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砖读空间”的天辞职申请书范文 时地利人和


更新日期:2018-08-31 08:05:29来源:网络点击:110905

北京是座公认的阅读之城。

这里孕育着数不胜数的阅读爱好者。今年4月20日至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一场阅读马拉松在北京举行——共有3万名市民参与,阅读总时长12491.25小时,共阅读图书53926册,参与者最长阅读时间12小时。

这里更有着让人回味无穷的阅读故事。到年底,我们将推出12期专版,解读我们身边的这座阅读之城,品味我们身边的阅读故事……

阅 读新空间

在西四南大街的砖塔胡同路口,有一个房舍古雅、花木葱茏的小院,门口挂着两块“金字招牌”——正阳书局、北京砖读空间。迈进小院,迎面就是高16米的万松老人塔——金末元初高僧万松行秀禅师的骨殖塔,清代修建的外塔包裹着内层的元塔,一代代修缮维护直到今天。这座灰砖砌成的塔是砖塔胡同得名的原因,“砖读空间”想必也由此而来。

砖塔胡同一向很有名,不仅因其古老,也因为鲁迅、张恨水等名人都曾在此居住。依托这样的背景做一家书店、一个阅读空间,再合适不过,更何况,它还以北京历史文化为主题。店主崔勇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正阳书局暨砖读空间,“介于传统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之间,体现了公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崔勇是北京人,一位80后,从小生活在前门大栅栏。“要说北京人心目中的北京地标建筑,不是故宫,不是长城,而是正阳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将自己的书店命名为“正阳书局”。2009年,崔勇创办正阳书局,原本开在大栅栏,主营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书籍。数年后,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向他伸出了协作之手。

实体书店与文物保护

在万松老人塔完成文物修缮、院落腾退等工作后,向公众开放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西城文委经过反复考量,认为可以把实体书店和文物保护事业结合在一起。免去房租,可以保障实体书店的经营和发展;书店对文物没有扰动,读者在购书、看书的同时还能对文物有所了解。如此一来,既能促进公众阅读,又能有效利用文保场所,可谓一举两得。西城文委就多家希望入驻砖塔小院的国营和民营书店进行了考察,标准之一就是书店必须和北京的历史文化相关。最终,崔勇的方案中选。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正阳书局暨北京砖读空间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崔勇关闭了大栅栏的正阳书局,把全部精力投入了砖塔小院。

这实在是一个气氛怡人的院落。房屋分列古塔两侧,左侧书店售卖的全部是有关北京历史文化书籍;右侧布置成老北京书房的样子,并有一间会客的茶室。小院深处绿荫下,茶座静候来客。砖塔下阳光里,卧着一只慵懒的猫。看塔、读书、喝茶、撸猫,无论对北京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是一个可以放松的好去处。

正阳文库与京味文化

正阳书局和北京砖读空间这两块牌子,意味着崔勇要做的既是一家需要利润的实体书店,也是一个非盈利的公共阅读空间。读者在成为正阳书局会员后,可以借阅“京味书房”陈列的书籍,三十天内还书免费。除了售书、借书、办文化活动,崔勇还尝试做起出版,这就是“正阳文库”,首批四种书已经在今年4月面世。

崔勇告诉北青报记者:“正阳书局诞生这些年来,我们在创业路上积累了很多资源,认识了很多读者朋友。我发现关心北京历史文化的人当中,退休的老年人有不少,他们什么都不图,不为赚钱,就是想把自己以前见过的老北京留下来。他们写了书,但出版社认为没有市场,能面世的只是一小部分。建立一个出版发行的渠道,也是我作为北京人的责任,是正阳书局作为一家专营北京历史文化的特色书店的责任。而且政府免费提供给我们地理位置这么好的一个院子,我们也有责任回馈社会。”在“正阳文库”中,朱祖希的《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邢正德的《银锭桥畔》就是这么来的,前者是学术专著,后者代表了老百姓的城市记忆。

书店里摆放位置醒目、销量也很好的一本书是《喵王府的生活》,那只四处巡视的猫甚至一度卧在书桌下面,很配合地为它做了个广告。“喵王府”虽然是虚构,但书中内容皆有严谨的史料支撑,全面描述了清代王府的建筑、经济和日常生活。作者橘玄雅和插画作者燕王WF代表了崔勇所说的年龄上的“另一个极端”——90后和80后。“可以观察到一个风向,关注北京历史文化的年轻群体开始出现。随着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随着我们文化自信程度的提高,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崔勇说。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则是一部厚重的大书。上世纪20年代初,瑞典的喜仁龙教授经民国政府特许,对北京城墙、城门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考察和测绘,留下了这份珍贵文献。此前曾有多个中译本,而这一最新版本则精修图片,并由崔勇校订了译文。“城门和城墙,代表了北京的老城。很多北京人心中都有一个城门情结。”

