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看腾讯课堂老师可以看到学生本人吗 到晚饭花,我就感受一天的盛暑曩昔了”


更新日期:2022-06-14 00:25:08来源:网络点击:875771

“看到晚饭花,我就觉得一天的酷暑过去了”

曾几何时,养花种草被普遍认为是中老年人专属,而如今,绿植却成为打工人新的生活方式,当一天大部分时间居于室内,与自然保持联系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养几盆绿植了。植物好像也成为年轻人除宠物外寄托情感、缓解焦虑的另一选择。

其实,长久以来,植物早已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历史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重阳节遍插茱萸……细数每一个曾经热闹的节日,好像总能寻得那些曾装饰节日的野草野花。不管是拿在手里的、悬在门上的,还是插在瓶里的,被野草烘托出来的节日氛围,都引人怀想。

博物学者马俊江将这些藏在小草里的精神家园一一重现,收录于其新书《文心雕草》中,下文摘选其中三篇我们最常见的野花,这些野花在漫长的岁月中,早已与我们建立起了无比密切的情感联系。本文经出品方授权推送。

不速之客紫茉莉

“看到晚饭花,我就觉得一天的酷暑过去了”

紫茉莉的名字很多,名字不仅是名字,背后总会有故事。

清人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称其野茉莉,说“处处有之,极易繁衍”,这应该是这棵草被称为“野”的原因。“野”不一定真是野生,像野生也是“野”。物以稀为贵,到处都有的东西当然不会“贵”,不贵就是“贱”。贱也有贱的好处,易繁衍,好养活。以前医疗条件不好的时候,小孩子的夭折率很高,胡乱给取个贱名,就是求个好养活的意思。紫茉莉也真是比茉莉好养活得多:在温暖的江南,茉莉也不能地栽,得植于花盆,冬天还得搬到屋里,而紫茉莉南北都有。我的紫茉莉就是不速之客。前后阳台的几个空花盆里,有一年突然长出几棵紫茉莉。以后,每年都会来,不用我管它们。

明代《群芳谱》说茉莉有木本有草本,紫茉莉确实也叫草茉莉,但至于它是否就是古人说的草本茉莉,王象晋没说,我们也无从得知。但吴其濬说因为紫茉莉“花如茉莉”,所以以之为名,实在有点牵强:茉莉花有单瓣有重瓣,但颜色只有白色;而紫茉莉名为“紫”,其实还有白、黄和复色,花型也只有单瓣,但跟单瓣的茉莉花也没什么相似之处,倒是有点像小喇叭花。我身边就有小孩子把紫茉莉误认作喇叭花,还说小时候摘下花来当小喇叭吹,真能吹响。称其茉莉,恐怕是因为紫茉莉和茉莉一样有花香,而且都是黄昏到夜晚这段时间花香最浓。但同是花香,气质有别:茉莉花香淡而雅,而紫茉莉浓得有点俗。俗是民俗的俗,让人亲近。

《植物名实图考》中还提到紫茉莉的另一个名字:粉豆花。说得名原因是种子如豆,内瓤白色,可作粉。作粉干什么用呢?《崇祯宫词》有载:“宫中收紫茉莉实,研细蒸熟,名珍珠粉……宫眷皆用。”据现有的材料,紫茉莉第一次在中国出现,就是出现在这位皇帝的后宫。而且,进到宫里不是因为花美,而是种子可以用来做化妆的珍珠粉。崇祯死了一百多年以后,这种紫茉莉粉又出现在大观园女孩子们的妆台前。《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宝玉递给平儿一根玉簪花棒,笑着说:“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对上料制的。”两本书不仅说清了紫茉莉粉的制作方法,而且再看下去,连这脂粉的样子和化妆效果都有了:“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像别的粉涩滞。”

