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老北京人的四季 节气里的市民付款方式有哪些 生活


更新日期:2018-08-06 12:41:35来源:网络点击:99758

民俗是中国人集体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在农业社会当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之道。节气里头有我们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文化。

过去的文人,像孟浩然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跟节气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们国家农业社会的时代是漫长的,所以即便是文人们,关心的也是耕植这些田间最基本的事情。中国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若干诗,从唐诗宋词开始都是中国文人写的。今天,中国文人为二十四节气写诗极少。为什么?不了解。

但实际上我们是生活在节气当中的。比如二十四节气里头有二十四番花信期,你懂花、爱花的人,应该在节气里面来看这个花开花落。

自然界实际上也有它的伦理,但是现在因为现代化的社会,把这个伦理就颠覆甚至打破了。过去到什么季节吃什么菜,没到这个季节就吃不着这个菜。现在不一样了,冬天南方的菜源源不断运到北京来,即使没有南方菜,我们北京本土也有大棚菜。现代化对于农业是一个发展,是一个进步,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实际上也是一种颠覆,是跟上苍开一个玩笑、对自然的一种背叛。

民俗这种东西,跟文化是融为一体的。没有一种文化不含有民俗的,没有民俗的文化就失去了根。汪曾祺老先生曾经说过,民俗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是中国人集体创作了一首抒情诗。他是这样来看待的。所以我希望我们大家也这样来看待我们自己生活的二十四节气。这是我今天先说这么一段开场白。

磕磕敲铜盏,沿街叫卖冰

刚过了大暑,正是夏天。现在我们过夏天的习俗就是,进家门先把空调开开,外边买瓶冷饮。这是对季节一种最直观的认知——从身体来感受。实际节气确实是这样,跟身体是密切相关的。

老北京人,夏天有夏天的讲究。我先读一段《中国节气》这本书里写大暑的一段文字——“大暑说文雅点就是盛夏,说俗点就是一年中最烤的日子,三伏天都含在这里边。在老北京作为都城最有意思的是,到了这个时候,皇上要给各位大臣发冰解暑。”那时候皇上要给大臣们发冰票,老百姓没这待遇。

《帝京岁时纪》里说“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大家知道这个“皇帝六大部”,工部是其中的一部。就类似现在国务院下属各大部委一样,发冰票得国务院来发。在没有冰箱和空调的年代,大暑的日子,解暑唯有靠冰。发的冰多少,也得根据官阶大小。在封建社会里,老天爷撒下人间的热,愣是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来。

那时候,普通人家没冰票,要想买冰到哪儿呢?到冰窖厂。旧京都一北一南,各有一个冰窖厂。北边的在鼓楼附近,南边在珠市口附近。专门在冬天结冰时藏冰于地下,就等来年大暑时卖个好价钱。

清时有竹枝词说“磕磕敲铜盏,沿街叫卖冰”。那时候卖冰就两个铜板敲着,一边敲着一边喊“卖冰了卖冰了”,“卖冰核了”,还有这样喊的。什么叫冰核?就是小的冰块。那时老北京就是这样过夏天。敲铜盏卖冰,成了那时京都一景。

冰窖厂一直存活到北平和平解放之后,这两个地名一直还在。前些日子我旧地重游,冰窖厂街已经没了。你们有机会的话,冰窖斜街还存着一两户旧宅子。有一个藏冰的冰窖解放以后成了一个小学。十几年前写《蓝调城南》时我去,那学校还在,但是没学生,变成一个拆迁办公室。这个冰窖厂前边有一个寺庙,叫乾泰寺,是明朝的寺庙。现在这些东西都没了,就是冰窖斜街这个牌子还在,还有一两户,但我一看就剩门脸,里边荒草一片。这是现在的情景,你们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辉煌陈列向日中,士民至今风俗同

