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记忆里的街边小摊,如今都怎么命运石之门下载 样了


更新日期:2022-08-01 10:19:05来源:网络点击:901234

记忆里的街边小摊,如今都怎么样了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当中,都或多或少留存有这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街头巷尾的小摊贩、驻足交流的人群……嘴馋的小孩,甚至会蹲坐在家门口,一旦某个熟悉的吆喝声如期而至,他便高兴地冲出家门,顺着声音去寻找好吃的东西。

如今,这种场景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去。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小摊贩们或改头换面,或“退隐”到了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都市的扩张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样态。

那些曾经在街边常见的小摊贩和他们的商品,如今已经越来越难见了。

下文中,作者潘伟将和我们一起寻访这些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行当,为各种小贩们编写“传记”、留下影像。他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这些时代的痕迹“存档”。

于我们而言,这留存的是一种儿时的回忆,一种曾经的生活;于后来者而言,这记录的是一代人的光阴,一个时代的留痕。

下文摘选自《百工记》,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卖“老冰棍”

“卖冰棍哩——卖冰棍”,阵阵吆喝声,从街边骑楼下传来,循声望去,见店铺侧站着位小姑娘:红五星帽,草绿军裤,套穿文化衫,绣有毛主席头像,平底便鞋;系条少先队红领巾,却与年纪不相称。脖子上挂的“冰棍箱”,是职业特征,卖点呢?“老冰棍”“纯手工”。耳朵上架个“小咪头”,腰围扩音器——吆喝从此处扩音。

“咔嚓”拍张照片。四元买根赤豆冰棍——广东人叫“雪条”,或叫“雪批”。像儿时那般,小心翼翼,把包装纸剥开,先舔纸沾的甜味,舌尖轻触雪条,依然是当年的味道,果然“正宗”。

忆起童年时的夏天,街巷卖雪条的吆喝声,连绵不绝。叫卖小贩推着单车,车尾驾上,用橡胶条绑个泡沫箱子,泡沫隔热,里头装着雪条。箱盖掀开,冒出一股凉嗖嗖的白雾,碎冰周围,雪条其中。白糖雪条,三分一根;绿豆或赤豆雪条,四分一根。

还忆起,家境困难的高年级同学,放暑假背个小箱子,上街卖雪条,挣钱交学费。

边行老街,边品雪条,重温儿时的滋味。时值冬季,嘴含雪条,倒抽冷气,这老牙松齿、炎肠病胃,又怎敌冰冽刺激?街头行至街尾,雪条还剩半根,终弃垃圾桶。唉,岁月无情,时光不再。

趋前才知,左手举起的冰棍,真的;身负“冰棍箱”,假的,道具而已;冰棍冷藏于身侧的大雪柜,2018年广西北海

趋前才知,左手举起的冰棍,真的;身负“冰棍箱”,假的,道具而已;冰棍冷藏于身侧的大雪柜,2018年广西北海

卖灯盏

电灯普及前,百姓照明用煤油灯,粤语叫“火水灯”。粤人又沿袭古称,叫火水灯为“灯盏”。有俗语:“千拣万拣,拣着个烂灯盏”,又有歇后语:“灯盏无油——空费心”。

清末,外国石油公司引入煤油灯,其亮度,其燃料,其燃烧方式,皆优于点植物油的老油灯。

煤油灯以棉绳为灯芯,灯头铜制,玻璃或铁皮灯座,挡风的玻璃灯筒,粤语叫“灯通”。灯头周边,有数个“爪子”,以承灯筒;旁有小齿轮,控制灯芯升降,调亮度;灯芯下方伸入灯座内,灯头有螺丝绞,与灯座相旋合。灯座内储煤油,靠灯芯把煤油吸上灯头。

计划经济时期,煤油凭票,到供销社买。记得小时候,写作业时,父母才把灯光调亮。而乡下的奶奶家,全家只点一盏灯,做饭时灯在灶头,吃饭时灯在饭桌;墙壁上开个洞,两房共用一盏灯。

