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 正文

崇拜偶像,不一定非得举着旗子去西removeclass 安


更新日期:2023-08-09 22:02:20来源:网络点击:967174

前段时间一部关于库里的纪录片《低估》上线了,讲的是库里上大学被各路篮球名校低估,最后加盟戴维森学院,凭自己实力打出名堂的故事。

那是发生在2006年库里高中毕业后的事情,连他NBA老爹的弗吉尼亚理工学院都没有打算接收这位当时身高不过1米9、体重不过73公斤的高中毕业生,因为“他看起来就像个14岁的初中生啊”。

10年过后,库里当选为2015-16赛季MVP,这是他职业生涯第一个MVP,这之后又过了7年,库里取得的成就摆在我们面前,和他在上大学前的经历相比,那些拒绝库里的大学确实低估了。我对这样的形容本身并无太多意见,因为这确实是一些事实。但有一位年轻貌美且瘦削的电台台长表示这样的纪录片“拒绝脸谱化歌颂”,我就有点不同意见。

在我看来,这种在作品中强化“低估”内核的叙事方式,恰恰是NBA周边营销时最大的脸谱之一。毕竟时代在进步,大家对单纯的肉麻歌颂总还是心存一些反感,我们熟悉的NBA故事里,歌颂往往需要一些曲折,但也不能太曲折以防有人看不明白。于是这种“被低估了”、“与全世界为敌”、“没人瞧得起我”、“起点条件弱得一笔但老子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终成大体快来看我才是美国梦的杰出代表”,本身就成为了NBA世界脸谱化叙事方式之一。

早年间纸媒时代,讯息还没有那么畅通的时代里,我们可以在各种豆腐块中看到NBA球星被低估的故事,什么麦蒂脊柱天生不灵、哈登从小哮喘、吉巴14岁被抛弃,再往前什么科比手小、乔丹高中校队被裁、拉塞尔这种黑X也配打篮球?零零种种,巨星要在起点找点苦情故事太容易了。

仅以大学出身小联盟而论,库里并非独一无二的存在。在他拿到第一个MVP之前45年里,还是有5位MVP是来自NCAA强校之外(排除那些高中出身的MVP),包括圣克拉拉大学的史蒂夫·纳什,路易斯安纳理工大学的卡尔·马龙,海军的大卫·罗宾逊,马萨诸塞大学的J博士和格莱宾大学的威利斯·里德。

当然,如果这些人都去拍纪录片,并非每个人都可以给片名取作《低估》。马龙不去名校的原因只是为了离家近,海军上将去服役了不提,里德有种族隔离的时代背景,他进的是一所黑人大学。

剩下的两位,后来名噪天下、某种程度上也像库里一样改变了篮球的J博士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同样没收到什么名校招募,最后是因为有“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设施齐备的宿舍”才选择了处于小联盟的马萨诸塞大学,而即便他在学校里场均打出了20+20的数据,但由于当时NCAA禁止扣篮,ABA选中他的时候球队教练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谁,当然这些小故事最后也确实被拍进了J博士早期的一部黑白纪录片中。

最后一位是纳什。纳什的高中教练给全美超过30所大学寄了他的录像和推荐信,但只有圣克拉拉大学给了他篮球奖学金。毫无意外,这个故事会出现在几乎所有和纳什篮球生涯有关的纪录片中。

至于我们没有提到的约基奇……

当然,这一切可能都可以简单归咎于纳什、J博士时代的大学球探体系太傻逼,看不出这两块璞玉。但以库里当年的大学球探体系已经足够完备但仍未发现库里这个天才来证明库里在当时就是被低估,这里面还是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

如果库里当年的大学球探体系足够牛逼,那么他们应该能够发现库里;如果他们没有发现库里,他们就是不够牛逼。而如果库里当年面对的大学球探体系同样不够牛逼,那么库里的故事和纳什的故事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所以这个问题的根子在于:到底什么叫低估。在我看来,低估就是你真的有10分能力,但别人说你只有8分,这叫低估。但如果你原本确实只有8分能力,但最终自己一步步打出了12分,这叫拼搏,这叫励志小故事。

