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鲁智深的原型,居然是宋朝开国子子影视 皇帝


更新日期:2023-12-20 00:39:21来源:网络点击:980009
鲁智深的原型,居然是宋朝开国皇帝

赵匡胤是历史上一个很特别的皇帝,他本是一介武夫,通过陈桥兵变成为开国皇帝,却开创了宋朝这样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他武艺高超,金庸小说中著名的少林长拳,据说就是赵匡胤所创;他笃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做得好江湖大哥,却做不好一个皇帝。

更奇特的是,《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就是以他为原型创造的角色,“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鲁智深火烧瓦官寺”等桥段,都改编自赵匡胤的事迹。

然而,两人的命运却如此不同,简直像同一个人的“人生另一种可能性”,正如学者吴铮强在《官家的心事》一书中所说的:赵匡胤生活在五代,趁某个机会当上了皇帝,鲁智深生活在北宋末年,他只能去当和尚、山大王,然后接受朝廷的招安。

下文摘选自《官家的心事》,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01

“江湖大哥”当上了皇帝

宋朝的开国皇帝叫赵匡胤,庙号太祖,所以称为宋太祖。这个皇帝很奇怪,他本是一介武夫,建立的宋朝却显得过于文弱。其实文治宋朝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开创的。

赵光义就是宋太宗,他在军队中没有势力,所以大兴科举,依靠文人来压制武人的力量。赵匡胤是军官出身,他深得军队的拥护,是武夫的首领。建立宋朝后,赵匡胤虽然削夺禁军将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但他在世时,还没有人敢看不起武人。然而他的儿子没有当上皇帝,北宋后来的皇帝 都是他弟弟赵光义的后代。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他弟弟继位,赵匡胤开创的宋朝可能与武人当道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更加接近,而不是后来大家熟悉的那副文弱的样子。

因此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将赵匡胤当皇帝的那十多年看成是夹在五代与宋 朝之间的另一个过渡王朝,一方面是五代延续下来的“第六代”,另一方面揭开了宋朝的序幕。

赵光义相

赵光义相

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建隆元年(960)正月初,禁军将领赵匡胤带着一支军队离开京城开封,向北行军,本来是说要去打仗,因为得到情报说北汉联合契丹将来进攻。陈桥驿是开封城北三十里的一个北上必经的驿站。军队行至陈桥驿过了一夜,第二天起来,赵匡胤发现自己被他率领的军队包围了。士兵们在纷纷闹事,一致要求由赵匡胤来当皇帝,原因是当朝的皇帝年龄太小,不懂得他们打仗的辛苦。

当时的周朝是唐、宋之间的五代的最后一个短命王朝,史称后周。后周传了三个皇帝,开国皇帝叫郭威,他的儿子都被杀,就认内侄柴荣为嗣子,柴荣以郭荣的名义继位。柴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但在显德六年(959)突然病逝,年仅39岁,只好由他7岁的儿子柴(郭)宗训继位。这样大周就出了一个小皇帝,政权理论上掌握在柴荣的皇后符氏手中,而当时的符太后只有28岁。

这种孤儿寡母掌权的局面对于军队而言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将士们就在陈桥驿围绕着赵匡胤闹起来,要求赵匡胤出来当皇帝。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在宋人的叙述中,“陈桥兵变”对于赵匡胤来说似乎是个意外,只是受到将士们的胁迫他才勉为其难地当了皇帝。历史学者一般不相信这种说法,“黄袍加身”这个情节本身就是最大的疑点,因为黄袍不会凭空产生,必须有人预备。难道整支军队上上下下都知道兵变即将发生,只有赵匡胤一个人蒙在鼓里吗?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支军队发动兵变夺取政权,会想到预先缝制一件黄袍呢?其实黄袍加身的情节是模仿而来,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本是后汉的大将,他掌握政权之后,曾率一支军队从开封行至澶州(今河南濮阳),也是军士们先鼓噪起来,这时就有人“扯裂黄旗为郭威加身”,于是郭威返回开封,推翻后汉,建立了后周政权。

所以,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具有向郭威澶州兵变“致敬”的意味,两次兵变相隔不过10年,澶州兵变时赵匡胤正是郭威的一名部将。

02

鲁智深的原型居然是赵匡胤

赵匡胤用郭威的方式推翻了郭威建立的王朝,而这两个开国皇帝从此成为当时武人崇拜的超级英雄。到了宋朝,武人的英雄形象被边缘化,但军队中、江湖上仍然流传着他们的传说。在文人统治的时代,崇拜开国皇帝成为政治大忌,郭威与赵匡胤的形象就转化为一个虚构的超级英雄,这就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水浒大英雄——鲁智深。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赵匡胤行伍出身,最后应募投入郭威帐下成为一名小校。不久,后周建立(951),赵匡胤被郭威从普通将校提拔为驻守滑州(今属河南)军队的副指挥使。但在出发去滑州任职前,赵匡胤结识了郭威的内侄、当时的开封府尹、后来的后周世宗柴荣,于是被任命为开封府的马军直使(骑兵指挥官),从而留在了京城。

