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邱震海:“李克强经济学”一年全民西游 回顾


更新日期:2014-06-21 10:44:41来源:网络点击:52590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要从中国政府面对复杂经济形势的两难说起。

  从2013年6月起,人们就不断听到一种叫“李克强经济学”的说法。这一说法显然是从年初开始的“安倍经济学”克隆过来的。首先发明这一说法的据说是一家外资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其认为“李克强经济学”主要包含三大要素:一是不出台经济刺激措施;二是金融领域去杠杆化;三是调经济结构。

  不知是否是一种巧合,最近十几年,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中的一些重大现象,最早都是由西方一些投资银行或经济智库的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并继而引起各国关注,最后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共识、趋势甚至政策取向。无论是“金砖国家”还是“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无不如此。

  2013年,除了“安倍经济学”之外,“李克强经济学”和“默克尔经济学”也都是风靡全球的术语,无非都是希望以此来总结相关国家经济政策的成功之道。

  “李克强经济学”被巴克莱银行的几位学者正式提出,是在2013年6月27日,当时距李克强上任总理正好三个半月。2013年6月中国“钱荒”的爆发,是对李克强的第一个考验。过去几年里,中国素以货币流通过多著称,似乎从不缺钱。然而从2013年6月的某一天开始,中国却突然出现了“钱荒”的怪事。当然,客观上自然有银行到期的因素,但中国金融体系里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则是“钱荒”的真正元凶。

  面对这一情况,李克强的态度基本是按兵不动,因此中国央行未像人们预料的那样率先出手。也许正是李克强和中国银行[0.00%资金研报]当时的这一举措,让巴克莱银行的经济学者们眼前一亮:不出台经济刺激措施,这不正是李克强经济思路的主要元素吗?

  于是,一个后来几乎家喻户晓甚至风靡全球的名词——“李克强经济学”就这样诞生了……

  2013年6月27日,“李克强经济学”诞生。7月初的一天晚上,我在节目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容忍底线到底在哪里?”

  我的想法非常简单:在中国“经济政治学”的背景下,经济大幅下滑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现社会乃至政治不稳定的情况;没有任何一个领导人可以接受社会乃至政治的不稳定。既然这样,下一个逻辑问题就是:面对经济可能下降的趋势,中国政府能够容忍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如果经济下滑到可能引发社会不稳的程度,政府是否依然遵循不出手的原则?这里的两难就在于:若不出手,则经济下滑可能引发社会不稳;但若出手过重,则2008年以后的那一幕(资产价格上升、国进民退……)又将重新上演。

  果然,几天之后,我们就从媒体中不断读到中国政府领导人谈经济的上限和下限,以及告诫大家要有“底线思维”。什么是“底线思维”?很显然,这就是要对经济可能下行到什么水平有一个基本的预估和预案;一旦不行,政府还是要果断出手。

  这显然已向人们传递了一个核心信息:(责任编辑:DF118)


相关:

中信证券研究员张明芳被立案调查  证监会新闻人发言人张晓军昨日表示,证监会已对中信证券研究员张明芳等涉嫌泄露内幕信息立案调查。同时,恒立实业 、ST成城、*ST国恒3家上市公司也已经被证监会立案,目前正在调查中。  针对近日的市场打新..

转融券业务试点大扩容 标的股票增至628只  中国证券金融公司昨日宣布,将从6月23日起扩大转融券业务试点范围,试点证券公司将由原来的30家增加至73家,转融券标的证券数量将由原来的287只股票增加至628只股票。  此次试点证券公司扩容,新增中银国际..

上一篇: 北青社论:警语平正易近信用打点背后的政府权力越位
下一篇: 萧淑慎时隔10年再上《康熙》 小S未合照即快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