在北京历史文献方面,崔勇个人也有不少收藏。不过他说,他并不是像一般的藏书家那样慕古,看重书籍的刻印年代或刻本的精美程度,“对正阳书局而言,最重要的是把北京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做一个系统的整理,而不是一味追求文献的古老。我们也收集改革开放以来的文献——因为今天同样值得记录,今天创造的也是历史。”崔勇的志向是,“希望通过正阳书局的出版和藏书,构建一个完整的‘北京学’知识体系,能让大家系统地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

络绎客流与复合风格

自2014年开业至今,砖塔小院的客流始终呈高增长的态势,崔勇说现在每天大约有1000至1500人次。北青报记者见证了这种络绎不绝的景象,有看看砖塔、拍拍照片就离开的游客,也有流连在书店里的读者,有年迈老人,也有青春面孔。小院进门左手有一个露天的书架,摆放着一些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旧书,十元一本,供读者选购。正在选书的李先生刚刚在店里买了一本《昌平村镇探源》。他说,虽然不是老北京,但已经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现在就住在昌平,很想了解一下自己住的地方的历史。

李先生和他的同事姚先生都是第一次来这个砖塔小院,他们对城市新兴的各种“阅读空间”口味不太一样。姚先生更喜欢“朴实”一点的,像美术馆的三联韬奋书店,在装修之前他经常去逛逛;李先生还特别推荐了位于南戴河的概念书店“猫的天空之城”,他给记者展示了和家人一起度假的照片,“我们在书店里拍了好些照片,虽然没买书,但是餐饮花了一百多元。”

读者不同的口味,意味着打造城市阅读空间可以有不同的风格,与餐饮相结合的复合型书店已经是普遍的潮流。而像正阳书局暨砖读空间这样,集民营书店、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沙龙乃至出版事业于一体的特殊空间,则依靠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文并摄/本报记者尚晓岚

立足社区的“甲骨文”

阅 读新势力

在西城区下斜街1号院,有一家“甲骨文·悦读空间”。店内布局舒展,书香袭人,可以买书,可以看书,可以借阅,也可以坐下来悠闲地喝一杯咖啡。按说这家书店的位置不算偏僻,长椿街地铁站向南,再向东拐进三庙街即到,步行只需十分钟。但因身处普通居民楼之中,周围也没有什么景点或大型商业设施,不比大街上位置优越的门面房,故少有人“闲逛”至此或“慕名”路过。

为什么要在这里开一家书店呢?甲骨文的创办人贺超说,他就是想做一家社区书店。

2015年下半年,甲骨文店试运营,2016年年初正式营业。贺超告诉北青报记者,之前两三年,书店都是赔钱的,活动场地租借带来的收入也是杯水车薪,要靠团购和一些项目服务维持。“开书店很难赚钱,对我而言它更多的还是一个公益项目。今年或许能争取到补贴。”不过,作为一个知名阅读推广人,贺超坚持立足社区、服务社区。随着“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两个关键词的提出,贺超认为,社区阅读的时代即将来临。社区离人们最近,社区书店可以提供一个文化消费场所,可以满足居民的需求,打造一个文化资源交互的平台。实际上,甲骨文不仅是一家兼营餐饮的实体书店,一家“书吧”,也接下了西城区广内街道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可供居民借阅,包括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系统的通借通还。

如今,甲骨文有书41000册左右,除了公共阅读区,还有一个70平方米左右的亲子阅读区,整体环境雅致而舒适。运营时间为上午10点到晚上9点,这正是为了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今年4月23日,世界阅读日,我们和西城区统计局合作了一个家庭阅读指数调查,800个样本,把整个西城区各个街道的居民过了一遍,有几个数据能给我们的工作以很好的指导。”贺超告诉北青报记者,“第一,社区居民的主要阅读时间,就是下班以后,晚上睡前,时长为3小时至1小时。第二,社区居民最关注的问题和最大的需求,首先是书店环境要好,其次是书的品质要好。”

贺超为北青报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8年上半年,甲骨文服务读者数量约为15000人,场馆流通1万余人次,共提供图书借阅8000余册。日均读者到店为60至80/人次,周末为100至120/人次。每周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开展8至10场阅读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核心的各项活动,如针对孩子的社区故事会、贺超叔叔讲故事,以及社区读书会、社区观影会、社区生活会等等。在各类活动中,已经成为品牌的“书香下午茶”“书香家春秋”项目,先后吸引了5000多人参与。