就这样,赵匡胤成为了中央禁军的一员将领,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赵匡胤与鲁智深的早期形象非常接近,他们都是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军官。只不过赵匡胤生活在五代,趁某个机会当上了皇帝,鲁智深生活在北宋末年,他只能去当和尚、山大王,然后接受朝廷的招安。

《水浒传》开篇描述赵匡胤开创宋朝 :

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

这正是说赵匡胤武艺高强,一根棍子打下了大宋江山。武艺是混迹行伍的基本职业技能,在五代社会甚至是一种生活技能。赵匡胤不只是成功的军官,还是武术界的一代宗师。在金庸的小说里,江湖第一大门派少林寺最经典的武术——少林长拳据说就是赵匡胤所创。

《天龙八部》中的少林寺方丈玄慈

《天龙八部》中的少林寺方丈玄慈

少林长拳全称就叫“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太祖拳”。相传赵匡胤投入郭威的军队之后,就把平生武学结合在战场上的实战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拳法,用来训练士卒。后来赵匡胤发迹变泰,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昔日跟着赵匡胤习武的士卒顿觉身价倍增,便在民间传授“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宋初,少林寺住持福居禅师为振兴少林拳法,曾邀集当时全国十八家武林门派在少林寺切磋武艺,宋太祖长拳是其中之一。《水浒传》开篇出场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王进,以及敢于跟鲁智深切磋武艺的林冲,他们都有一个威震江湖的军队职务——“八十万禁军教头”。小说中这两位“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原型,可能参照了赵匡胤在军队传授武艺及为禁军“殿前诸班”征兵的那段经历。

鲁智深在王进与林冲两位禁军教头之间出场,这三位人物在《水浒传》中占据着前十回篇幅的显赫地位,风头几乎盖过梁山星魁宋江,这种现象当然是有特殊原因的。在《水浒传》所有的英雄豪杰中,鲁智深是公认人格最完美的人物,即便林冲、武松这样的大英雄也不能望其项背。但鲁智深的早期经历非常奇特,读者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讲,为解救被郑屠霸占的流落渭州的小妇人翠莲,鲁达打死郑屠而受到通缉,这才逃到代州,在五台山出家为僧,法号“智深”。鲁达成为鲁智深,但耐不住僧人的清规戒律,被方丈安排往东京投靠大相国寺,又引出倒拔杨柳、与林冲相遇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但是在从五台山到大相国寺的途中,鲁智深身上还发生了两个故事。先是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说小霸王周通强娶桃花村刘员外的女儿,鲁智深假扮新娘把小霸王揍了一顿,救下刘家女。接着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官寺》,说和尚生铁佛崔道成与道士飞天夜叉丘小乙两位恶人霸占瓦官寺,还强抢民女关在寺院里,花和尚鲁智深与九纹龙史进联手斗杀崔道成与丘小乙,但那个民女已投井自杀。所以在开封遇到林冲之前,鲁智深身上发生三个故事主题竟然都是英雄救美。

鲁智深英雄救美的系列故事,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宋朝已经流传的话本《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其中刻画的赵匡胤完全是梁山好汉的形象 :

生得面如噀血,目若曙星,力敌万人,气吞四海。专好结交 天下豪杰,任侠任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个管闲事的祖宗,撞没头祸的太岁。

青年赵匡胤力敌万人,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好管闲事的侠客。 由于在开封闯下大祸,触犯王法,被迫流落他乡,一路上惩治各地恶棍。当他来到山西太原时,遇到叔叔赵景清。赵景清在当地的清油观出家当道士,赵匡胤在道观住了几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匡胤发现道观中有一间紧闭着的殿房,里面有一个美丽的少女。一打听,才知道少女赵京娘被两位强盗抢到了这里,赵匡胤听了少女的悲惨遭遇,毅然决定把她送回家。途中遭到那伙强盗的袭击,赵匡胤将他们一一击退,平安地将赵京娘送回家乡。这个故事以少女自杀为结局,说父母见到赵京娘后想把她嫁给赵匡胤,赵匡胤拒绝,赵京娘为证清白自杀身亡。值得注意的还有两位强盗的名号及他们抢赵京娘的情节 :