旧京都大暑前后还有一景,就是借太阳之烈来晾晒衣物,以防虫蠹。那时候把所有东西都晾出来,很有点儿以毒攻毒的意思。

“老儒破书”,老儒就是像我这样,读点书,但是岁数又大了,家里头没别的就剩点破书。现在有空调还好点,过去屋子里都潮,怎么办呢?就趁着大热天把这些书晒晒,省得生虫,这叫“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就像这闺女你家里那时候挺穷,家里头的棉袄别生了虫子,衣服别叫虫子给弄破了,咱们拿出去晾晾。

“寺中经文”,就是庙里头的经文也得拿出去,都在晾晒之列。清时有诗说“辉煌陈列向日中,士民至今风俗同”。这种风俗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还是,一到夏天的时候你看,尤其那寺庙最热闹,不少寺庙每年这时候都有晒经会。风俗流变,逐渐晒经会成为庙会,人代替了经书,美女更是比经书养眼。《天咫偶闻》中说“实无所晾,仕女云集,骈阗竟日而已”,就是漂亮的女子在那儿来回走,大家上那儿看美女去。就像现在大家上三里屯看都是大长腿美女,男的尤其喜欢看一看。这跟当年这个晒经会一样,这风俗只有变化,没有进化。

不过,这也可以看出老北京人对于生活的性情——贫也好,富也好,冷也罢,热也罢,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自寻其乐,用老北京话说,叫做“找乐儿”。

在大暑到来之际,老北京人“找乐儿“最好的去处,以前是宣武门外的护城河边。那时候,皇宫养象的象房就在宣武门内,很近。所以每年这个时候在宣武门那里,就给象洗澡,象也怕热。

清朝的时候,南边越南、缅甸都给皇帝进贡,东南亚进贡就进贡大象。皇上开始没见过,觉得挺稀罕的,而且大象也吉祥如意,有象征的意义。所以大象是非常多,而且作为朝廷的仪仗队出现。后来才慢慢地,大象就动物园里能养活。皇宫里养大象难度比较大,因为是热带动物,慢慢地大象死得差不多。所以到清末的时候这个景观就没了。当年到护城河边上看洗象,是北京过夏天找乐的一个最好方式。

六月三伏好热天,什刹海前正好赏莲

老北京还有一个夏天玩的地儿,叫二闸,这大家现在也见不着了。二闸在什么位置上呢?在崇文门往东走三里地护城河边上。现在还有,变成了庆丰闸遗址公园。那时候二闸有什么?就是运河流到北京来了以后,建了五道闸口,这样水流得好快一点,大船好能走。原来这个船顺着护城河,一直能够走到哪儿呢?走到东便门这个小楼下边,那都是运粮的大船。现在这个河也没了。原来上二闸干吗去呢?二闸最高,就像有一个悬崖似的,小孩光屁股从这儿跳。有一个节目就是扔一个铜钱,小孩跳到水里面,把这个铜钱捞上来,挣钱,也成了当时的游乐项目之一。

所以,当年北京度夏玩的地方,一个就是二闸,一个就是宣武门看洗象。宣武门看洗象年头早点,二闸一直到解放初期还有。

清末民初之后取消了象房,没有洗象的热闹可看,一般人找乐儿上哪儿呢?上什刹海。现在什刹海好像酒吧整顿了好多,没有以前热闹。夏天什刹海最热闹的就是荷花市场那一块。原来也挺热闹的,你看沈从文先生写的《生》那个小说,头一段就写什刹海荷花市场,写演傀儡戏的老头怎么在那块摆场子演戏赚钱。那时有唱“十不闲”的,这“十不闲”就是清朝时候从凤阳花鼓演变来的北京的说唱。我不知道现在郭德纲唱不唱“十不闲”,原来在解放初期的时候曲艺演员经常唱。

这“十不闲”唱什刹海,有这么一段唱词:“六月三伏好热天,什刹海前正好赏莲。男男女女人不断,听完大鼓书,再听十不闲。逛河沿,果子摊儿全,西瓜香瓜杠口甜。”这是北京话,就是“特甜”“贼甜”,比一般的甜。