当然了,概念和措辞并不重要,你说库里是被低估了也罢,是爱拼才会赢也行,大体上感受都差不多,都是浅薄的套路化叙事。对于接触NBA不深的年轻受众来说可能确实真的有被感动到,但对于我们这些从小读着“艾弗森又矮又瘦全身骨头都被撞断了全靠意志力打球”文本段长大而后又发现真相绝非如此的球迷来说,类似叙事就有点倒胃口。

毕竟现在已经是2023年了,库里的媒体公司还在贩卖“低估”这种浅薄主题,他们远没有展示出与他们的金主实力相匹配的营销能力。仔细翻翻库里媒体公司出品的东西,除了高尔夫真人秀外,《低估》竟然已经是他们能够拿出来最好的东西了,虽然大伙儿管库里叫“小学生”,但小学生级别的纪录片真的不能让人满意。

库里是我们所处时代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应当和乐邦分享这个时代,命名方式也很容易,以前说过,就该叫阿克伦人时代。但篮球的归篮球,宣传的归宣传,库里在宣传这条路上,和詹皇相比还是差出去了太远。

在我的想象中,不提詹皇从小开始就拥有的汗牛充栋的纪录片乃至动画片,哪怕是泡椒离开鹅城时拍的三集片,亦或是疫情期间乔丹那部无比谄媚的《最后一舞》,都要比这部《低估》更动人一点。如果非要为库里的媒体公司挽尊的话,我想可能只有一点理由:库里确实是我写球生涯中遇到最无聊的写作对象。

只以我个人习惯而论,写球本身没啥意思,主要还是写人,写他人在别处的故事。NBA多是年轻运动员,他们会犯蠢,说蠢话做蠢事,他们会自衿,会傲慢,会顽强又怯懦,他们会有一些身而为人应有的阴暗面。总体来说,这些在镁光灯下显得无所不能的球星身上总能挖掘到一些足以投射到普通人身上的无奈、窘迫、不堪、慌张、恼怒与羞耻——而以篮球为引子写下这些状似遥不可及的天才们更真实的凡间故事,在我看来才更有趣一些。

但写了这么多年这么多人,库里这个人在场上笑嘻嘻的,场下笑嘻嘻的,失败时的恼怒并不出格,得意时也没有放浪形骸,生活幸福圆满,不嫖不赌不出轨不殴打队友不闹着离队不含沙射影不阴阳怪气,除了他的篮球本身,一切都在想象之内,一切都太过完美以至于令人起疑。如果你写球的目标不止于写球的话,库里堪称无聊至极,绝非一个好的故事主角,而上一个如此无聊的人,可能是邓肯。

这么一想的话,他的媒体公司只能做出《低估》这种水准的纪录片,似乎也就可以接受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我还是想说,哪怕学乔丹做个库里的IMAX大电影呢,单纯讲篮球就行,我十分想在22米宽16米高的电影屏幕上伴随间或鼓点看到库里出手三分球的慢镜头。

库里固然无聊,一些库里的忠粉就要有趣得多,他们连库里够拼搏都不允许别人说,他们就是要强调“低估”二字。据我观察,这种思路的关键点不在于强调我家哥哥生来就是12分,而是为了暗中强调另外一种观点:我知道我家哥哥生来就是12分,但全世界其他人都不知道,因为他们都是傻逼。

而这种观点到头来强调的是“我”,而不是“我的库里哥哥”。

他们是如此热爱他们的偶像,以至于哥哥最好上来就小儿麻痹两腿不平三级哮喘四肢伤残父母离异垃圾堆里讨生活最终站在了生物链的顶端才是极好的。

有时候我不是太清楚他们到底有没有真的盼着哥哥点儿好,怎么越是想象哥哥到处不受人待见越是会令他们兴奋呢?