白天尚未开放的紫茉莉

白天尚未开放的紫茉莉

大观园的女子们喜欢紫茉莉粉,但崇祯皇帝不喜欢,接着说《崇祯宫词》里的故事——紫茉莉漂洋过海到中国后的第一个故事:后宫佳丽都用紫茉莉做的珍珠粉化妆,但崇祯不喜欢女人们浓妆艳抹,看见有人涂脂抹粉多了点,就嘲笑人家“浑是庙中鬼脸”。据说,大清的乾隆皇帝也不喜欢紫茉莉。皇帝们不喜欢,于是紫茉莉从皇帝后宫和高门巨族流落到了民间。孩子们也就有了机缘看见紫茉莉的种子,他们叫它地雷花,把它乌黑的种子当玩具武器扔来扔去,不知道它曾是妃子和小姐们的高级化妆品,当然也更不知道紫茉莉是国外来的洋花:1918年杜亚泉等人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植物学大辞典》说紫茉莉来自西印度,现在的《中国植物志》说它老家在美洲。

和茉莉一样,离家久了,家也就模糊了,成了一笔糊涂账。不像人,离家越久,家却在心里越来越清晰,清晰得让人心痛。第一次记载紫茉莉的《崇祯宫词》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王誉昌所撰,第一次记载茉莉的是《南方草木状》,都叫茉莉,但两棵花差了一千四百年。孩子们不管这些,只管玩儿:男孩子们扔地雷,女孩子们用它做耳坠、涂指甲、抹嘴唇—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紫茉莉“花可以点唇”,所以紫茉莉也叫胭脂花。紫茉莉是贱花,花市不会有卖,但成了很多男人女人偶尔想起的童年故事,花一样点缀着凡俗人生。

刚才说到屈大均,他的《广东新语》是本蛮有名气的书,而有名气的书更要小心,不能被名气吓住。比如,屈大均说紫茉莉的花“早开午收”,这比“朝开暮落”的木槿还短半天。陈淏子的《花镜》同样有名,也同样这么说紫茉莉:“清晨放花,午后即敛。”这样说紫茉莉的人大概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在夜里去看看紫茉莉。关于紫茉莉开花的时间,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的说法和前两位不太一样:“紫茉莉入夏开花,至深秋未已。白花者香尤酷烈,其花见日即敛,日入后复开。”其实,最简单的说法应该是从黄昏说起:紫茉莉黄昏开花,夜里也开着。因为夜里也开着,江南有些地方叫它夜娇娇,吴侬软语命名一朵花也会有浓得化不开的亲昵,让我这北人听了就想笑。无眠的夜娇娇会把花一直开到第二天早上,太阳升高了,它合上花瓣,睡了。

英语里叫紫茉莉为四点钟花,四点当然是黄昏的四点。中国人的说法比英语要诗意得多,叫它晚饭花、烧汤花、洗澡花。这些草名都是一首乡土中国的田园诗或者一幅风景画:黄昏,房前屋后,墙角或者篱笆旁边的紫茉莉开花了,空气中弥散着俗世花香。母亲开始烧火做饭,在外面撒野的孩子饿了,回家。母亲一边亲昵地骂着,一边给泥猴儿一样的孩子洗澡,清水从光屁股的小身子上流过。

汪曾祺先生有本有名的小说集叫《晚饭花集》,自序中有一句话估计被很多人记住了:“看到晚饭花,我就觉得一天的酷暑过去了。”真是好句子,也让人欣然释然:难耐的酷暑过去,来的是怡人的凉意。可是那句话还没有说完,还得接着读:“也感到一点惆怅,很淡很淡的惆怅。”惆怅是晚饭花故事的味道,像紫茉莉的花香弥散在黄昏。