“冰儿镇的酸梅汤,打冰盏卖,了把子儿莲蓬……”什么叫“了把”?什么叫“子儿莲蓬”?如果你能解释全了你就是老北京人。什么叫“了把”?抓一把,买一把;“子儿莲蓬”当然就是很嫩的莲蓬。这样的炎夏情景,今天在什刹海还能依稀见到。这个节气,老北京人讲究吃子儿莲蓬,或者是用子儿莲蓬熬莲子粥。除了子儿莲蓬,还爱喝荷叶粥、嚼藕的嫩芽。《酌中志》里说这节气里要“吃过水面,嚼银苗菜,即藕新嫩秧也”。看,这个特殊的节气,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最炎热的温度,还馈赠我们最美丽的荷花,而且,那荷花连叶带根带果实,都成了我们的时令食品。当然,别忘了再来一碗过水面,在这个大暑的节气里,我们就可以过得神清气爽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老北京人没什么太大的造化,赶不上今天的生活,但是那个时候有那个时候的“乐”。那个时候的“乐”诸位发现没有,跟节气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这就是农耕时代的特点。

中国的节气有一句话跟节气密切相关,跟我们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叫做“不时不食”,这是孔子说的。第一个“时”是时间的“时”,第二个“食”是食物的“食”。不是那个节气不吃这种东西,到了这个节气必须要吃这种东西,叫做“不时不食”。现在这个传统完全被打破了,我们现在是“不时偏食”,是不是?一般立秋之后才吃涮羊肉,咱们现在你看这个涮羊肉火锅。

举个例子,一个美国人起了个中国名字叫梅英东,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消失的老北京》。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他大学毕业以后跑北京来,他有一个教师资格证,美国必须要考一个教师资格证你才能当老师,他就拿着这个教师资格证到北京想当老师,当志愿者。他也不是为了挣钱,就是喜欢北京,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在美国学的就是中文,就想体验一下老北京的生活。他在炭儿胡同的小学当老师,住在四合院里,公共厕所蹲坑,每天中午吃一碗卤煮,然后教英文。这么着跟北京人打成一片。

在他那学校里头教英文的还有一个北京人,女老师姓朱。朱老师的家在椿树胡同,离炭儿胡同很近。现在椿树胡同这个牌子还在,但是椿树胡同基本上没了,原来那片胡同特别好,全都拆了,盖成楼了。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朱老师带着他去她的老院,春天看香椿树。

为什么春天带他去看香椿树呢?因为老北京人讲究,椿树发芽的时候要摘嫩的椿树芽。朱小姐带着他去,说我们家原来就在那儿,有棵椿树,我爸爸每年开春的时候打椿树叶,给我们炒鸡蛋吃。椿树英文的翻译叫做天堂之树,椿树分两种,一种是臭椿,还有一种是香椿。臭椿自己长得特别快,四处蔓延。但是香椿树不一样,吃香椿对老百姓来讲,就跟吃榆荚儿一样,是老北京人开春的一个讲究。

我们那时候还讲究什么呀,春韭,叫做野鸡脖子韭。杜甫诗里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春韭好吃,夏天谁还吃韭菜,夏天韭菜就烂了,臭韭菜了。只有春天开春的韭菜是最香的。

五月结实者为麦熟桃,尖红者为鹰嘴桃

所以开春的时候你看,起码有香椿吃,榆荚儿、还有刚才说的韭菜。老早我妈妈在世的时候,每年开春都到天坛去挖荠菜。那时候天坛野荠菜特别多,现在都没有了,完全都园林化了。为什么要挖荠菜呢?老北京讲究的是荠菜是春天最好吃,叫做“三月的荠菜赛牡丹”,说三月三是荠菜的生日。这个传统现在早已经断然不存了,现在荠菜变成南方菜了,你到南方菜馆里头才会吃到荠菜馄饨。实际建国初期的时候还都漫天遍地的能挖到,北京人眼里三月三是它的生日,要供奉它,要挖它,要吃它,吃它挖它是为了觉得它好,跟你妈喜欢你,恨铁不成钢,打你这个意思是一样的,老百姓就这种感情,你不好我还不吃你呢。

