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青少年的自变相怪杰2下载 杀倾向,或许是从父母的一次蔑视开始的


更新日期:2023-02-28 03:55:46来源:网络点击:956277

青少年的自杀倾向,或许是从父母的一次蔑视开始的

近日,胡鑫宇案再次将“青少年自杀问题”带入公众视野。在官方发布会通报的两段录音中,少年的心声终于被听见,可是一切为时已晚。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创伤以及由此引发的抑郁和无助很容易被忽视,这早该引起社会关注。

在《不原谅也没关系》一书中,享誉国际的创伤疗愈大师皮特·沃克指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出现“自杀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患有“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症(CPTSD)”

“如果你成长的环境使你觉得自己不重要、不被爱、没价值、不安全或不被倾听,让你深深地觉得自己‘不够好’,那么你便有很大的可能性有CPTSD。”CPTSD也许在中国不太被知晓,甚至很少有人听说过,但皮特指出的症状却可能在很多人身上发生过。

而若一直在不安的环境中成长,又无及时、有效的干预,CPTSD患者或许一辈子都在用不健康的方式自我应对,从而陷入疲惫、孤单、令人失望又没有意义的情绪里,甚至怀疑人生到底值不值得活下去。

如果你也曾有过相似的感受,或者正遭受类似情绪的折磨,亦或发现身边的亲人、朋友流露出类似的想法,下文对CPTSD症状辨识、成因、应激反应等内容的摘录,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

经出版社授权推送。

01

CPTSD的主要症状

CPTSD是一种更为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它与后者这种较著名的创伤综合征的区别,在于CPTSD最常见、最棘手的五个主要症状:

情绪闪回 (Emotional Flashbacks)

毒性羞耻感 (Toxic Shame)

自我遗弃 (Self-abandonment)

恶性内在批判 ( Vicious Inner Critic )

社交焦虑 (Social Anxiety)

情绪闪回

情绪闪回可能是CPTSD最明显、最典型的症状。遭受创伤性遗弃的幸存者极易发生痛苦的情绪闪回。幸存者会退行至童年遭受虐待或遗弃时所产生的强烈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可能包括强烈的恐惧、羞耻、疏离、愤怒、悲伤和抑郁,甚至出现不必要的战或逃(Fight or Flight)反应。

在此必须指出,情绪闪回和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一样,并不是“全或无”的。 也就是说,并非所有闪回都能被归为退行。 闪回程度或轻微,或严重,持续时间也可能从片刻到数周不等,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才会被心理治疗师判定为退行。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印象中自己第一次出现情绪闪回的情境,直到十年后,我才知道当时的现象是什么。当时,我正和我的第一任伴侣在一起生活。那天,她因为某件我已经记不清的事突然对我怒吼,我们感情的蜜月期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我记忆中最清晰的就是那种怒吼带给我的感受:它就像一阵猛烈的热风,我感觉自己快要被它刮走了;我内心的火光也仿佛要被熄灭,如同快被吹熄的烛火。后来,当我第一次听说灵光(Aura)这个概念的时候,我闪回到了当时的情境,感觉自己的灵光被彻底夺走了。在情绪闪回发作的时刻,我感到自己完全迷失了方向,无法说话和做出回应,甚至无法思考。我非常害怕,浑身颤抖,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不知怎么地,最后我踉跄地走到门口,离开了那房子,情绪才慢慢平复了下来。如前文所说,我花了十年的时间才意识到,这种令我困惑不安的现象其实是一种情绪闪回。又过了几年,我逐渐明白了这种退行的本质其实是我童年情绪的闪回——我的母亲曾无数次凶神恶煞地对我发泄怒火,使我陷入惊恐、羞耻、解离与无助中。

毒性羞耻感

毒性羞耻感会让CPTSD幸存者觉得自己惹人厌、丑陋、愚蠢或有致命缺陷,这种强烈的感受会摧毁幸存者的自尊,触发情绪闪回,使幸存者重新体验被父母蔑视、打击、忽视和拒绝的感受。

毒性羞耻感能够在顷刻间摧毁人的自尊。家人过去对你造成的创伤可能会让你在当下的情绪闪回中立刻退行至一种 “自己没有价值、必被鄙夷” 的感受和想法中。当你困于其中,毒性羞耻感就会发展为极度痛苦的自我疏离,让你陷入混杂的被遗弃感(Abandonment Mélange)中——仿佛身处被全世界抛弃的绝望的深渊。