《晚饭花集》汪曾祺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 2019

《晚饭花集》汪曾祺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 2019

小说集中,《晚饭花》是一组小说,很短的三个短篇。小说当然都写人,但三篇小说里也都有个道具—人都是平凡的人经历着平凡的人生,道具不仅是道具,人生的惆怅附着其上。第一个故事叫《珠子灯》,江南旧俗,有钱人家给出嫁的女儿送灯。女人出嫁了,琴瑟和鸣,是个好故事,可男人死了。那些灯就黑着,再也没亮过,女人就一个人过日子,就躺着。躺了十年,女人死了。一个锁着的房间里,珠子灯的线断了,嘀嘀嗒嗒落到地上。第二个故事里是一个挑担子卖馄饨的男人和三个女儿,三个女儿都嫁了好人家,也是好故事。可结尾是男人没说出的一句话:“谁来继承他的这付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馄饨担子呢?”第三篇就是晚饭花,一个小孩子喜欢看一个女孩子,女孩子坐在自家门道里做针线,身后是开着的晚饭花。女孩子出嫁了,嫁给了一个“不学好”的男人。晚饭花还在,只是没有了那个女孩。

晚饭花开,一天的酷暑就过去了,但过去的不仅是酷暑,还有很多美好的事也跟着过去了。川端康成有篇名文,叫《花未眠》,第一段有句话说:“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凌晨四点,我放下书,到露台上走走,醒着的是紫茉莉,在黑暗里,静静的。想起小时候和二姐年年种花,花里就有紫茉莉。去年二姐从北方来江南看爹妈,跟她聊起过去的事,问姐:“还种花吗?”姐说:“忙着过活,哪还有闲心种花。”姐跟着姐夫“闯关东”很多年了。

解暑消夏栀子花

“看到晚饭花,我就觉得一天的酷暑过去了”

酷暑,翻翻旧书,想看看古人消夏的事儿。

以消夏为题的书很多,书里有玩儿古董的、赏字画的、考证金石的……心有所喜,浸淫所爱,自可消暑,可惜这些都是我爱不起的事儿。倒是俞樾的《九九消夏录》、纪晓岚的《滦阳消夏录》这类人和这类书还可以亲近,因为翻翻闲书,听听鬼故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不用花费很多银子,也可以让人欣欣然,忘记炎夏苦夏。但,还不满足,因为想起了老北京的两句俗谚。第一句是,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第二句是,凉席板凳大槐树,奶奶孙女子小姑姑。两句俗谚都涉及消暑,家境不同,消暑方式也不同:有钱人家搭凉棚,没钱人家买凉席。相同的是,消暑得有树。如果上穷碧落下黄泉,东翻西翻找材料,写本《草木消夏录》,讲讲过去那些解暑的植物,该是件有趣也解暑的事儿。比如,栀子就曾是解暑花。

“对花六月无炎暑”(《薝卜花》),诗里让人忘记炎暑的花就是栀子,作者是宋人蒋梅边。梅边,真是好听的名字,想来都让人解暑:站在一棵梅树旁边,不管是梅子树,还是梅花树,都生凉意。梅子,望之生津,想象也能止渴;梅花,雪里盛开,想象的雪也寒凉,人的想象也还真是有用。栀子炎夏盛开,却也总是让人想到雪,乃是因为花形与花色。栀子花白如雪,今人看得见,但要说花形也如雪,恐怕是今人想不到的。因为园艺家们一直有一种奇怪的癖好,似乎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把单瓣花朵改造成重瓣。其结果就是,古时简洁朴素的单瓣花难得一见。最初引人注意的栀子花是单瓣,而今天花圃和花盆里的栀子,无论大小,都已是重瓣了。单瓣的栀子在野外,成了野栀子。

单瓣栀子花

单瓣栀子花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说,“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六瓣的花确实少见吧,文人也好,民间也好,唱栀子花时常以此起兴。市井小民这样唱:“栀子花开六瓣头,情哥哥约为黄昏后。日常遥遥难得过,双手扳窗看日头”“栀子花,六瓣头,男儿爱笑女儿愁。男儿爱笑朋友多,女儿愁多会梳头”。不管是个人著述的《群芳谱》,还是皇帝组织编写的《广群芳谱》《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都只搜罗阳春白雪的文人草木诗。其实朴素、活泼乃至泼辣的民间歌谣,自有文人诗里没有的清新可爱。读读这些歌谣,解人颐,解酷暑。