此外,甲骨文还策划了家庭书评大赛、家庭朗读者大赛、“书香家春秋”换书大会等特色活动。接踵而来的是各种荣誉:甲骨文连续两年荣获西城区特色空间评选综合第一名;2017年在北京市“最北京”十佳书店评比中排名第一,并荣获年度北京最具影响力书店,贺超本人也当选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

人们经常评价,甲骨文打通了社区阅读的“最后一公里”。它最新颖之处,是把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和新型书吧的业态融合在一起,广泛集纳各种文化资源,提升了服务品质,而这一切都指向社区——那里有最为普通也最为珍贵的读者。“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离不开这种从基层做起的、踏踏实实的事业。 文/本报记者  尚晓岚

阅 读新资讯

高登义讲述

“亲近地球三极”

本报讯  由中国书店和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书店团委和中国书店读者服务部承办的名家公益讲堂系列活动“纸读经典”第二期——《亲近地球三极》日前举行。活动邀请著名极地探险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完成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第一人高登义教授举办讲座。

高登义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翔实的科学探险经历,为读者讲述了“何谓地球三极”“地球三极为什么对环境影响如此重要”“在地球三极的探险中有哪些故事”。通过他精彩的经历分享、海量的图片展示和深入浅出的科普内容传播,读者了解到地球村的理念、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还有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贡献中国智慧的理念。

活动自开始报名的半个多月以来,有4000多人浏览,120多人报名参加。

包世轩解读

曹雪芹内心世界

本报讯  《红楼梦》的真实写作地点是哪里?北京文物史迹专家包世轩日前在门头沟三家店龙王庙古刹,为读者讲解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故事,这也是北京阅读季“夏阅山”主题阅读活动之一。

在山环水抱、花木通幽的龙王庙古刹,北京文物史迹专家、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原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包世轩以曹雪芹郊游、红楼梦文本、西山文史遗迹三者的交汇点为切口,将曹雪芹美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结一一破解,从文史遗迹解读曹雪芹内心世界——包世轩认为,曹雪芹西山写作地点黄叶村实际应在门头沟隆恩寺,距三家店不过3里路程,而三家店则是曹雪芹与其好友敦诚、敦敏时常聚会的燕市。包世轩还就读者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与引导。分享会结束后,他将自己的著作《曹雪芹西山住地新考》赠予现场参加互动环节的读者。

李建臣畅谈

“北京与运河”

本报讯  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文化创客空间日前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李建臣主讲“北京与运河”。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由中国编辑协会北京出版之春朗诵艺术团进行的朗诵表演,其中李建臣的散文《故乡的河》,在思乡的绵长与哲理的思辨中,乘着声音的河,流入每个人的心中,也开启了第二个环节的主题——北京与运河。

在听觉与情感的享受之后,李建臣“北京与运河”的演讲让读者了解到北京城如何在历史的尘烟中一步步走来,成为几代都城;一条条悠悠东去的水系,如何通过运河相连,成为纵贯南北的航线;运河如何成就北京城,使它成为“水上漂来的城市”;京城水系又是如何款曲流宕,造福皇城后宫……多条线索逐一讲述,生动幽默,史料翔实,而且古诗典故信手拈来,开阖之间都是学者气度。

彭懿坦言

绘本中的父子情

本报讯 作为北京阅读季名家面对面系列活动之一的“原创绘本中的父子情”主题活动,近日在王府井书店6层报告厅举行。活动以原创绘本《怪物爸爸》新书首发式为契机,探讨了原创绘本的发展、绘本中的父亲角色、中国式父子情等话题。

除了邀请到《怪物爸爸》的作者、著名幻想小说家、绘本作家彭懿和含含,现场还有来自“红泥巴村”、 醉心于“为孩子们做点儿事情”的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和深耕阅读研究院院长、“绘本慢课堂”创办人、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李一慢,为大家讲述了各自在绘本研究之路上对贴近孩子的“父亲”形象的理解,希望能给“中国式父亲”们多一些看待世界和孩子的角度。

2018年8月出版的《怪物爸爸》已经是彭懿的第12本绘本了。彭懿坦言《怪物爸爸》里有自己父亲的影子:写过《露天潜孔钻机》、发明了W200型潜孔无阀冲击器得到国家发明创造奖、东北大学采矿系教授的“万能父亲”,小时候给他做过帆船等各种东西,而父亲给自己做过最好的玩具“冰车”却因为让自己第一次滑就撞到树上崴脚,为此,他在家躺了一个月,导致父亲再也没有给自己做过其他东西,非常遗憾。


相关:

上一篇: 宫斗戏难出新 想拍出文艺范儿
下一篇: 海内外艺术家纷纷来京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