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读琦君散文集,似翻阅一本爱歌词 旧相簿


更新日期:2018-10-11 16:09:47来源:网络点击:263201

依窗而坐。读一本散文集。生活就是这么简单。却美好。

有人说:读琦君散文集。就像似在翻阅一本旧的相簿。那么琦君到底是谁呢?她就是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

邂逅墨香。就让我们在时光的长河里遇见旧时光。

1、《细雨灯花落》

在上海念大学时。中文系每月至少有两次雅集。饮酒时常常行“飞花令”。就是行酒令的人饮一口酒。先念一句诗或词。不论自己作的。或古现成句。必包含一个花字。挨个儿向右点。点到谁是“花”字。谁就得饮酒。再由他接下去吟一句。再向下点。非常紧凑、有趣。上的每道菜。我们也时常以诗词来比配象征。例如明明是香酥鸭。看那干黑黑的样子。却说它是“枯藤老树昏鸭”。

端上一大碗比较清淡的汤。就念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遇到颜色漂亮的菜。那就句子更多了:“碧云天。黄叶地啦”。“故作小桃红杏色”啦。“桃花柳絮满江城”啦。有一位男同学脑筋快。诗词又背得多。他所比的都格外巧妙。记得有一道夹烧饼的黄花菜炒蛋。下面垫的是粉丝。他立刻说:“花底离愁三月雨。”把缕缕粉丝比作细雨。非常巧妙。他胃口很好。有一次把一只肥肥的红闷鸭拖到自己面前说:“我是‘斗鸭阑干独倚’。”

引得全体同学拊掌大笑。他跟一位女同学倾心相恋。在行酒令时。女同学念了一句“细雨灯花落”。那个“花”字刚好点到了他。原来。这句正是他所作的《水调歌头》的最后两句:细雨灯花落。泪眼若为容。这位男同学性格一向豪放。不知为什么。忽然“泪眼若为容”来。他们二人相视而笑。我们也深深体会到。爱情总是带着泪花的。

记得有一次几个人在咖啡店里小聚。几上一盘什锦水果。中间有几颗樱桃。这位女同学就念道:“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作玉壶冰。”眼望着她的心上人嫣然一笑。这首《临江仙》的作者正是多情的纳兰成德。最后几句是“感卿珍重报流莺。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真觉得古典诗词含蓄之美。两人惺惺相惜。只需彼此唱和。而浓情蜜意。尽在不言中了。

遗憾的是这一对有情人并未成眷属。战乱终于使他们各奔东西。“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终成语谶。

古人有“剪烛夜谈”的情趣。现在都是电灯、日光灯。即使有蜡烛。也没有那种开出烛花的灯草烛芯。即使有那种灯草烛芯。也没有那份剪烛夜谈的闲情逸致了。因此。一想起灯花。一想起“细雨灯花落”。连我也不禁要“泪眼若为容”了。

2、《永是有情人》

去邮箱取信时。遇到邻居老太太。她亲切地拉着我的手。我们聊了好半天。深秋的寒风吹拂着她的白发。她拉了下围巾。神情黯淡地说:“以前都是我那老伴儿出来拿邮件。他就趁此站在外面抽一支烟。抽完了才回来。因为我不让他在屋子里抽烟。现在想想真后悔。他就这一点点嗜好。我为什么不让他舒舒服服坐在家里抽烟呢?”

她想起逝世将近两年的老伴。眼里汪着泪水。“头白鸳鸯失伴飞”。她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虽然她的女儿在周末都会回来探望母亲。但是夫妻情究竟是无可替代的。

夫妻的相依相守。在年少时是情深似海。到了老年则是义重如山。由海的波涛壮阔到山的稳重不移。是要经历一生的体认的。

最记得当年母亲说过的一个比喻。她说:“夫妻的亲密。就像牙齿和舌头。舌头常常被牙齿咬出血来。过了一会儿自然好了。”我听了却生气地说:“爸爸远在外地。离你十万八千里。连信都少写回来。有什么牙齿把舌头咬出血来的事呢?”母亲淡然一笑说:“离远点也好。眼不见。心不烦。有你就好了。”母亲内心在婚姻上所受的痛苦。岂是我这少不更事的女儿所能体认的?想想母亲一生都在忍与等。忍受丈夫对她的冷落。却又等待他的归来。痛心的是。父母亲一生都没交谈过什么话。可是父亲临终时。紧握不放的却是母亲的手。那最后的一握啊。包含了多少忏悔。多少情意?