栀子花开六瓣不仅是歌谣里悲欢的起兴,而且古人的想象力也真是发达,看见栀子的六瓣花居然想到了雪花:“六出分明是雪花”(宋·张镃《薝卜花盛开因赋四韵》)——雪花也是六瓣啊!这种想象让古诗里的栀子花和雪花如庄生梦蝶,梦幻迷离:“疑为霜里叶,复类雪封枝”(南北朝·萧纲《咏栀子花》),是花?是雪?分拆不清。“何如炎炎天,挺此冰雪姿”(明·黄朝荐《咏栀子花》),“雪魄冰花凉气清”(明·沈周《栀子花诗》)……明明是写栀子开,写来却是雪花飞。栀子花带来夏天的雪,而想象的雪也冰凉。甚至,栀子的花香都带了寒意:“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宋·杨万里《栀子花》)。

栀子花带来想象的雪,而它又真的爱雨爱水,雨和水自然也是夏天的清凉。大多数花朵不堪风雨,而栀子花却在雨中更见精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唐·韩愈《山石》)鲁迅曾赞汉唐的中国人“多少闳放”,大叶肥花,这是闳放的唐人欣赏的美。一场雨后,韩愈坐看草木,碧绿的芭蕉叶,雪白的栀子花,无暑意,生凉意。

栀子爱水,可水培,所以又名水栀子,或者水横枝。一钵清水,绿叶白花,花香袭来,想来都是清凉之境:“一根曾寄小峰峦,薝卜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宋·朱淑真《栀子》)薝卜是佛经一种植物的音译,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就是栀子花,虽有罗愿、李时珍、方以智等不少人考证出这只是以讹传讹,但传得久了,积非成是,薝卜成了栀子的别名,尤其是宋人,似乎对这个名字情有独钟。

甚至,没有花开,没有花香,只是净水中新鲜的青枝绿叶,也足以解暑消夏。栀子又写作支子,也称鲜支。近人林义光的字书《文源》说,支即是枝的古字。那么,栀子或者支子其实也是枝子。实际也是,栀子的枝子也为人所爱——盆景本来讲究的就是枝、叶、根、干,有花无花并不重要。朱淑真的《水栀子》写栀子水培盆景,第一句“一根曾寄小峰峦”,横空出世的就是曲折如峰峦的一根“枝子”。暑热时候,陆游闭户不出,静对两盆案头清供,如对老友:“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二友》)清水里栀子的枝子,菖蒲的叶子,都是夏天消暑的好颜色,青翠欲滴,不必花开。宋人李处权的《水栀》写得也好:“我有古鱼洗,岁久莓苔蚀。注之清泠水,藉以璀错石。静态自愔愔,孤芳何的的。”清凉的不仅是鱼洗里的水,也是盆里一棵水栀子。

菖蒲

菖蒲

1927年夏天,鲁迅在广州,给将要出版的《朝花夕拾》写着《小引》。心情本来就颇为芜杂,更何况又是岭南酷热的黄昏。但“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很可以驱除炎热的”。看着水里栀子的枝子,鲁迅写下“青葱得可爱”几个字时,心情应该轻松了一些。而且,这时的鲁迅也进入了一种文化传统—栀子消夏也消愁。

鲁迅是爱花爱草的,要不,后人怎么会有一个那么美好的百草园。他在夏天看见栀子,在秋天也看见栀子。写《秋夜》时,他看见扑火的蛾子们撞到亮着的灯上,也看见新换的灯罩,雪白的纸,“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的栀子”。鲁迅喜欢热烈的红色,生命中的最后一年还写了一个“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她穿着“大红衫子”,有着“猩红的嘴唇”。但有人问,栀子花不是雪白的吗?有猩红的栀子吗?宋人景焕的《野人闲话》等书上说,蜀后主迷恋花草,有奇人送他两株红栀子,“其花六出而红,清香如梅”。园艺大家周瘦鹃说,蜀后再无红栀子。送红栀子的人离开蜀后主就不见了,这样的记述已如神话。也许,红栀子只开在神话里,画纸上。