转眼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煤油灯几近绝迹。

都用电灯了,依然有人卖灯盏。点灯不为照明,为什么?只为“做事”——结婚,生子,搬新居。

新婚之夜,洞房里点两盏煤油灯,包上红纸,替代洞房花烛。

生子又叫添丁,添丁添灯,添丁人家要点上一盏煤油灯,供奉在宗祠祖宗的牌位前,报添丁。

搬新居,俗称入伙,入伙要点火——那就是点灯,厅堂点大灯,厢房点小灯。

卖灯盏者说,祖传三代做灯盏。都用电灯了,依然年销灯盏数千,2003年广东英德

卖灯盏者说,祖传三代做灯盏。都用电灯了,依然年销灯盏数千,2003年广东英德

卖火缸

天寒地冻,满街摆卖小火缸。火缸,城里人也许不知。火缸何用?烤火。竹编的“火缸”,能烤火吗?

所谓火缸,又叫烘笼、火冲、火笼缸,各地名称不一。火缸有大有小,大火缸的外壳,多为篾编的烘篮,罩放于炭盆上,取暖或烘物,或罩放于香炉上熏香。古人文雅,不叫火缸,称熏笼。唐代白居易《后宫词》云:“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单表小火缸:外壳篾编,圆墩形,有提把,盖口铁丝耕网,里边装个小罐--锡皮焊成的“火缸”。火缸里,每天添些草木热灰,或没燃尽的浮炭,之后,埋一两块木炭,慢慢续火。我在粤北下乡当知青时,冬日农闲,见村里的老人和妇女,都有一只小火缸,时刻双手提握,护烘取暖;学童则把小火缸带回学校,听课时烘脚,做作业时烤手,饿了,就往火缸里埋条番薯,煨得满室飘香。

冬夜睡觉时,老人常将小火缸带上床,暖脚,暖被窝。后来读唐人薛昭蕴《醉公子》词,有“床上小熏笼,韶州新退红”句,原来古人也置小火缸上床。

如今,城镇人取暖,都用电手炉、电暖器,甚至用空调;而看满街卖竹火缸的阵势,粤北乡村的冬天,依然是火缸取暖。

天寒地冻,满街摆卖小火缸,2002年广东连州

天寒地冻,满街摆卖小火缸,2002年广东连州

卖酒饼

独坐一隅,双手交叉,看摊摆卖,见人趋前,即作推介——

“有包装的,是工厂生产的酒曲;丸子形的,是自家做的酒饼。任意选择。”

“怎样酿甜酒?可以教你。酒饼放多少?少则绵甜,多则浓烈,做三斤米的酒,两枚足够。”

问怎样做酒饼。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绝技不外姓。讲你也不知:酒饼用酒饼草作媒引,里头有香草、山姜、米粉和山泉水,添点八角、茴香之类香料。各施各法,哪家好?凭口碑。

酒饼又叫酒曲,李时珍说:“酒非曲不生,故曰酒母。”酒曲是酿酒的酒母。又说:“曲有麦、面、米,造者不一。”《本草纲目》记载有造大小麦曲法、造面曲法、造白曲法和造米曲法。此数种曲皆可入药,故酒曲又称曲药。

我国谷物酿酒,用“复式发酵法”:以酒曲霉菌糖化谷物,糖化与发酵融为一体。此法空前,入世界酿酒史。

西方诸国,长期沿用的谷物酿酒法,是麦芽糖化加酵母。但欧美酿造学著作中,介绍用米、麦等淀粉酿酒的霉菌,为“罗克斯霉菌”;其酿酒法,称“阿迈罗法”,都是法国人的命名。事实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越南的法国人卡尔迈特,买回中国酒饼,从中发现酵母菌。西人专利意识强,鹊巢鸠占。