也许唯有如此,我才能成为兵荒马乱中哥哥真正的支持者吧?只有我。于是到头来,原来我才是那个“与全世界为敌”的勇者。

库里自己看起来也清楚这些错觉的存在,谈到人们对他有什么误解时他说:“人们没意识到我有1米91高,高于平均身高。”而至今我还能看到有人给我介绍他们的库里哥哥又老又瘦又小只,在NBA打成巨星多不容易,我怀疑有一个算一个,库里光用肱二头肌就能夹爆他们。

通常来说,偶像崇拜是很危险的,所幸我们只是为一个体育明星发狂,总体来说也造不成什么伤害。年轻而已,年轻的时候会喜欢一个人,爱到发狂,到稍年长一些,可能才会领悟毛姆所言,那时候还不知道人性多么矛盾,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我年轻的时候还信誓旦旦说自己永远喜爱佐佐木希呢,谁知道后来还会有滨边美波呢?和如今库里的部分忠诚到荒谬的粉丝相比,谁又比谁更高尚呢?

另外,酒桌上中年人最好引用一句恶俗语录:生活就像强奸,要么反抗要么享受。但有人偏偏选择了SM,这是一种什么情结我们很难追溯,世界上确实不乏此间爱好者,如竟他们的生活中确实没有SM,那库里哥哥被生活鞭笞过我也可共享快感。

但我从不相信生活会是一种强奸,任何强奸我都不会享受,谁爱享受谁享受。我只觉得生活远没有那么操蛋,生活就是生活本身,我们不需要鞭笞之类或意淫偶像被鞭笞的额外动力也可以做到昂扬向上。

很多人以球星为榜样,张嘴“低估”闭嘴“励志”,那确实也是NBA造梦工厂的职责所在,没有这些动人的起伏故事,普通人就很难代入,体育的价值可能也在于此。但上升到顶级赛场再大批量的生产这些故事,而受众因之感动振奋,就多少有点刻奇。毕竟这种读者文摘式的感动和振奋到底能维系多久,是个问题,因为你越长大,就越是会发觉,你和这些顶级赛场的巨星们并不在一个世界,法乎上者取其中是没错,但上者太高远,法乎就会变味并很容易陷入颓丧和失望。

斯蒂芬·A·史密斯曾经说的一个观点我十分赞同,他说你们这些球迷不要去崇拜詹姆斯、科比或者库里,你们应该崇拜我史密斯,因为我才是真正展示了普通人能够触碰到的天花板,我才是真正的“美国梦”代表。

从A·史密斯出发,不说别人,我希望我的女儿以我为偶像。作为一个锅炉工,我勤奋工作,以劳动兑现价值,还能兼职写点稿子,在有限的生存环境中努力触碰自己的天花板,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始终积极生活。我觉得我也是“中国梦”的杰出代表,我觉得像殳海这种24小时待机的疯狂人士也是如此,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把目光投向身边始终努力着的人们,最终投向我们自己,去做一个榜样,去成为某人的偶像。


相关:

宋代的读书人为何热衷于算命?中唐以前,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主要依靠血缘关系维持,门阀士族把持着社会的上升通道,一个人的命运基本上取决于他出生在哪个家族。中唐以后,特别是到了宋代,随着科举的兴起和发达,寒门士子,也有了“朝为田舍郎..

“我希望我在变老之前死去。” | 鲍勃·迪伦私人歌单5首《答案在风中飘》是鲍勃·迪伦在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首部全新作品。书中迪伦评述猫王、约翰尼·卡什、雷·查尔斯、小理查德、雪儿、谁人乐队、诱惑演唱组等人的音乐,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份他的私人音乐歌..

上一篇: 敦煌劫余经卷的伤心史:这份防盗式目录为何引发争议
下一篇: 爆红网络!中国队“女版奥尼尔”热度飙升,场上场下“反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