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杨澜浅田结梨 :做个“大女孩”


更新日期:2019-03-08 15:46:56来源:网络点击:614074

▌陈梦溪

杨澜是个很有感染力的人,我采访过她三次,每次她都活力四射。这次她穿了一身剪裁利落的粉色西装,干练也温柔。作为一名极成熟的记者,多年的访谈经验给了她极快速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采访过不少作家,但许多在口语表达上并不擅长,每次整理采访记录时令我很“痛苦”,相比之下,杨澜的回答几乎不用整理,每句话都清楚完整,且语速极快。

在杨澜看来,女人需要做一个“Big Girl”大女孩,拥有大格局、大视野,却始终怀有纯粹的初心和好奇心。近日,她的作品《一问一世界》新增了4万字从未发表过的内容再次出版。这本书是杨澜入行30年的积累精华,从杨澜一万多个发问的问题中提炼而出,涵盖了国际政治、商业、文化、体育、艺术等各个领域,采访对象包括老布什、基辛格、克林顿、李光耀、王石、稻和盛夫、严歌苓、金庸、李敖等上千位各行各业的名人领袖,立体全面地展现一个真实的杨澜和她眼中的世界。在书中杨澜讲了她入行3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的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她与上千位各个领域精英们的问答过程;她对输赢、竞争、艰难时候的选择,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平衡,通过问答得出的答案,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的困惑。

杨澜倒是很直率地主动说到自己也经历了许多失败,也有错误的选择,或是错失了宝贵的机会,在访谈节目诸多“高光时刻”的背后,也会有尴尬与冷场。但她一面会理智地反思出错的原因,吸取失败的教训,一面接受不完美的存在。在杨澜看来,成长与成熟就是不再要求自己面面俱到,而是专注于自己想做的领域,明了如何取舍。所以在她看来,女孩一定要有主见、有自信,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怨天尤人。而成熟的女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应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去探索未知领域,挖掘潜能。

与大人物平等对话

书乡:你的许多采访对象都是某个领域顶尖的人才,年轻记者在采访时很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面对经历和阅历都比自己丰富太多的人,如何快速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你在这方面有哪些心得?

杨澜:作为一个媒体记者,我不是一个个体,我从来不会用“我是你的粉丝”来开始一段采访,因为我是代表我的观众来采访的,他们有权去了解一些事情,这也给了我采访许多大人物时平等的心态。此外,这也与事先做的准备有很大关系的。我和我的团队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次采访一个人,对于这个人的生平、他所在的领域和最近热议的话题都会做一些准备,粗略地算了一下,我采访一个人需要阅读十万字到二十万字,所以采访了这么多人积累下来,也得有个一亿六七千万字的阅读量,相当于一千到两千本书。阅读本身就能给你一些自信,虽然看一本书不一定就能产生一个好的问题,但它可以避免一个无效的、不着边际的问题,这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书乡:你的采访中有许多精彩的提问,那在你的印象中,有没有哪个提问是你事后懊悔而让你印象深刻的?

杨澜:有后悔的问题,也有现场尴尬的时刻。一次采访汤姆·克鲁斯,问到他离婚的问题,他非常不满,站起来就离开了,所以当时大家都很意外和尴尬。其实我并不八卦,只是想问他如何看待情感的结束这件事,但他那时可能对这件事比较敏感,所以反应会很强烈。这样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你当记者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瞬间。事后我也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更好的提问方式,能让他感受到我善意的出发点,并不是故意去窥探他的隐私。

书乡:他离开后你是什么感受?会觉得不被尊重吗?

杨澜:我马上跟他沟通了自己的意图。我不会不高兴,因为我会用职业的状态来对待这件事。而且采访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他许多很友善的地方和闪光的方面,所以不会介意。我有次和一位心理学家交流,他说,什么能体现一个人的成长呢?就是你不再要求自己变得完美,也不再要求自己面面俱到,只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好了。

什么才是成功?

书乡:与二十年前相比,有人说当下是个去精英化的时代,许多正统的严肃的内容轻易被消解掉或娱乐化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澜:人的一生如果一直能和时代同步,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而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我回顾自己从业的三十年,与中国电视的创新和改革的三十年,其实是同步的,我已经感到非常幸运了。总有人跟我说,我父母特别喜欢你,我不会觉得唐突,反而觉得自己很开心能有两代的观众。在2018年,电视媒体也在广告等方面出现了比较大的转折,可以说是比较鲜明地宣告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前我遇到过说,要提升收视率,一定要采访某某明星,因为他最近有电影上映。

书乡:作为一名传播者和媒体人,你觉得应如何应对这种转变?

杨澜:一方面这可能会对一些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冲击,另一方面我恰恰觉得它也提供了许多机会。比如电视媒体是面向大众的,需要覆盖尽可能多的观众,也就是说一档节目最好能满足爷爷和孙子的喜好,而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一度出现了泛娱乐化的现象。现在生活在大都市的青年会喜欢一些科普知识类的节目,或是深度思想人文的节目。这就是在“碎片化时代”,新的观众突然显现出来了,哪怕只有一千万人,能够让我做一些更加纯粹的我想做的节目。我最近采访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专家,他讲的东西非常有趣,但是一些电视台可能会觉得他讲得太“高大上”了,太专业了,就不愿播出这个节目,但我现在在互联网上播放,感兴趣的人就会点进来收看,所以我说这也是一种机遇,互联网的传播方式给了我一个更加纯粹和垂直的机会,我挺兴奋的。

书乡:大家都在谈论要把握时代的趋势,你在这方面是个敏锐的人吗?