双手交叉看摊,神色自得,摆卖厂家和自家做的酒饼,2006年广东阳山

双手交叉看摊,神色自得,摆卖厂家和自家做的酒饼,2006年广东阳山

卖葵扇

这个地方,古时曾设中宿县。老妪摆地摊,卖帽,也卖蒲葵扇,当地人叫葵扇。老妪不知,有个成语,叫“蒲扇价增”。她只知,卖的是新会葵扇。

成语“蒲扇价增”,出自一个故事。话说东晋谢安,少负盛名,时人仰慕。有位老乡,在中宿县做官,被罢职后,去拜访谢安。谢安问,带回多少积蓄?老乡说,蒲葵扇五万把。想必是生计无着落,就批发蒲葵扇,到京城卖,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老乡诉说困难,就帮帮吧。谢安拿了把蒲葵扇,常持手中。京城士人和百姓,都跟风,争购蒲葵扇,以致扇价增数倍。故事见《晋书·谢安传》。

老乡见名士,带上蒲葵扇,必定是预先谋划,想借助谢安的名人效应,做个广告促销,热销后提价。

清末《营业写真》,有首打油诗:“蒲葵扇,颇不恶,片月入手风在握。为底世人用者稀,只因价贱遭奚落。价贱便遭世人弃,物犹如此堪错愕。无怪滑头个个吹牛皮,身价高抬善做作。”原来,靠滑头,靠做作抬高身价者,并非只是卖蒲葵扇。

葵扇价廉,古今皆然。若说价贱遭世人弃,则不是事实。1983年,葵乡广东新会,全县葵扇产量为1.2亿柄,当年,全国计有2.2亿家庭,在南方,几乎人手一柄。今人少用扇,新会葵扇,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需要保护。

少年问老妪,家家都有风扇、空调,还有人买葵扇吗?老妪说,老人家用惯葵扇,我不卖,街坊去哪里找?2002年广东清远

少年问老妪,家家都有风扇、空调,还有人买葵扇吗?老妪说,老人家用惯葵扇,我不卖,街坊去哪里找?2002年广东清远

卖木炭

“买炭?九十元一担。前段时间下了小雪,天冷了,炭好卖呢,不贵。”站街边背倚墙的卖炭汉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粤北之冬,湿冷,常有冰冻,甚至落雪。家电普及前,冬天备炭,是家庭必需,无论城乡。冬日的客厅,必有炭火盆,围盆而坐取暖。老人,则有个篾“火缸”,铁皮做成“圆缸”,内装柴火灰,以柴火为火种,之后添炭。木炭,不仅用于烤火取暖,还用于“打边炉”,煲汤,煲猪脚。

烧炭和卖炭,曾是农民农闲时的副业。烧炭虽是粗重工,但装窑、烧窑、封窑诸环节,都有门道。特别是烧窑看火候,必须老炭工,若烧过了头,见灰不见炭,徒劳无功;封火过早,则炭心仍是木质,烧成“生炭”,用时冒烟,又炭温不高。烧炭最辛苦的活,是出窑。弓脊屈膝,窑内搬炭,又热又闷,呛人的火烟气,扑面钻鼻。卖炭汉,总是指甲黑、鼻孔乌。

木炭的烤火功能,逐渐被家用电器取代。

卖炭汉穿着单薄,却盼天寒炭好卖,2005年广东连州

卖炭汉穿着单薄,却盼天寒炭好卖,2005年广东连州

卖蜂窝煤

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手扶拖拉机”和“蜂窝煤”,获年度经典设计奖的提名奖。活动由国家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蜂窝煤获提名奖理由是:1949年,蜂窝煤由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职工郭文德发明;1950年,德州市南门外“工业家庭社”商号开始经营经济煤球,后被人们称为蜂窝煤。半个多世纪里,给全中国许多家庭带来了温暖。