还有一个,现在的更没有了,开春的时候北京人讲究吃玫瑰花饼、藤萝花饼。就是玫瑰花开的时候,要吃玫瑰花做馅的点心;玫瑰花开的时候是早春,藤萝花开一般都是暮春,紫色藤萝开的时候一般是五一前后,一开就完了,整个春天就告别了。这两个季节的时候吃这两种点心,老北京人非常讲究。你看老文人比如邓云乡先生,他们旧的文章里头,经常写这两种点心。

建国初期的时候藤萝花饼还有。现在鲜花饼变成云南的特产了,比稻香村的鲜花玫瑰饼好吃多了。但是这个藤萝花饼我就再也没见到。为什么?因为藤萝花难弄,难保存。玫瑰花拿糖腌了之后可以冰冻起来,放好长时间,所以你看稻香村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玫瑰饼。但藤萝花不行,因为藤萝花含水多,一干了就不行,没味,不好保存,所以这个藤萝花饼现在我们也吃不到了。

要我说,过去有过去的好处,现在有现在的好处。但起码在吃食方面,我们失去了很多。不仅是味道变了,就是品种我们大量的也都失去了。

我看清朝的《帝京岁时纪》,是乾隆年间的一本旧书。给大家念念,它谈水果,夏天的水果里头先说的是瓜,“瓜黄皮者为金皮香瓜,皮白瓤青者为高丽香瓜,其白皮绿点者为脂麻粒,色青小尖者为琵琶轴,味极甘美”;它说桃,桃的品种也多,“五月结实者为麦熟桃,尖红者为鹰嘴桃,纯白者为银桃,纯红者为五节香,绿皮红点者为秫秸叶,小而白者为银桃奴,小而红绿相兼者为缸儿桃,扁而核可作念珠者为柿饼桃,更有外来色白而浆浓者为肃宁桃,色红而味甘者为深州桃”。起码乾隆年间记述的这些水果,不说别的,以桃为例,别看解放以后引进了很多新的品种,我们在讨论节气的时候,会觉得我们其实失去了很多,也丢掉了很多。

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

咱们再说春天的事。北京人讲究看花。

原来北京街道没有树,街树出现是民国以后,朱启钤当了内务总长,引进了德国槐,南池子那儿有一片槐树,前门一带种了好多合欢树。但大部分街道仍是没有树的。要看树看花到哪儿呢?一个是寺庙,一个就是公园。

早先北京没有公园,只有皇家园林。真正有公园也是民国朱启钤当内务总长之后,他建了中山公园。现在到中山公园看唐花坞,唐花坞就是朱启钤建的。朱启钤是建筑学家,没有朱启钤就没有中山公园,没有朱启钤就没有北京现在的这些街树。

最早那时候北京人春天看花,要不就自家四合院里种花。那时候四合院种好多花,春天榆叶梅、玉兰,就是这些多。真正要看一片烂漫如锦非常好看的花,一个是到园林。园林没开放的时候,就是寺庙。清朝康熙大帝主政之后,对寺庙情有独钟,一直到清末,北京寺庙鼎盛的时候有一千多个,大部分在哪儿呢?大部分在胡同里。这是全世界城市里面绝无仅有的奇观。

我们家后边那个胡同,过去叫小观音寺胡同,现在改名叫什么胡同我忘了,有两个庙。就两三百米的小胡同,这边一个庙那边一个庙。为什么清朝的时候建这么多的庙呢?第一,皇上喜欢;第二,宗教好统治老百姓;第三,那时候家里哪有那么大地方,也没有人愿意弄“雜書舘”这种地方让大家聚会、夏天乘凉、组织点活动,寺庙就是那时候的公共客厅,街坊四邻烧香、买点东西、有庙会,大家寺庙里碰头最好,家长里短碰见张三李四在这说话,它有这种综合性功能。民国时期开始就渐渐没了,寺庙干吗去了呢?不是全都拆了、推了、盖成楼了,不是的,渐渐变成比如说有的变成了厂房,有的变成仓库、变成学校的,我原来读小学的那个学校就是寺庙改的,特别大。