被人讲过,写进了书里,画在了纸上,后人的想象里就有了一朵红栀子,实际的有无倒不再重要,也无须争辩。但鲁迅画着红栀子的灯罩,让我想起了古代的栀子灯。“风霜成实秋原晚,付于华灯作样传”,宋人董嗣杲的《栀子花》说得清楚,栀子灯的样子不是栀子花,而是经历风霜的果实。栀子,古书也写作巵子。李时珍解释说,是因为栀子果实像古代的一种酒器:巵。其实,这种说法不太恰当:栀子果实宿存的花萼很长,而酒器巵形如圆柱,柱下有短短的三足。若说像酒器,栀子的果实倒是更像爵或者角,它们才有长长的“腿”,像是栀子果宿存的花萼。

栀子以果名,应该是事实。麦子谷子无患子、桃子栗子覆盆子,植物名里的“子”本来就多指种子和果实,而栀子最初为世人所重也是因为果。《说文解字》对“栀”的解释是:“木,实可染。”栀子的子,古人用以染黄,所以,古有栀黄之说。《汉宫仪》记载,“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皇帝的御服都是用栀子和茜草来染,也就难怪司马迁说种千亩栀茜,其富有不下千户侯。现今《史记》白话译本多译作栀子花茜草花,不知染色的是栀子果和茜草根,翻译史书却不懂历史,也是眼光狭隘,一花障木,看不见整棵树、整株草。

栀子染黄,但日晒容易褪色,所以后来被槐花代替。栀子果的历史使命完成了,接下来才是栀子花开。栀黄不耐烈日,栀子花却在炎夏开得正好,白得像雪。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看到晚饭花,我就觉得一天的酷暑过去了”

近人林义光的《文源》以金文解释汉字,比字圣许慎的《说文解字》更能说清字源。毕竟,金文是篆文的“源”。比如“艾”,许慎以篆文解说,说它从草从乂;而林义光说“艾”的古字上下并不分开,是“乂”的两笔上面各有一小横,小横上再加两个小点,是个象形字,像两棵艾草的样子。艾草丛生,两茎交叉,应该不难见到。到了篆文,上下分开,写作了“艾”,变成了会意字。会意字也有趣,像谜底有点含混的谜语,也像是想象力的游戏。南唐徐锴《说文系传》说“乂”两笔交叉,像是用刀割草。所以,后人解释“艾”字本意,多说是割草。但意为割草时,“艾”应该读作“义”,和“乂”“刈”两个字同音同意。

用什么刀割草呢?三国韦昭注《国语》说“刈”就是镰刀,元人王祯《农书》说“艾”和“刈”一样,都是镰刀。而“乂”又有去除的意思,所以王安石《字说》释“艾”为“乂疾”,就是治病草。确实,这棵草以艾灸治病名世。罗愿《尔雅翼》说,别的药草各有所治之病,只有艾草可灸百病:“岁或多病,则艾生之,亦天预备以救人尔。”艾是医草、灸草,在人们的信仰里,它简直是上天所赐的灵草、神草。所以,解释字源时,有人把割草和治病草这两个意思合起来,说“艾”就是采割药草。

古代社会讲究多,采草也有时间规定。采艾草的时间有三个,三个都是节日:上巳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古时的节日,大多有鬼有神,有驱鬼敬神的草和树。虽然节日大半源于祭鬼祀神的庄严仪式,但一变成节日,往往做了民间的狂欢。那些驱鬼敬神的草木,也就随之变作了节日里好看的装饰。