蜂窝煤问世,是一次家用能源革命。之前,都烧实心煤球,不易燃,捅煤炉时,满屋灰尘。蜂窝煤发明后,煤烟和煤灰都减少了,而且省煤。从此,蜂窝煤企业发展,遍及全国。

无烟煤混黄泥、木屑或木炭粉,用模具“印”成圆柱形煤饼,有孔如蜂窝,即为蜂窝煤。标准为十二孔,亦有九孔,孔越少、越大,火势越猛。为何打孔?使煤饼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大,燃烧更充分。蜂窝煤慢燃慢灭,冬天,家庭用煤炉取暖、烧水、做饭,一天四五块蜂窝煤,“火种”不灭。有家庭为省钱,上煤场拉原煤,回家打碎,按比例混合黄泥等,添水捣成煤浆,自己动手“印煤饼”。

送煤工拉车蜂窝煤,街边候卖。问价,七角钱一只。送煤工说,今日一只蜂窝煤也没卖出去。又说,旧时这条街,全摆卖蜂窝煤。如今只剩两台三轮车,都烧煤气了,用蜂窝煤的人越来越少,2016年广东乐昌

送煤工拉车蜂窝煤,街边候卖。问价,七角钱一只。送煤工说,今日一只蜂窝煤也没卖出去。又说,旧时这条街,全摆卖蜂窝煤。如今只剩两台三轮车,都烧煤气了,用蜂窝煤的人越来越少,2016年广东乐昌

卖热水瓶

热水瓶,俗称暖水壶,家庭日用品,竹篾、铁皮、塑料为壳,内装瓶胆。瓶胆双层玻璃,胆壁涂水银,中抽真空,软木作瓶塞,其功能是保温。盛热水的叫热水瓶。另有盛冷食如冰棍之类,则叫冰瓶。

计划经济年代,物品匮乏,热水瓶及搪瓷杯、搪瓷脸盆,为单身汉标配。新婚之际,红底双喜的热水瓶,既是日用品,也是摆设品。那时,热水瓶还是时兴的礼品。新居入伙,送热水瓶;毕业谢师,亦送热水瓶。

各级单位的奖励,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亦奖热水瓶。70年代末,我在百货公司当美工,常备两瓶油漆,一红一黄,为买热水瓶作奖品的单位,写奖项名称,写颁奖单位,浅底者红字,深底者黄字。买热水瓶作礼品的顾客,亦常找我,代写礼贺词。

21世纪初,电热壶、饮水机进入家庭,玻璃内胆热水瓶不再独宠。

老汉赶圩,日用品小摊,挑选热水瓶。为何耳附瓶口?老汉说,静听声音,鉴别瓶胆裂否。回声越大,质量越好

老汉赶圩,日用品小摊,挑选热水瓶。为何耳附瓶口?老汉说,静听声音,鉴别瓶胆裂否。回声越大,质量越好

2003年广东阳山

广州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有间“秀丽水瓶屋”,坚持专卖老式热水瓶,并提供换胆服务。光顾者,或老年街坊,或怀旧青年,2019年广东广州

广州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有间“秀丽水瓶屋”,坚持专卖老式热水瓶,并提供换胆服务。光顾者,或老年街坊,或怀旧青年,2019年广东广州

卖土布

所谓土布,即手工织布。旧时布依族妇女,自种棉花,自栽蓝靛,自纺、自织、自染布料,自裁、自缝衣服。家家有纺车、织布机,户户有染缸、染料。

土布曾经时尚,纺织土布原是先进工艺,领先世界。元代黄道婆,改纺织工具,传棉纺织技术,有布业始祖之尊。

机织布取代手织布,百年之长。晚清《营业写真》,有《卖布图》,配俚词云:“乡妇高声喊卖布,此布却是本机做。我人若有爱国心,共应出钱买土货。乡妇近来思想新,也能机上织毛巾。携来一并街头卖,模仿洋机略救贫。”晚清乡妇已知“土机”难敌“洋机”。时尚物品,众人趋之,何关“爱国心”?

