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音百兽战队牙吠连者 乐剧《恋曲》:“舶来艺术”的中国表达


更新日期:2023-06-28 09:06:50来源:网络点击:959538
文/苏心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一首风靡海峡两岸的《高山青》(又名《阿里山的姑娘》),引发着人们对青春爱情的无限遐想,也下意识地将其误认为台湾少数民族民歌。但实际上,这首1950年在台湾完成的第一部国语电影《阿里山风云》中的主题歌,是由大陆四川籍青年邓禹平,以恋人白玫与自己在家乡山水间嬉戏的场景为蓝本,同时揣拟台湾地方风韵而创作的。6月9日至11日,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出品,甲丁文化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联合制作,北京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出任支持单位的剧目《恋曲》在北京进行了为期3天共5场的首轮演出,以当代视角,揭秘《高山青》背后两岸情缘与爱情绝唱,也完成了一次历史与当下的回望。

历史与当下:交错时空中的两代故事

音乐剧《恋曲》的创作灵感源起于“一歌一书”。一歌便是《高山青》,一书则是作家孙才杰2001年出版的小说《世纪绝恋》。这“一书”以“一歌”的作词者邓禹平与其初恋白玫的悲情恋歌为选材,讲述了二人在时代大潮下无可奈何的个体命运。但让人欣喜的是,音乐剧《恋曲》取材历史,但不限于历史。作品并非简单地重现邓禹平与白玫的凄婉爱情,而是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平行时空、交错时空等手法,将二人的故事同当下正在排演音乐剧《恋曲》,并在剧中饰演邓禹平和白玫的男、女主角胡莱与方丹的情感羁绊融汇于同一舞台,从而完成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展现了不同历史洪流下的个体命运。

因此,该剧是在民国与当下两重时光的交汇中展开叙事的。一开场,正在排演音乐剧《恋曲》并饰演白玫的女主角方丹正面临着事业与爱情的双重困境。事业上,随着年龄长大,昔日的音乐剧“名角”也逐渐青春不再,伴随着年龄焦虑、容貌焦虑而来的,是其对“青春白玫”塑造的困难;爱情上,她不敢正视与年龄低于她的胡莱的爱情,在躲避中自我拉扯与痛苦。但在演绎邓禹平与白玫爱情的过程中,方丹逐渐正视自己的情感,慢慢打开了心扉,接受了“小男友”胡莱的求婚,也与自己进行了和解,找到了表演的最佳状态。

两条叙事线的展开,既是一个揭秘、展现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女性自我成长、自我觉醒的故事。从“民国线”的角度来说,作品将邓禹平创作《高山青》这首歌曲的原委和过程,通过真实的故事,巧妙地还原于舞台,让观众了解到了时代裹挟下邓禹平与白玫这对恋人的爱情绝唱,体味到两岸人民“双向奔赴”的团圆愿景,凝聚了两岸的情感认同。从“现代线”的角度来看,方丹又何不是当下万千年轻女性的真实写照呢?在消费主义的狂潮下,年龄焦虑、容貌焦虑,已然是萦绕在当下女性心头的“刺”,包括剧中所表现的“姐弟恋”话题,也是近些年绕不过的社会议题。

总导演金美花在采访中讲到,现代线的安排一方面考虑受众的观赏需求,另一方面更是服务于音乐剧的剧场合成。将历史与当代进行对接,既能丰富舞台的艺术性表现,同时能增加的题材的时代性。选材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题材对于艺术创作尤为重要。但真正考验创作者功力的、体现创作者创造力的,还是要看其以何种方式结构这一题材,如何立意。而音乐剧《恋曲》,将历史题材、两岸题材编创地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温度,实为一部具有现实性的佳作。

小情与大爱:爱情守望里的团圆期盼

历史题材创作不易,因为此类题材创作最容易被历史背景限制,将个体裹挟于宏大叙事之下,从而只见历史而不见人。但音乐剧《恋曲》选择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邓禹平以及其初恋白玫的爱情故事,同时以胡莱与方丹的当下视角为切入。以小见大,让观众在共鸣共情中体会这份个人爱恋与家国思念。

“爱”,是音乐剧《恋曲》的核心表达。邓禹平与白玫相识于上世纪30年代末,两人以一首家乡小曲结缘,而后共赴重庆追求理想。但在动荡年代和时事风云的颠沛中,两人终因历史原因和人为阻隔,此生未能复见。1985年,弥留之际的邓禹平,听到了一生未嫁的白玫寄去的《高山青》录音,带着虽心愿未了,却闻声如面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不久,白玫在四川病逝。这对隔海相望的恋人,从此便永远相望于海峡两岸,相守于彼此心中。“你会为了爱,用一生的时间去坚守吗?”这是导演对爱情的拷问,更是对两岸同胞“双向奔赴”团圆愿景的追问。