杨澜:我不能算敏锐,有时甚至有点迟钝,因此也错过了许多好的机会。但我觉得一旦看准了一件事,就要付诸行动,如果反复犹豫,也就错失了机会。2015年底我们要做关于人工智能的纪录片时,许多媒体同行都没听说过这个词,而且找不到赞助商,需要我们自己垫付资金去做这个节目,但我自己很有信心,因为对人工智能有深入了解,这在未来会影响到各个行业和普通人的生活。所以我带着一个文科生的忐忑开始了研究人工智能之旅,后来发现回报是很丰厚的。

书乡:你采访了许多成功人士,也对成功学有清醒的思考,你如何看待当下许多媒体或个人传播焦虑甚至制造焦虑呢?为何贩卖焦虑会如此有市场?

杨澜:我是治愈系的,不是焦虑系的。我在做《杨澜工作室》的时候做了一部纪录片叫《杰出华人系列》,讲述了许多华人的成功奋斗故事,那时候是讲述成功的路子。直到我采访诺贝尔奖得主崔琦的时候,他说他宁可不得诺贝尔奖,也不想错过陪父母的机会。这件事给我很大冲击,其实我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是在所谓世俗和功利化之上的,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应该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我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是有自由去选择生活方式,并且坚定地走下去,就是成功。

不要被外界评价左右

书乡: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你也曾经辞职去国外读书深造,从体制内跳出来,你怎么看舒适圈?你鼓励大家跳出舒适圈吗?

杨澜:我并不鼓励年轻人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贸然去“跳”。我们要去评估风险,了解自己能够承受的边界。但总体上我认为年轻时不去冒一定的风险,又可能会辜负了青春,所以我还是鼓励大家去探索新的事物。成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舒适”到“自适”,就是自主地去调试,去适应环境,这意味着你可以做出个性化的选择,也意味着你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有调整自己的能力,你要不断去寻找边界。我也有很悲惨的失败的时候,但还是在我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书乡: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你会建议他们做高薪但是不喜欢的工作还是低薪但喜欢的工作呢?

杨澜:那要看有没有家庭的负担。有的年轻人一毕业就需要赡养父母,我很尊重这种自我牺牲的选择,先去挣钱来支持家庭,我对此充满敬意。但如果你没有经济负担的话,还是要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因为通常这样的事情可以做得长久,不至于已经走了一条路后某一天再重新来过。

书乡:在你的书中我看到一种热情,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热情,对他人的了解的热情等,而当下年轻人中最流行的是“佛系”和“丧文化”,似乎“90后”和“00后”在年纪轻轻时便进入了“无欲无求”的状态,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杨澜:人年轻的时候从生理和心理的状态都不该是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之所以会“佛系”可能是找不到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或是还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社会也需要给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感觉到中国电视开始开放了,我这样不是播音专业的人也能主持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节目,之后又开始做民营传媒企业。社会在不断给我创新的机会,哪怕失败也是自己愿打愿挨的。另一方面,年轻人需要找到让自己兴奋的东西,巴菲特就曾经说过,你设想自己财务自由后会做什么,那你现在就该去做。对于自己喜爱的事物,不要设太多的前提条件。

书乡:在你的观察下,近十年或二十年,女性的心态有哪些变化?你会给当代女性提什么建议?

杨澜: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Big Girl,大女孩。“大”是指有更大的视野、格局,有主见,“女孩”是指要保持好奇心,要有趣味,有温度,不要因为年纪的增长就对这个世界失去兴趣。大家在妇女节这天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对于自己还有的潜能,问一句“我为什么不能去尝试”,“我有了孩子为什么就不能继续发展事业”。往往突破思维的局限就是在打破那个“玻璃天花板”。

书乡:女人的底气来自于哪里?

杨澜: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底气都来自于对自己的接受和了解。“底气”这个东西是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的,不是你18岁那年就拥有了所有的底气,你可能会有一段胆怯的、不自信的探索。我发现很多女孩子很容易被他人的评价影响情绪,不是说不去顾及别人的感受,但是如果过多地被别人的评价推着走,在某个阶段就会开始感觉到迷失。所以女孩子要自信,好好地爱护自己,接纳自己。


相关:

京味儿剧《芝麻胡同》何以突破地域 跨越圈层电视剧《芝麻胡同》开播后,不只北京地区和中老年观众喜欢,许多南方观众和年轻人也对其表达了好感和喜爱。作为一部讲述老北京人的电视剧, 《芝麻胡同》是如何跨越圈层、突破地域传播的呢? 在该剧导演、全国政..

米读小说火了 付费阅读规矩破了?北京时间3月6日,趣头条对外披露了四季度财报,其中首次提到了于2018年5月正式上线的网络文学产品“米读小说”业绩。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末,米读小说平均日活突破500万,排名网文阅读行业第三,日人均使用时..

上一篇: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三度进京展演
下一篇: 绿妖:书写活得漂亮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