上巳节是三月三,一个春天的节日,也是水边的节日。在中国节日的历史上,算是最古的了:源于先秦,盛于汉魏,消失于唐宋。也不能说消失,是和清明节还有寒食节合在了一起。现在清明的民俗里还留着上巳节的痕迹,比如踏青。上巳节的主题是祓禊(读音同浮戏),汉人应劭《风俗通义》解释说:“春者,蠢也,蠢蠢摇动也……疗生疾之时,故于水上衅洁之也。”衅,是祭祀,也就是祓禊的“祓”;洁,是祓禊的“禊”,是洗浴—《周礼》说的本来就是“衅浴”。为什么春天要到水边祭祀和洗浴呢?可以从“蠢”字说起。“蠢”,现在人看见它,大抵只会想到愚蠢,而古人造这个字的本意却有点像“春天的昆虫记”——春天“虫动也”,《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蠢”。对春天的认识有趣,造的字也好玩儿。当然,虫子,有好有坏,有正有邪。而暮春三月,寒气未消,阴气未尽,古人称之春气。有坏虫子有春气,人就容易生病,所以,春天,要到水边祭祀,以驱邪、驱毒虫、驱春气;沐浴呢?是清除宿垢,以洁净求健康。

而驱邪、驱虫和疗疾,都离不开草木。民谚云,“三月三,蚂蚁上灶山”,这就是“蠢”。虫子猖獗怎么办?采草。苏东坡《物类相感志》说:“三月三,收荠菜花,置灯檠上,则飞蛾蚊虫不投。”荠菜花治虫,用什么草驱邪呢?《韩诗外传》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蕑草祓除不祥。”蕑草,大多认为就是兰草。《诗经》有《溱洧》,说的也正是三月三的水边故事。诗的大意是:春天的溱水和洧水,哗啦啦地流淌。男男女女手里拿着蕑草,成群结队走上河岸。路上,一个少女看见一个少年,很喜欢,就上前搭讪。少年矜持了一下,就跟着女孩走。两人打情骂俏,谈情说爱,兴高采烈。临别的时候,送给对方一束芍药花。

荠菜花

荠菜花

分别后呢?当然是想念。最深切的想念怎么表达: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今人会这么说。这说法也来源于《诗经》的采草诗《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尔雅翼》解释诗中采草和三月、三秋以及三岁的关系,这样说:葛藤,春三月即成熟,春末可采,故有三月之说;萧是荻,荻也写作萩,是秋草,所以是三秋;而艾呢?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采葛,用葛藤皮织布做衣做鞋;采萧,用萧祭祀;采艾,用艾疗疾。一年四季,人在时间里,也在草里,采着。采的草里,有爱情和思念。艾草和采艾,是最深的思念。

就这样,在流逝的时间里,节日也和人世的一切一样,变化着。拿着兰草,本来说是“祓除不祥”;到河边去,本来说是祓禊,可“水引春心荡,花牵醉眼迷”(唐·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去河边成了欢欣的春游踏青,沐浴的河水成了春心荡漾的爱河,驱邪的仪式成了少男少女们的情人节。而手里的兰草,从驱鬼变作了爱情的信物。直到唐代,杜甫还在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荠菜花也一样,从原初的驱虫,摇身一变,成了节日的装点。清人顾禄《清嘉录》记三月三的荠菜花:“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亮眼花。”祈什么已不重要,荠菜花簪头上,是节日应有的风流和美。

最初的沐浴也是需要草的。汉代大儒郑玄注《国语》,说“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也”。什么草药呢?郑玄没说。汉人崔寔的农书《四民月令》说三月三“可采艾”,南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以及别的医书也都这样讲。洗浴的药草里应该有治百病的医草——艾草吧。