原来那女子也姓赵,小字京娘,是蒲州解梁县小祥村居住,年方一十七岁。因随父亲来阳曲县还北岳香愿,路遇两个响马强人:一个叫做满天飞张广儿, 一个叫做着地滚周进。见京娘颜色,饶了他父亲性命,掳掠到山神庙中。张、周二强人争要成亲,不肯相让。议论了两三日,二人恐坏了义气,将这京娘寄顿于清油观降魔殿内。分付道士小心供给看守,再去别处访求个美貌女子,掳掠而来,凑成一对,然后同日成亲,为压寨夫人。那强人去了一月,至今未回。道士惧怕他,只得替他看守。

这里的“满天飞张广儿”与“着地滚周进”就是《水浒传》飞天夜叉丘小乙、小霸王周通的原型,强抢成亲的情节化入《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赵京娘自缢则演绎为瓦官寺妇人的投井自尽,可见《水浒传》中《大闹桃花村》与《火烧瓦官寺》两个故事都由《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演化而来。

至于最精彩的“拳打镇关西”,一方面是套用了赵匡胤解救妇人的故事模式,另一方面直接采用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一则故事。传说郭威当年也是一个低级军官,也是武艺高强、负气不羁、打抱不平,也特别喜欢喝酒。一次郭威听说某市场有位恶霸屠夫,就喝了很多酒来找茬 :

帝负气用刚,好斗多力,继韬奇之,或踰法犯禁,亦多假借焉。尝游上党市,有市屠壮健,众所畏惮,帝以气凌之,因醉命屠割肉,小不如意,叱之。屠者怒,坦腹谓帝曰:“尔敢刺我否?”帝即剚其腹,市人执之属吏,继韬惜而逸之。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郭威对屠夫说你给我割肉,我规定你给我割几刀,割几片,然后嫌屠夫没有按照他的命令割肉,便大骂屠夫。屠夫不服气,袒露自己的肚皮跟郭威叫板说,你有种把我刺杀算了,郭威于是一刀就把屠夫捅死了。这个故事不但与拳打镇关西的情节如出一辙,而且原原本本地保留在新、旧《五代史》中。

03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帝王

通过“黄袍加身”与鲁智深故事,可以把后周与宋朝的两位开国皇帝——郭威与赵匡胤深度地结合起来。他们都是武人心目中的英雄豪杰,深受军队的拥护与爱戴。从郭威与赵匡胤的角度讲,他们的发迹变泰也主要依靠在军队中结拜的兄弟们,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模式也是通过《水浒传》的梁山好汉而广为人知。

郭威早年曾同一帮情投意合的中下级军官结为生死兄弟,号称“十军主”。他们中有一个叫李琼的人,认定郭威将来一定大富大贵, 因此找了一个机会与郭威等人刺臂盟誓,说我们十个人,能耐、出息各不相同,有的人将来可能会当皇帝,有些人也就能当个将军,但无论谁发达了,都不要忘了共享富贵,“凡我十人,龙蛇混合,异日富贵无相忘,苟渝此言,神降之罚”,后来郭威正是依靠“十军主”的支持和拥戴一举登上皇帝宝座。

21岁就离家闯荡的赵匡胤,深知结交朋友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经营,赵匡胤身边终于有了一帮铁哥们,号称“义社十兄弟”。他们是: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这些人大都在后汉初年投入郭威麾下,后来渐渐成为赵匡胤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铁哥们。

经过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到了后周末期,由于赵匡胤晋升最快、官职最高,很自然地成了义社兄弟的首领。而这时,赵匡胤的这些义社兄弟都已成为禁军的中高级将领,如石守信和王审琦分别任殿前都指挥使和殿前都虞候;韩重赟则是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李继勋在高平之战后升任殿前都虞候;刘廷让任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等人应当也是禁军中级以上军官。这帮弟兄自然迫切希望自己的结义大哥能够入主皇宫,自己也好跟着获得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赵匡胤是靠结拜兄弟发动了陈桥兵变,那么他的亲弟弟赵光义有没有参与兵变呢?这个问题在宋代史书中有完全不同的记载。在官方史书中,赵光义不但出现在陈桥兵变的现场,而且是这次兵变的重要策划者,在将士们“叫呼而起,声震原野”时,是他与赵普一起进入赵匡胤的大营劝进:“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按照宋朝的修史制度,新皇帝要为前面一位皇帝修一部称为《实录》的编年体史书,赵光义就为皇兄修《太祖实录》,修成后赵光义直接审查,对其中某些内容极其不满,下令重修。重修《太祖实录》的任务给史官们造成极大的压力,有人因此抑郁而终,直到赵光义去世,新版《太祖实录》也没修成,这个工作拖延到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时代。参与新修《太祖实录》的史官中有位王禹偁,就与主持重修工作的宰相闹翻了而被贬官,去世时才48岁。他被贬官的原因就是认为新版《太祖实录》的记载与事实严重不符,他说我的学生时代是在太祖朝度过的,我了解的那段历史与现在官方史书的说法很不一样,我应该把这些记录下来。于是写了一本《建隆遗事》记载他所知道的太祖朝初年的史实。