土布粗糙,却厚实耐磨,透气吸汗无静电,又色泽古朴。少数民族地区,土布传承至今,是民族服装之需。

新闻:“80后”侗族小夫妻,放弃都市高薪,回乡开网店卖土布,远销海外,年挣“百万”,带动八十多农户纺织土布。此土布非彼土布,传承后创新,适应当今市场。况网店卖布,与地摊卖布,不可同日而语。

街市檐下摆地摊,老妪卖自织土布,有白土布,有青蓝土布,有花格土布,花色不少,光顾者却寥寥,门可罗雀,闲坐无聊比织艺,2007年贵州罗甸

街市檐下摆地摊,老妪卖自织土布,有白土布,有青蓝土布,有花格土布,花色不少,光顾者却寥寥,门可罗雀,闲坐无聊比织艺,2007年贵州罗甸

卖砧墩

厨房案板,有两款:原木横裁为圆墩,叫砧墩;纵裁为矩形板,叫砧板。砧墩或砧板,家庭厨房必备,城乡皆然。有多少家庭,便有多少案板,甚至不止。如今,许多家庭,都有两块以上案板,切生和切熟分开,另有剁骨头专用的砧墩。在乡村,见过剁辣椒专用砧板,四周木方包围。

过去,乡村都自找木锯案板,松木、樟木、榆木、柳木、荔枝木、龙眼木,都可以,因地取材。菜之不丰,案板又有何穷讲究呢?

若谁家有红白喜事,要办酒席,宗族祠堂备有碗筷、桌凳、大锅和砧墩,族人可借用。

当今市面,案板五花八门,辨不胜辨。材质有木有竹,有塑料有玻璃,还有高硬度稻壳。

小小砧板,可鉴社会之变迁。

街边,卖木砧墩者,不断为木砧墩浇水。旁有好事者言:“买砧墩,钢箍铁箍包边的,不要买;有薄膜包装的,也不能买,拆开一干燥,就变形。要买祼墩。你看,木砧墩浇水,就是怕干燥开裂。”2008年广东英德

街边,卖木砧墩者,不断为木砧墩浇水。旁有好事者言:“买砧墩,钢箍铁箍包边的,不要买;有薄膜包装的,也不能买,拆开一干燥,就变形。要买祼墩。你看,木砧墩浇水,就是怕干燥开裂。”2008年广东英德

卖棉花糖

“80后”的零食之忆,最深刻者,莫过于棉花糖。人未放学,就侧耳听市声,街上吆喝声中,有无棉花糖。总念着推单车的卖糖人,以及车尾架上那台神奇的绕糖机。

买,或不买,总喜围观:舀小勺白糖,放入旋转的糖机里,转眼间,白糖变为银丝,转轮壁缠绕手中的小竹签,渐绕渐大,银丝绕成絮团,雪白蓬松如棉花,棉花糖即成。其成型过程,比吃更令孩童着迷。一签棉花糖在手,其形硕大,其轻无比,边玩边吃,平添了不少乐趣。

化学老师因势利导:蔗糖是一种粒状的立方晶体,其分子排列整齐有序。一旦蔗糖进入制糖机,分子结构就发生变化,变成丝状物质,绕在竹签上,就是棉花糖。

卖糖人做的是生意。其赚钱空间,全在这“泡沫经济”——一斤白糖,可旋出上百个棉花糖。小本致富的简易项目,多少白手创业者的梦想!