上巳节的河里,人们是否用艾草洗浴,已不得而知。但艾草不仅是药草,还是节日的菜蔬。唐人孟诜《食疗本草》有三月三采艾草做馄饨的说法,还说艾草种子和干姜一起捣碎,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蜜丸,吃了可以让“鬼神速走出”。用艾草做节日糕点的习俗,现在还有。今人沈书枝《八九十枝花》里记皖南民俗,说三月三的前一天,小孩子们都要到野外掐艾蒿。“掐”是方言,但似乎比古人的“采”还要好。王国维《人间词话》夸赞“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得好,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个说法简直可以借来赞美“掐草”的“掐”:掐草用手不用刀,有手有草,手是小手,草是嫩草,也正应和了春天的清新。小孩子们掐来艾草,母亲做蒿子粑粑,孩子们爱吃。小孩子都是诗人,爱吃是情动于中,情动于中就歌咏之。沈书枝记下了孩子们吃粑粑的儿歌:吃粑粑,吃粑粑,粑粑吃得把魂巴得住。并解释说,儿歌的意思是“吃过粑粑,三月三就不怕鬼怪来找”。这是上巳节的遗迹,但节日里的妖魔早已退场,孩子们也不会管什么鬼怪,只是狼吞虎咽,大吃粑粑而已。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皖南三月三的蒿子粑粑到了浙江,是清明节的清明果。如果做成饺子形状,就叫作艾饺。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清明风俗,说的清明吃食叫枣锢飞燕,简称枣锢(偏旁应该是“饣”,不是金字旁)。想来和北方的枣糕差不多,像蒸花卷,但夹层里夹着大红枣。有趣的是,不仅踏青郊游时带着枣锢,还要用“柳条串之,插于门楣”。同是宋人的吴自牧《梦粱录》说清明节,没有说到吃食,只说“家家以柳条插门上”。各种节日,不管门上插什么,最初的意思都是阻挡邪气和恶鬼进门。鬼也知趣,见门上草木,赶紧退避三舍,于是那些草木就都成了节日装点、孩子们的玩具、嘴里的美食。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有记:“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虿毒。”虿是蝎子一类的毒虫,“带柳”应是三月三驱虫驱邪的风俗,等到上巳和清明两个节日合并,柳就插在了清明的门上。春柳在门上,也在男男女女的身上。《清嘉录》引《吴县志》云:“清明,男女咸带杨柳。”当然,最爱戴花花草草的肯定是女人。清人杨韫华有《山塘棹歌》,写的就是女子戴杨柳的清明旧俗:“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说是“一枝斜插”,也不是把一段柳条直接插在头上。即便是柳条,做了头饰,也得发挥艺术创造力,修饰一下。而民间,从不缺乏艺术创造力。《清嘉录》说清明日“妇女结杨柳球戴鬓畔,云红颜不老”。戴杨柳已不是驱邪,而是为了青春的美。杨柳球是什么呢?现代作家废名的小说《桥》中曾谈到清明杨柳球的做法:“长长的嫩条,剥开一点皮,尽朝那尖头捋,结果一个绿球系在白条之上。不知怎的,柳球总是归做姑娘的扎,不独史家庄为然。”

清明是鬼节,可家家门上的柳枝,戴在女子头上的杨柳球,都绿得满是春天的生机。按周密《武林旧事》的说法,那些柳枝实在“青青可爱”。青青可爱的,还有艾草做的清明果。各地清明果做法不一,有的地方把洗净的艾草剁碎,和在糯米粉里;有些地方则用水煮艾草,水便是绿水,用它和米粉。不管怎么做,清明果都是绿色的,草木绿的绿。好看的颜色,也带给它另一个好听的名字:青团,“青青河边草”的青。现在,多少人还记得青团本是祭鬼与祭祖的祭品呢?它只是糯得好吃,绿得好看。

清明插柳

清明插柳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的门上,插的是艾草。端午的采艾有些麻烦,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端午艾最早,也最详细,从采的方法到插艾的目的,方方面面都说到了:“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有人形的艾草吗?苏东坡在《仇池笔记》中替古人解释:“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以意命之而已。”虽说如此,但端午的习俗之一就是门上悬艾人—不是人形的艾草,而是如宗懔所说,“采艾为人”—做成人的样子。有时,也做成虎形,称之艾虎。清人孔尚任《节序同风录》说:“结艾为人形或虎形,悬门户以禳毒气。”而艾草也不会仅在门上禳毒气,孔尚任接着说端午习俗:“男女皆戴艾叶,祛百病。”而女人终究是爱美的,只戴艾叶还不能满足她们爱美的心:“剪蚕茧为小虎,贴艾叶上,曰艾虎,或缚艾为之,女子插髻上,辟百病。”虽然孔尚任讲端午艾的各种习俗,总忘不了加上一句“禳毒气”或者“祛百病”作为收尾,但也只是说说。精心做的艾虎插在发髻上,女人们想到更多的,恐怕是好看。周作人讲日本三月三习俗,说祭祀时人们用纸、布、木头和泥土做人偶,祭祀完了就扔在水里。可人偶越做越精致,不忍丢弃,就成了独立的艺术品。风俗的事,大多如此吧,从原始宗教渐变为审美。端午门上插艾草,本是辟邪,可宋人周密《东京梦华录》这样说:“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艾人不是拒鬼,而是等着人们来欣赏。