按照宋朝的修史制度,新皇帝要为前面一位皇帝修一部称为《实录》的编年体史书,赵光义就为皇兄修《太祖实录》,修成后赵光义直接审查,对其中某些内容极其不满,下令重修。重修《太祖实录》的任务给史官们造成极大的压力,有人因此抑郁而终,直到赵光义去世,新版《太祖实录》也没修成,这个工作拖延到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时代。参与新修《太祖实录》的史官中有位王禹偁,就与主持重修工作的宰相闹翻了而被贬官,去世时才48岁。他被贬官的原因就是认为新版《太祖实录》的记载与事实严重不符,他说我的学生时代是在太祖朝度过的,我了解的那段历史与现在官方史书的说法很不一样,我应该把这些记录下来。于是写了一本《建隆遗事》记载他所知道的太祖朝初年的史实。

这本《建隆遗事》当然触犯很多政治忌讳,不可能公开发表,但大家对王禹偁记载的内容十分感兴趣,这样就成了宋朝有名的禁书。北宋时这部书还在小范围内秘密流传,到南宋就已经失传了。但因为是热门禁书,南宋时还有书商伪造了一部《建隆遗事》在市场上流传。这部书虽早已失传,但北宋时看过这部书的邵伯温把他有兴趣的内容摘抄在笔记中,现在还能从《邵氏闻见录》中读到《建隆遗事》记载“陈桥兵变”的片段 :

杜太后度量恢廓,有才智,国初内助为多。上初自陈桥即帝位,进兵入城,人先报曰:“点检(上时官为点检)已作天子归矣!”时后寝未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辈皆惊跃奔马出迎(晋王后受命,是为太宗)。斯须有上亲信人至,入白后,后乃徐徐而起曰:“吾儿素有大志,果有今日矣。”

杜太后是宋太祖的母亲。听到赵匡胤发动兵变当上皇帝的消息时,还没有起床的杜太后没有特别的反应,不慌不忙继续睡觉,直到赵匡胤派出亲信向母亲报告时,杜太后才起床夸她的儿子真有出息。重要的是夹在中间的一句话,“晋王辈皆惊跃奔马出迎”。

“晋王”是赵光义在太祖时代的封爵,他听说陈桥兵变的消息时非常吃惊,立即跃马出城去迎接赵匡胤。这就说明赵光义既没有参与陈桥兵变的谋划,更不在陈桥兵变的现场。后来官方史书说他在现场指挥兵变的记载,当然是他儿子宋真宗编造出来的,而王禹偁就是因为反对篡改历史而被贬官。

赵匡胤以江湖好汉的身份当上皇帝,建立宋朝以后也保持着早年的行事风格,不屑于宫廷与官场虚伪狡诈,《宋史》称他是“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

赵匡胤喜欢到处游历,早年就不愿意整天待在官衙内,称帝后还是经常微服私访。有臣僚提醒他这样做非常不安全,他却不以为然,说“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也”。

赵普认为既然当了皇帝,那么对于早年的一些仇人就应该打击报复一下,赵匡胤却说那时候他们又不知道我们有朝一日会当天子或宰相,大家都是苦出身,何苦相互为难。

赵匡胤始终是那种喜欢武艺与饮酒的豪杰大丈夫。当上皇帝之后,大概再也没有人敢与他较量武艺,他不甘寂寞,身边召集了数十位内侍太监,都是一流的大内高手。

有一次,地方献上一只威猛的老虎,赵匡胤让人拿整个的羊前腿喂老虎。结果老虎吃得太猛,有一根羊腿骨横鲠于虎口。这时赵匡胤瞟了一下左右,有一位叫李承训的内侍伸手就从虎口中取出了羊腿骨而毫发无损。只不过在身边养一群大内高手,在给赵匡胤带来乐趣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致命的危险。

鲁智深的原型,居然是宋朝开国皇帝

《官家的心事》

作者:吴铮强

副标题: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3-10


相关:

路漫漫其修远兮:寻找我们与父辈的故事出生在山东,却属于“台湾外省人第二代”,作家张大春的写作往往隐现着大陆与台湾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的《聆听父亲》中,张大春返回山东老家追根求源,在父亲的病榻前与父亲家族史的“衰落”和解,他以少见的抒情..

鲁迅生命中最后的时日:年纪大了,生活越来越紧张鲁迅遗像 / 1933年5月26斯诺为编译《活的中国》所摄1936年的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离世。此时,鲁迅才刚过完五十五岁的生日不足一个月。在离世前几个月,因长久的肺结核与肋膜炎,鲁迅颧骨凸起,甚至牙龈都变了形..

上一篇: 这套丛书缘何能被视为“中国电影批评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下一篇: 约恩·福瑟诺奖演讲:我向来明白写作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