当今零食市场,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纯白色的棉花糖球,如何斗艳?花式棉花糖机应时而生。新生代棉花糖,其形不仅似球,更多是心形、星形、伞形、帽形、葫芦形;其色不仅是棉花白,五颜六色随君意;其味,草莓、甜橙、葡萄、香蕉、菠萝、薄荷、蓝莓,任君选。

休说怀旧,还在创新。

推着单车的卖糖人,车尾架上,是台神奇的绕棉花糖机,2006年贵州遵义

推着单车的卖糖人,车尾架上,是台神奇的绕棉花糖机,2006年贵州遵义

卖麻糖

有人买麻糖。卖糖人即放下背篼,掀开提篮的包装袋,里头搁着大块麻糖,色微黄。卖糖人手中的弯铁响器,光滑而白亮,上窄且厚,下宽而薄,此刻转变职能,成为一把切糖刀。铁榔头轻敲刀背,敲切出小块,杆秤过秤。明白了--麻糖为何叫“敲糖”,又叫“叮当糖”。

卖糖人说,家在四川内江郊区,年已花甲,儿女都不同意他背井离乡,四处游走卖麻糖。他说,来到此地,租了个地方,煮饴糖、扯麻糖,卖几个钱自己用,自食其力才舒服。说起家乡,卖糖人有几分骄傲:知道吗?内江盛产甘蔗,都叫“甜城”,过去是“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大江南北,到处都有甜城卖糖人。

敲麻糖世代相传,成川东地域文化符号,外埠人也许陌生。但说饴糖、饧糖,或许你知。东汉《释名》:“糖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强硬如锡也。”强硬如锡的饧糖,就是要敲切的麻糖。

说“麦芽糖”更普及,中学课本里,“淀粉在人的口腔中咀嚼,在唾液的作用下转变为麦芽糖”。麻糖主要成分是麦芽糖,最原始的甜。用功学生都记得,懒学生只会唱周杰伦的《麦芽糖》。

卖糖人背个背篼,上叠提篮。左手握铁榔头,右手执铁板,边走边敲,2018年广东清远

卖糖人背个背篼,上叠提篮。左手握铁榔头,右手执铁板,边走边敲,2018年广东清远

卖冰糖葫芦

竹签串野果,蘸麦芽糖稀,遇冷风即硬,成冰糖葫芦。冰糖葫芦,原是我国北方传统零食。清代《燕京岁时记》说:“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山里红即山楂果,冰糖葫芦主要食材,甜中带酸。

民间野史: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尽贵重药品,不见效。爱妃日见憔悴,整日愁眉。光宗无奈,张榜求医。有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贵妃诊脉后说,用冰糖与红果(山楂果)煎熬,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将信将疑,贵妃依嘱服,果然病愈。此法传至民间,就有人将冰红果串之,市上卖,世间便有冰糖葫芦。

旧时,北京人岁时逛厂甸,冰糖葫芦是标志性食品。民国初出版的《京华春梦录》记述:“迨性闺春倦,买布偕返,则必购相生纸花及大串糖葫芦,插于车旁,疾驶过市,途人见之,咸知厂甸游归也。”

今冰糖葫芦做法已衍生新花样:山楂去核,加核桃仁或红豆沙;桔子去皮,与山楂、草莓同串,混搭成“葫芦”;糖膜沾葵花籽,改变风味与视觉;等等。

冰糖葫芦,原是我国北方传统零食,2006年河南洛阳

冰糖葫芦,原是我国北方传统零食,2006年河南洛阳

卖“鸡公榄”

在广州,行上下九步行街,必见一道风景线--大叔孭(背)只纸扎公鸡模型,吹着唢呐,叫卖橄榄。卖榄人先用唢呐摹拟鸡公叫声:“嘀嘀嗒,嘀嘀嗒”,之后粤语叫卖:“一蚊(元)一包,有辣有唔(不)辣。”过路街坊,或掏钱买榄,或驻足合影。

“鸡公榄”,白榄腌制而成的零食,入口爽脆,味道多样,甜的叫“和顺榄”,咸的叫“甘草榄”,辣的是“辣椒榄”,任君选择,深受老广喜爱。

“当街卖榄,唔怕被捉?”有街坊好奇。大叔笑笑,指指“鸡公”胸前的“工作证”,说自己是荔湾辖区的失业人员,在区文化交流协会的帮助下,获准在上下九步行街卖“鸡公榄”,既传承老西关文化,又解决生计问题。