剧集《都挺好》剧照

剧集《都挺好》剧照

“混杂的被遗弃感”是一种混杂着恐惧、焦虑和毒性羞耻感的痛苦感受,这种感受还会与遗弃抑郁(Abandonment Depression)相互作用。遗弃抑郁充满着犹如走入死巷的无助感和无望感,这种感觉深深折磨着遭受创伤的孩子。

毒性羞耻感还会阻碍我们寻求他人的慰藉和支持。当童年被遗弃的经历在闪回中重现时,我们常常会孤立自己,无助地向强烈的羞辱感投降。

02

CPTSD的其他症状

创伤幸存者不一定出现CPTSD的所有症状,并且他们的症状有许多不同的组合方式。 CPTSD的其他常见症状:绝望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脆弱的自尊、依恋障碍、发展停滞、人际关系困难、极端的情绪波动、发生解离——在行为活动和精神状态层面分散注意力、极易触发战或逃反应、对应激情境的过度敏感、自杀意念。

自杀意念

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是CPTSD的一种常见症状,经常出现在剧烈而长时间的闪回期间。自杀意念是一种求死的抑郁思维或幻想,它可以在主动自杀意念被动自杀意念之间转化。主动自杀意念会让人主动采取结束生命的行动,而被动自杀意念则不同,它会因患者没有主动的自杀意图而逐渐停止。

在我认识的CPTSD幸存者表现出的症状中,被动自杀意念远比主动自杀意念更常见。 从希望自己死去,到幻想结束生命的方式,这些都属于被动自杀意念。 深陷其中时,幸存者甚至会祈祷自己从此生此世中解脱出来,或幻想自己被某种灾难夺去生命。他们甚至可能会产生冲到行驶的车前或从高楼跳下的想法或强迫观念,但并不会真的付诸实践。

如果幸存者没有强烈主动的自杀意图,这种幻想通常会停止。 而主动自杀意念则不同,它会让人主动采取结束生命的行动。

训练有素的心理医生和救助人员能够区分主动和被动自杀意念,并且在遇到第二种情况时不会惊慌失措、小题大做。心理治疗师会和来访者一起来探索后者的自杀念头和感受,因为他们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来访者通过口头宣泄来排解自杀意念背后的痛苦有助于消除自杀意念。 对于不常见的主动自杀意念,口头宣泄也能帮助心理治疗师判断来访者是否确实存在自杀风险,以及是否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来访者。

剧集《女心理师》剧照

剧集《女心理师》剧照

我在本书中主要探讨被动自杀意念,是因为它不像主动自杀意念那样引人警惕。被动自杀意念往往意味着幸存者闪回到了幼年时期的感受,再次沉浸在强烈的被遗弃感之中,以致幸存者很自然地希望老天爷或某人某事能结束这一切。对幸存者而言, 意识到自己正陷入自杀意念是很有帮助的 ——他可以借此察觉到自己的痛苦有多深,也可以把这种意念看作一次特别强烈的闪回信号。

03

CPTSD的成因

那些因为被虐待或遗弃而遭受创伤的儿童是如何发展出CPTSD的呢?尽管CPTSD的成因通常与童年长期遭受躯体虐待或性虐待有关,但我的观察使我相信,持续的言语虐待或情绪虐待也会引起CPTSD。当婴幼儿为了寻求联结和依附而悲伤地哭唤时,许多病态的父母会做出轻蔑的回应。这种蔑视对婴幼儿来说极具伤害性,即便对成人来说也极为有害。

有特别严重的虐待行为的父母会将体罚与蔑视结合,这样做会加重孩子的遗弃创伤。打个不恰当却十分贴切的比方: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通常会使用蔑视和鄙视来摧毁奴隶的自尊,这样的行为会让奴隶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没有力量,并陷入习得性无助。于是,奴隶主之后只需投入很少的精力和注意力就能对奴隶加以控制了。再打个比方,邪教头目在用短暂、虚假、“无条件”的爱哄骗信徒入教之后,也常通过蔑视来打压信徒,直至其陷入彻底的服从。

蔑视如同一杯掺杂了言语虐待和情绪虐待的有毒鸡尾酒,是一种汇集了诋毁、愤怒和厌恶的致命混合物。父母对孩子发泄愤怒会在孩子心中制造恐惧,而被厌恶则会让孩子产生羞耻感,于是孩子很快就会学会压抑哭泣,并不再寻求关注。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完全放弃向他人寻求帮助或联结。在此后的生活中,一旦孩子想要亲近他人或获得接纳的尝试受到挫败,他便只能忍受由被遗弃带来的惊慌绝望。