那是旧时代的婚姻悲剧。令人不可思议。如今。有的少男少女。由两心相悦而同居、试婚、结婚。而至离婚。由相敬如“宾”到如“冰”。似都不足为奇。是多变的社会形态、淡漠的人情。使人们不再重视婚姻与夫妻情呢?还是“山盟海誓”只是文人笔下的歌颂之词呢?

南宋词人叹息:“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而今天双方在一通电话里。就可绵绵情话。哪里还用得着“花笺”?一朝不合而分手。也就不会费什么“泪行”了。

但无论如何。男女双方由相爱而结为夫妇。应当是最真挚而且圣洁的。记得一位长者说过幸福婚姻ABC的名言:“夫妻要彼此欣赏。连缺点也能欣赏(appreciation)。要彼此相依相属(belonging)。要彼此信赖(confidence)。在欣赏、信赖、相属中。才能享受无穷幸福。”说得真对。

词人说:“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这个“换”字。不就是推心置腹。相互欣赏、信赖之意吗?

说实在的。有情人成眷属不难。成了眷属要永是有情人。才是夫妻间一生一世都得体味的深意啊!

3、《母亲的书》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那本橡皮纸的。”

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

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

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了。

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4、《泪珠与珍珠》

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地讲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性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经老师一点醒。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地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有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那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这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

5、《桂花雨》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6、《素心笺》

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陪伴着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着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母亲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头。乡下人的规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头。如洗了头。脏水流到阴间。阎王要把它储存起来。等你死以后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头。脏水才流向东海去。所以一到七月七。家家户户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头散发。有的女人披着头发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样。有的却像丑八怪。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干瘪。头发掉了一大半。却用墨炭划出一个四四方方的额角。又把树皮似的头顶全抹黑了。

洗过头以后。墨炭全没有了。亮着半个光秃秃的头顶。只剩后脑勺一小撮头发。飘在背上。在厨房里摇来晃去帮我母亲做饭。我连看都不敢冲她看一眼。可是母亲乌油油的柔发却像一匹缎子似的垂在肩头。微风吹来。一绺绺的短发不时拂着她白嫩的面颊。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拢一下。一会儿又飘过来了。她是近视眼。眯缝眼儿的时候格外的俏丽。我心里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见妈妈这一头乌亮的好发。一定会上街买一对亮晶晶的水钻发夹给她。要她戴上。妈妈一定是戴上了一会儿就不好意思地摘下来。那么这一对水钻夹子。不久就会变成我扮新娘的“头面”了。

父亲不久回来了。没有买水钻发夹。却带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肤好细好白。一头如云的柔鬓比母亲的还要乌。还要亮。

两鬓像蝉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后面。挽一个大大的横爱司髻。像一只大蝙蝠扑盖着她后半个头。她送母亲一对翡翠耳环。母亲只把它收在抽屉里从来不戴。也不让我玩。我想大概是她舍不得戴吧。

我们全家搬到杭州以后。母亲不必忙厨房。而且许多时候。父亲要她出来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丝髻儿实在不像样。所以父亲一定要她改梳一个式样。母亲就请她的朋友张伯母给她梳了个鲍鱼头。在当时。鲍鱼头是老太太梳的。母亲才过三十岁。却要打扮成老太太。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儿笑。父亲就直皱眉头。我悄悄地问她:“妈。你为什么不也梳个横爱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环呢?”母亲沉着脸说:“你妈是乡下人。那儿配梳那种摩登的头。戴那讲究的耳环呢?”