老一趟广州人都知,旧时西关有个卖榄人,名叫“鸡公福”,原系粤剧艺人,后改卖榄,每每吹笛画花脸,逗孩童开心,十分有趣。

有文人写粤语童谣《鸡公榄》,在校园中传唱:“哥哥仔,走西关,身上孭只大鸡篮。鸡公榄两头尖,有甜有辣任你拣……”

食“鸡公榄”爽口,唱《鸡公榄》开心,卖“鸡公榄”辛苦。大叔孭只鸡公模型,十几斤重,早上九点半至晚上九点半,孭十二个钟,几辛苦。

大叔孭只纸扎公鸡,色彩缤纷,吹着唢呐叫卖橄榄,2018年广州

大叔孭只纸扎公鸡,色彩缤纷,吹着唢呐叫卖橄榄,2018年广州

卖蜈蚣

春捕蜈蚣,是乡民副业,择山野阴湿处,晚上电筒照,白天锄头挖。据说,蜈蚣冬眠,被惊蛰雷惊醒后,至清明季节,都易捕捉。蜈蚣喜食肉,一冬不吃不喝,虫体纯净,入药最好。立夏之后,蜈蚣始繁殖,乡民就不捉了。

蜈蚣,多足动物,又称百足虫。民间世传,蜈蚣为“五毒”之首。哪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都可入药。东汉《神农本草经》说,蜈蚣“啖诸蛇、虫、鱼毒”,敢啖蛇虫者,是毒中之毒。中医学认为,蜈蚣性味辛、温,有毒,入肝经,有解蛇毒、疮毒及止痉挛的作用。蜈蚣入药,以毒攻毒。李时珍说,行而疾者,唯风与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风,是厥阴经药。

蜈蚣遍及世界各地,研究人员统计,已发现三千余种。药厂和药店,大量收购蜈蚣;网店也卖蜈蚣干品。野生蜈蚣,资源渐少。乡村农户,纷纷养殖蜈蚣。成功致富者,称“我养蜈蚣,蜈蚣养我”;失败亏本者,谓“蜈蚣养殖宝典”是骗局。

村姑街边坐,摆地摊卖蜈蚣。说是山上野生,石头底下翻捉。问其用,做药材。蜈蚣节节有足,双须歧尾;薄篾片,两头尖,分插头尾。说是借篾青弹力,伸直蜈蚣,好晾晒,2005年广西南丹

村姑街边坐,摆地摊卖蜈蚣。说是山上野生,石头底下翻捉。问其用,做药材。蜈蚣节节有足,双须歧尾;薄篾片,两头尖,分插头尾。说是借篾青弹力,伸直蜈蚣,好晾晒,2005年广西南丹

本文节选自

本文节选自

记忆里的街边小摊,如今都怎么样了

《百工记》

作者:潘伟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9


相关: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没有一段文明的记录不同时也是野蛮的记录对美国文化生活之压力的强烈感觉在瓦尔特·本雅明的一生中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可以转向他对社会研究所历史的贡献。在整个三十年代,本雅明一直拒绝社会研究所的邀请,不愿意加入在纽约的其他成员们。19..

不知不觉间,我变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了“闭经之后,女人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开始变得干燥,萎缩,出现褶皱,这种变化是无法阻止的……”在55岁那年,日本女诗人伊藤比吕美用诚、赤裸的笔触,分享自己更年期的经历。衰老,闭经,照护丧亲,丧失性魅力,再也..

上一篇: 赵孟頫逝世700周年一位绝世全才的喑哑与呼啸
下一篇: 苗条的人反而更懒?Cell子刊揭示“瘦子之所以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