剧集《都挺好》剧照

剧集《都挺好》剧照

除了受到言语和情绪层面的双重虐待之外,单是情感忽视也可能使孩子患上CPTSD。第五章中我会详细讨论这一重要主题。如果你因为自己受到的创伤看起来不如别人的严重而谴责自己小题大做,那么请先阅读第五章,读完之后再回到此处继续阅读。

大多数创伤的表象之下通常都潜藏着情感忽视。当孩子呼唤关注、联结和帮助时,父母如果经常予以忽视或不加理睬,就会将孩子遗弃在无边的恐惧中,使其最终放弃努力,并被无助与无望所带来的死一般的消沉感受压垮。

父母的这种拒绝行为会放大孩子的恐惧,并最终为这种感觉“镀”上一层羞耻感。长此以往 , 这种恐惧和羞耻感会演变为有毒的内在批判 ,这种内在批判会让孩子始终将父母的遗弃归咎于自己的行为,直至他们将自己变成了可怕的敌人,并陷入CPTSD的深渊。

04

可能出现的误诊

我曾目睹许多CPTSD幸存者被误诊患有各种类型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和抑郁症。许多人还被不公平、不准确地贴上双相情感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标签(但我并不否认CPTSD有时会与这些病症共存)。CPTSD还会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强迫症相混淆。

这并不代表被误诊患有上述这些疾病的人没有与之相似或相关的症状,问题的关键是,对幸存者实际的困扰而言, 这些疾病的标签是片面的,而且会让幸存者感到不必要的羞耻。 把CPTSD简单归结为“焦虑症”,就好比把食物过敏视为“长期眼睛发痒”一样。如果在治疗CPTSD时过于关注焦虑症状,就如同在治疗食物过敏时只治疗眼睛发痒,都属于治标不治本。焦虑和眼睛发痒的症状能够暂时通过药物抑制,但引发此症状的根源却没有得到解决。

此外,我认为许多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也都始于幸存者对父母的虐待或遗弃行为的不适感,是幸存者为了减轻和转移由CPTSD引起的精神、情绪和身体痛苦而尝试的适应方式。

05

更多关于创伤的信息

如果攻击或遗弃行为激发了过于强烈的战或逃反应,以致在威胁消失后这个反应还无法平息,就会造成创伤。此时,受到创伤的人会被困在一种肾上腺素高亢的状态,其交感神经系统也持续被锁定在“开启”状态,使其无法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放松功能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 如果孩子在学校遭受过霸凌者的攻击和伤害,那么他可能会持续处于过度警觉、恐惧的状态,直到有人采取措施,保证他不会再次受到攻击和伤害,他才能放松过度活跃的交感神经系统。

如果孩子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在受伤、害怕或需要帮助时,他至少能获得父母其中一方的帮助,他就会把这类遭遇告诉自己的爸爸或妈妈。 在父母的帮助下,他能够通过口头宣泄、哭泣或发泄愤怒,来哀悼自己暂时丧失的安全感。 此外,如果他的父母能举报霸凌者,并采取行动确保这类事件不再发生,那么这个孩子通常就能从创伤中解脱出来。他会自然地放松下来,回到副交感神经系统正常运行的状态,重获安全感。

剧集《都挺好》剧照

剧集《都挺好》剧照

如果孩子经历了“单纯”的单次创伤事件,但是尚未出现CPTSD的症状,那么让他的心理状态回到正轨通常比较容易。但如果霸凌事件多次发生,而孩子却没有寻求帮助;或者孩子生活的环境太过危险,致使父母也无力保障他的安全,他就会被“冻结”在创伤中,开始出现一些创伤的症状。这时,只靠父母的安抚可能也不足以让孩子摆脱创伤了。不过,创伤如果不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那么孩子可能只需要短期的治疗就能被治愈—— 当然,前提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能被有效地消除。

然而,如果孩子在遭受外界霸凌的同时,还持续遭受着来自家庭内部的躯体虐待或情感遗弃,那么他的创伤就会发展为特别严重的情绪闪回,因为他已经患上了CPTSD。

06

4F反应:战、逃、僵、讨好

前文提到的战或逃反应是所有人在面临危险时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对这种本能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战、逃、僵、讨好反应。