姨娘洗头从不拣七月初七。一个月里都洗好多次头。洗完后。一个丫头在旁边用一把粉红色大羽毛扇轻轻地扇着。轻柔的发丝飘散开来。飘得人起一股软绵绵的感觉。父亲坐在紫檀木棍床上。端着水烟筒噗噗地抽着。不时偏过头来看她。眼神里全是笑。姨娘抹上三花牌发油。香风四溢。然后坐正身子。对着镜子盘上一个油光闪亮的爱司髻。我站在边上都看呆了。姨娘递给我一瓶三花牌发油。叫我拿给母亲。母亲却把它高高搁在橱背上。说:“这种新式的头油。我闻了就泛胃。”

母亲不能常常麻烦张伯母。自己梳出来的鲍鱼头紧绷绷的。跟原先的螺丝髻相差有限。别说父亲。连我看了都不顺眼。那时姨娘已请了个包梳头刘嫂。刘嫂头上插一根大红签子。一双大脚鸭子。托着个又矮又胖的身体。走起路来气喘呼呼的。她每天早上十点钟来。给姨娘梳各式各样的头。什么凤凰髻、羽扇髻、同心髻、燕尾髻。常常换样子。衬托着姨娘细洁的肌肤。袅袅婷婷的水蛇腰儿。越发引得父亲笑眯了眼。刘嫂劝母亲说:“大太太。你也梳个时髦点的式样嘛。”

母亲摇摇头。响也不响。她噘起厚嘴唇走了。母亲不久也由张伯母介绍了一个包梳头陈嫂。她年纪比刘嫂大。一张黄黄的大扁脸。嘴里两颗闪亮的金牙老露在外面。一看就是个爱说话的女人。她一边梳一边叽哩呱啦地从赵老太爷的大少奶奶。说到李参谋长的三姨太。母亲像个闷葫芦似的一句也不搭腔。我却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刘嫂与陈嫂一起来了。母亲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对着背同时梳头。只听姨娘和刘嫂有说有笑。这边母亲只是闭目养神。陈嫂越梳越没劲儿。不久就辞工不来了。我还清清楚楚地听见她对刘嫂说:“这么老古董的乡下太太。梳什么包梳头呢?”我都气哭了。可是不敢告诉母亲。

从那以后。我就垫着矮凳替母亲梳头。梳那最简单的鲍鱼头。我点起脚尖。从镜子里望着母亲。她的脸容已不像在乡下厨房里忙来忙去时那么丰润亮丽了。她的眼睛停在镜子里。望着自己出神。不再是眯缝眼儿的笑了。我手中捏着母亲的头发。一绺绺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黄杨木梳。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绪。因为在走廊的那一边。不时飘来父亲和姨娘琅琅的笑语声。

我长大出外读书以后。寒暑假回家。偶然给母亲梳头。头发捏在手心。总觉得愈来愈少。想起幼年时。每年七月初七看母亲乌亮的柔发飘在两肩。她脸上快乐的神情。心里不禁一阵阵酸楚。母亲见我回来。愁苦的脸上却不时展开笑容。无论如何。母女相依的时光总是最最幸福的。

在上海求学时。母亲来信说她患了风湿病。手膀抬不起来。连最简单的缧丝髻儿都盘不成样。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几根短发剪去了。我捧着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着眼泪。


相关:

人生就跟打扑克牌一样,拿到一手好牌的人人生就跟打扑克牌一样。拿到一手好牌的人。不一定能赢。拿到一手烂牌的人。也不一定会输。人生的牌局也需要胆识。需要技巧。需要烂牌也要打出好结果的精神和行动。如果不幸拿到一手烂牌。就要充分发挥每张牌的最大..

人生难得四境界:一是痛而不言人生难得四境界:一是痛而不言。话。妙在说与不说之间。无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疼痛和惨痛。二是笑而不语。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时胜过千军万马。三是迷而不失。淡定是人生修炼。痴迷和失态会伤..

上一篇: 眼界有多宽,心才会有多宽
下一篇: 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