普通人身边的一丝丝变..

《遇见你真好》凤凰公映礼:顾长卫让老婆扮丑被调侃 顾长卫蒋雯丽夫妻档现身 凤凰网娱乐讯(采写/潇潇) 观看热门影片,专家剖析细节,主创分享幕后——2018年3月26日,凤凰娱乐独家制作的大型电影现场互动活动、中国电影活动首选平台“凤凰公映礼”在北京珠影耳..

上一篇: 我市总投资5021亿元的26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下一篇: 入侵320所大学窃取34亿资料,9名伊朗黑客被美国政府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