战反应 指人在面临威胁时突然做出攻击性反应。

逃反应 指人通过逃离来应对威胁,或象征性地开启过度活跃的状态来逃避。

僵反应 指人在意识到抵抗无用时放弃抵抗,麻木地陷入解离或崩溃状态,仿佛接受了注定会受伤。

讨好反应 指人在应对威胁时,试图通过讨好或协助来预先阻止和安抚攻击者。

这4种反应合称为“4F反应”,它们具有复杂的神经机制,使人以4种不同的方式应对危险。遭受创伤的孩子为了生存,通常会过度使用这4种反应中的一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4种反应会分别发展成根深蒂固的防御模式,包括自恋型(战反应)、强迫型(逃反应)、解离型(僵反应)或关系依赖型(讨好反应)防御。这些防御模式能帮助孩子从可怕的童年中幸存下来,却也会导致他们应对生活的方式变得受限而狭窄。

更糟的是,尽管他们在成年后已无须严重依赖如此“原始”的防御模式,但他们仍然被卡在这些模式中。

07

CPTSD中,“努力的奇迹”

小说家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有一佳句:火是太阳在木头中释放自己。我觉得这是一种看待发展停滞有益的视角——有效的疗愈就是在无意识中释放出自己的潜力。你的潜力与生俱来,只是由于童年创伤而未被开发。

我在下面列出了CPTSD中最常见的发展停滞。你会发现自己缺乏或完全不具备这些健康人所拥有的关键特质。通常而言,不同的创伤幸存者会出现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发展停滞,其影响因素有:4F反应类型、童年虐待或忽视的形式、幸存者的天性,以及已完成的疗愈任务。

可能的发展停滞领域

自我接纳、清晰的身份认同、自我同情、自我保护、从关系中获得慰藉的能力、放松的能力、充分表达自我的能力、意志力和行动力、平和的心境、自我关怀、相信生命可贵、自尊、自信

因为我在早期的疗愈过程中带着怨恨,所以尽管我努力在这些发展停滞的领域培养自己,却收效甚微。“为什么我必须做这些呢?”我的内心总是重复这个问题。那些本应针对父母的怨恨常常回弹到我自己身上,从而破坏或阻碍我对自己的关爱。好在持续的疗愈工作帮我逐渐消除了这种怨恨,让我学会了像对待一个需要帮助且真正值得帮助的孩子那样,进行自我关怀。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有一种特别可悲的发展停滞困扰着许多幸存者,那就是意志力和自驱力的丧失。许多病态的父母对孩子正在萌芽的进取心做出了具有破坏性的反应。如果这种情况贯穿孩子的整个童年,他就会感到人生迷茫且毫无意义,甚至可能一生都会漫无目的地漂泊,如同没有马达的小船。即使他成功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可能也很难持续且专注地付出努力来实现目标。治疗这项发展停滞至关重要,因为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较于智力和天赋,毅力(Persistence)这种心理特性对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满足感更为关键。

激发意志力的能力似乎与恰当地表达愤怒的能力有关。我治疗过的很多来访者都被困于失去意志力这种成年人的无助感中。那些从中康复的人通常都多次参与了针对哀悼和表达愤怒的治疗。当疗愈取得了足够的进展时,你将会形成自己的意志力。一开始你可以先假装自己能做到,直到能够真正做到。这就是斯蒂芬·约翰逊(Stephen Johnson)所说的“努力的奇迹”

青少年的自杀倾向,或许是从父母的一次蔑视开始的

下文摘编自

青少年的自杀倾向,或许是从父母的一次蔑视开始的

作者: [美]皮特•沃克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译者: 严菲菲

出版年: 2023-1-1


相关:

梅德韦杰夫称俄充分检查了缴获武器:学到了很多据塔斯社报道,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25日刊发于俄罗斯《国防》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说,俄罗斯不仅在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中提高了武器产量,还通过对所缴获武器的“充分检查”,“学到了很多有用的..

俄称打击众多乌军目标 打击弹药库并摧毁美制榴弹炮2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通报称,俄军在库皮扬斯克、红利曼等方向对乌军人员和武器装备进行了打击。在顿涅茨克地区和扎波罗热地区,俄军还打击了乌军的弹药库,在赫尔松地区打击了乌军美制M777榴弹..

上一篇: 广中平祐:人为什么必须要学习呢?
下一篇: 维特根斯坦问罗素,自己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