端午的艾草,也不仅悬门户,插发髻,这棵草在端午的旧俗里用处实在太多了。《节序同风录》记载的还有:

第一、包艾香粽,以艾叶浸米;

第二、蒸艾糕,又称艾窝窝,和青团差不多吧;

第三、做艾衣,用艾叶和棉花絮衣服;

第四、饮艾酒,以艾叶煮酒;

第五、泼火眼,中午,把早晨戴过的艾叶、蒲叶、石榴花放在水碗里,泼于门外;

第六、挂三花两草,三花是蜀葵花、石榴花、萱草花,两草是艾叶和蒲叶,用红绳串在一起,挂在帐子或者门上……

我的天!居然这么多,说起来都累人。

五月,古称恶月,诸多禁忌,但端午却被人们过成了欢乐的节日“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吴自牧《梦粱录》说端午“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觉”。卖什么呢?花草居多。端午不仅有艾草,孔尚任讲端午时,提及的节日花草多达数十种。《西湖老人繁盛录》和《梦粱录》一样,也记宋时杭州旧俗,说“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五不可无花供养”。端午的开始,是热闹到嘈杂的叫卖声,以及家里桌上一瓶花:石榴花、蜀葵花、栀子花,夹杂着几片菖蒲叶,几茎艾草。想想,都别有一番风致。

不仅端午,前面提及的上巳节和清明节,也是一样,都是曾经的风流盛事。上巳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人小孩,穿上春衣,一起去野外踏青,到春水里沐浴,登高台任春风拂面,唱着去唱着回,多好。《论语》里的曾点说得兴奋,孔子也跟着点头,夫子也爱那个春天的节日。清明呢?《东京梦华录》写道:“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翻翻旧书,看看旧俗,那些节日里的市声叫卖声、田野河边的歌声,不绝于耳;那些装饰节日的野花野草,拿在手里的,悬在门上的,插在瓶里的,都让人怀想。现在的节日,有点太静,太简单了,少了旧时的热闹、风致与风雅。

《黄帝内经》说艾灸从北方来,是北人的发明。我在北方田野长大,多识乡间草木,可是不识艾草,因为我生长的乡村,没有上巳节,连清明和端午都没有。以至于初到江南,端午时也想风雅一回,去采艾。在小区找到了一丛,结果呢?楼里跑出一位老太太,对着我大叫:“你为什么拔我的菊花啊。”真是好生尴尬。

“看到晚饭花,我就觉得一天的酷暑过去了”

本文节选自

“看到晚饭花,我就觉得一天的酷暑过去了”

《文心雕草》

作者: 马俊江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乐府文化

出版年: 2022-5


相关:

你说,咱们踢的草根足球到底是什么?草根足球到底是什么呢?是纯粹草根呢?还是纯粹足球?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上演着不一样的故事,被问及这样的问题时,想说的有很多,但我们似乎却答不上什么来……他们说草根足球是一项能力,其实..

1150万打败2.4亿!这支草根球队诠释了什么叫无所畏惧作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足球比赛,拥有151年历史的英格兰足总杯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不仅有众多强队的参与,也给了众多小球队展现的舞台。众多夺冠队伍中,有一支球队尤为特殊,2013年足总杯决赛中爆冷力压曼城夺冠..

上一篇: 重罚!FIFA官方:科特迪瓦国门世预赛药检阳性,禁赛18个月
下一篇: 六一书单,一份给孩子们的节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