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

到寺庙里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看花。大的寺庙里面花漂亮,过去老北京有一个俗语叫“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这四个最有名。这四个寺庙现在除了崇效寺没了,其他三个寺还都在。但是原来到崇效寺看牡丹、到花之寺看海棠、到天宁寺看芍药这个盛景都不在了,没了。但是到法源寺看丁香这个盛景,明年开春诸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因为后来又补种了几百种丁香,还是挺漂亮的。

原来崇效寺在哪儿?这崇效寺的牡丹在北京有名。北京原来没有那么多牡丹花,而崇效寺的牡丹有朵叫做黑牡丹,这老百姓哪儿见过,花都开红的黄的绿的,绿牡丹都有,没见过黑牡丹,要想看黑牡丹,到崇效寺去,就是枣林胡同里边。外边原来种的枣树,所以叫枣林前街、枣林后街,现在这个街还在。原来崇效寺又叫做枣林寺,因为被一片枣树林包围着。崇效寺是一个非常老的寺庙,在北京的历史上非常有名。民国期间看张中行先生的文章,他还专门去看黑牡丹,他文章里介绍,之所以崇效寺的牡丹长得旺盛,是因为施大肥。什么叫大肥?就是把猪的那些下水沤烂弄到牡丹花的根下,所以牡丹花长得特别茂盛。

解放以后崇效寺还在,解放初期还在。崇效寺的牡丹那时候也还有,不像以前那么茂盛。中山公园渐渐起来了,北京的第一个公共公园就是中山公园,然后把崇效寺的牡丹全部移到了中山公园里。现在中山公园还是以牡丹著名,虽然后来引进了郁金香,每年现在搞郁金香节,实际过去老北京人没见过郁金香,一般到中山公园都是看牡丹去了,所以现在中山公园进来这门的西侧,那一片的牡丹还是崇效寺的牡丹,开了这么多年还是非常有名。

到现在,虽然寺庙已经渐渐地消失了很多,但是老的寺庙还保留很多,到寺庙看花仍然是今天的北京人春天看花的传统。到潭柘寺看双色玉兰,就是号称“二乔”,年头很长了,开得还是非常烂漫。

所以北京人的节气跟他的生活,跟他的饮食,跟他的玩乐,跟他的爱好,跟他的性情是密切相关的。正是有了这些四季分明的节气,养成了这种北京人棱角分明的性格,他们的好恶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南方人就比较细腻,北方人北京人就更直爽一些。我们都生活在节气当中,虽然不可能重新回到农耕的时代,但是农耕时代带给我们的这些民俗的东西、文化的东西,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珍惜,这样的话我们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一些,我们对北京的认知更深入一些,我们对于北京的回忆也更能多姿多彩一些。


相关:

穆勒怒怼不良媒体:厄齐尔事件就是你们挑起来的原标题:穆勒怒怼不良媒体:厄齐尔事件就是你们挑起来的 北京时间8月4日,据英国媒体《sportskeeda》消息,穆勒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厄齐尔的相关话题,并指责不良媒体在这件事上的做法。 穆勒表示:“整..

比达尔与巴萨签约3年!转会费1900万欧元原标题:比达尔将与巴萨签约3年,转会费1900万欧元 北京时间8月4日,据西班牙媒体《世界体育报》消息,比达尔将与巴萨签约3年,转会费为1900万欧元,这笔交易将很快被宣布。 如果比达尔加盟巴萨,那么他..

上一篇: 海淀区研学旅游季开启国图悦读之旅
下一篇: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古代文明与时代潮流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