四川省绵阳市台办主任吴刚在首演发布会上说:“音乐剧《恋曲》以爱情之名诉说团圆愿景,以文化之义讲述家国情怀,演绎了跨越海峡、忠贞不渝的爱恋之歌,也表达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盼团圆的世代心愿。”在一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演绎中,在一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歌声中,寻找爱情、遇见爱情、相信爱情、守望爱情,以此意喻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盼团圆的真切心愿。让这首种子萌芽于大陆,生根于宝岛台湾,开花结果于中华儿女心中的歌曲继续传唱,让这对有情人在“以歌为媒,以爱为舟,以诺为帆”的坚守中共续心曲,同胞间的心声伴歌和鸣。

本土与国际:“舶来艺术”的中国表达

于中国而言,音乐剧是“舶来品”。音乐剧是20世纪西方兴起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其广泛吸收了爵士乐、摇滚乐、说唱、现代舞等各种表现因素,逐步形成了以戏剧为基础、音乐为主导、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的基本形态。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音乐剧在西方获得迅速发展并广泛地传播至世界各地,其中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可称为20世纪音乐剧产业的大本营。音乐剧系统地介绍至我国是在改革开放后,40多年间,我国音乐剧一直在探寻着本土化、原创化的发展路径,在吸取西方经典音乐剧精华的基础上,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力图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本土原创音乐剧作品。

音乐剧《恋曲》正是音乐剧本土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在音乐上,作品将音乐样态定位为以重金属曲式托化民谣体曲风,以此构成全剧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音乐语言,从而更加贴合年轻人的观剧诉求。该剧作曲、音乐总监在何琪访谈中提及,《恋曲》的音乐创作从台湾乐坛汲取了很多养分,在创作台湾部分的曲子时,会有意识地模仿台湾流行音乐中文学性的气质,向岛内的艺术家致敬。[footnoteRef:0]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品还利用旋律性很强的音乐完成类似歌剧中宣叙调的情节铺陈,并通过咏叹实现剧中人物的情感抒发,将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特点,给予了清晰的定位,听来既有角色的辨识度、情境的年代感,又有全剧的完整与统一性。因此,《恋曲》中既有《永无岛》的爱情浪漫,又有《十六岁》的温柔互诉;既有《台北人》的内心宣叙,又有《奔赴》的同声咏叹。人们耳熟能详的《高山青》曲调幻化于主题曲之中,将情感不断推向高潮。

在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上,《恋曲》中也有不少的设计。例如由于邓禹平与白玫均为四川人,所以其中有不少的四川地方方言的对白,让音乐剧这一西方传入的艺术吸收,颇具中国地方风味。除此之外,剧中还融入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元素。当邓禹平等人思念对岸的亲人、爱人时,创作者选用“除夕夜”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并将这份思念表现在“年夜饭”的场景之中。年夜饭是中国年俗的重要元素,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区年夜饭也有着差异与区别,但无论吃什么,其都是寓意着团圆、圆满。年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是漫长农耕文明的民俗积淀,也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而作品以年夜饭来表现两岸的思念,将这份浓烈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推动全剧走向高潮。

作为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出品,与甲丁文化联合制作,并获得北京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四川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绵阳市台胞台属联谊会大力支持的“产教融合”作品,《恋曲》也意在为中国音乐剧培养青年人才。据总导演金美花在采访中谈到,除了几位曾在知名音乐剧中担当主演的演员外,演职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老师和在校学生,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为中国原创音乐剧培养青年人才,助力中国音乐剧的良性发展。

总体来看,音乐剧《恋曲》结构设计精妙、艺术手法精湛、细节制作精良,是一部有温度、有情怀的两岸题材作品。两岸同源、心路同归,祈愿有情人终能共续心曲,同胞间永远心声和鸣,期待中国更多优秀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出现,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相关:

范雨素:久别重逢,我写,我在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万名女工举行街头示威游行,早春的街头飘来五大湖的雾气,女工们呼喊的热浪冲破了它,“面包与玫瑰”的口号响彻摩天的楼宇。是啊,“面包与玫瑰”,这个节日的应有之意。一百年来,全世界..

20世纪女性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进步故事本文系《女性史:20世纪卷》一书序言,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了解那些人生经历跨越了20世纪的女性,你将被她们的不幸和伟大所震撼。她们受到战争、革命和独裁统..

上一篇: 今日夏至 |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下一篇: 文明摇篮里对话: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聚焦伏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