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高青天气


更新日期:2016-06-12 00:19:12来源:网络点击:378026
黄河九曲十八弯,既滋养着沿途的北方省份,也带来不少水患。然而,这条河似乎特别眷顾山西。历史上,山西很少遭受黄河之苦。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份家业可以世代相传,因此素有置家的传统。
大宅院需要物件来填充,家具的需求相伴而生。久而久之,一种充满北方特色的家具流派成型。人们把这种体量朋硕、沉穆劲挺、框厚板实、大边坚梆为特色的家具称为“晋作家具”。
奶奶屋里的罗圈椅
在王强的记忆里,奶奶屋里的罗圈椅可以映照出他成长的很多片段。
那是一对上了漆的椅子,黑黝黝地摆在奶奶屋里,供来客落座。座椅是方形,四围略高,形成一个“回”字;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仿佛一个张开的怀抱。王强经常在上面爬上爬下,好像那不是一把椅子,而是一个滑梯。
某次放假回家,王强第一时间见奶奶,在屋里却不见了罗圈椅。原来,为了堂弟读书,奶奶满足了那个经常登门游说的古董贩子,把罗圈椅卖了。对于古董贩子来说,这对椅子来之不易。山西的古董家具买卖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30年后在民间已经很难收到完整无缺的,遑论现在?若不是老人家为孙子读书筹钱,这对椅子肯定会在这个家族代代流传下去。
王强环视奶奶的屋子,大柜、供案、条桌、炕几、神龛、鼓墩、香几、闷户橱、博古架、官皮箱……这些家具无一不是木作,件件大气又内敛,找不到丝毫多余的雕饰,越看越舒服。王强想着古董贩子的背影,一阵心酸。
奶奶看穿了王强的心思,慢悠悠地说:“家具从一开始就是为人所用的,换学费也算是它的一个功用。”奶奶讲,山西家具安排的每个细节都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使用,而不会为了美观而花更多精力。
南方家具的牙板,精雕细刻,看起来美轮美奂;山西家具的牙板,回字纹、拐子纹、如意纹,勾勒点染,绝无堆砌,简明扼要,点到即止。“山西家具的牙板往往比其他地方的牙板窄一些,厚一些,这样一来线条更美观,二来让家具更结实。雕刻也只是为了让家具看起来更俏一些,不会为了雕刻而雕刻。”奶奶常年跟她的家具在一起,和家具之间似有无声的沟通。
家具和饭碗
晋作家具不像其他地方的家具一样,用名贵的木材,而是大量采用本地盛产的榆木、核桃木。因为材质以柴木为主,晋作家具的“不惜用料”远超其他三个家具流派。就拿罗圈椅为例,整个流线型的圈背都是从整块木料中旋出来的,用料之不吝可见一斑。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山西的家具都是主家买料,邀请工匠上门服务。工匠吃住不愁,用料无忧,根据“主家”的房屋特点、个性需求,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所以,晋作家具历史上名匠辈出,却无家具作坊。这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山西家具但凡出现一件,必然“物尽其用”;家具上但凡有一处个性化创造,必然为了迎合家具主人的使用习惯,符合“日用之道”;即便同一款式的家具,也绝不雷同。
因为不循规蹈矩,创新之作迭出,晋作家具甚至被行家总结为“无法无天”。然而,这个传统,在现代,却在利益的驱使下被打破。
沿着汾阳到平遥的公路车行半小时左右,可以到达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村庄——平遥县香乐乡安固村。在这里,寻常人家的坐卧起居用具,动辄便是雕花架子床、罗汉床、香案条几太师椅……在山西的公路上看到摩托车载着大柜、八仙桌、条案等从你面前驶过,那很可能就是安固村收古董的人。收藏爱好者张琰光回忆,他曾经看到有人开着大卡车把整车整车的木器、醋缸、佛龛等从安固运往北京、天津。等到夕阳西下,收古董的人陆续回家,就在村口集中起来,互相看东西,渐渐形成了村里的交换市场。
这些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景象,如今,走进安固村,隔几户人家便会有一家门口竖着大招牌,上书“某某古典家具行”。这些家具行都是典型的前店后厂,百余平方米的厅堂里满满当当都是仿古家具:罗汉床、花架、鼓凳、屏风、博古架、书柜、圈椅……
据说,平遥古城内繁华的“明清街”,70%以上的仿古家具都出自安固村。在山西境内,和安固村一样从古董生意转向仿古家具生意的村镇不在少数。
做成各种形制供日用,受市场青睐的时候供贩卖,贩卖完了供仿制,晋作家具就以这样百变的姿态,福荫着那些靠他吃饭的山西人。
不仅是生意
和安固村离得不远的襄汾县南贾镇,历来都是晋作家具的产地。如今,南贾镇从事家具行业的有近千人,企业上百家,还有一部分人在北京开厂设店。这当中,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曹运建的唐人居是最大的一个企业。
曹运建早年也是做古董贩卖的。初中毕业后,曹运建开始跟着同村人走南闯北收家具。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山西民间完整的家具已经被收完了,能收到的都是一些残缺的、不成套的。
“因为见的多了,对山西家具越来越了解,仅从形制就能说出哪些是晋南河东的,哪些是晋中盆地的,哪些是晋北塞上的。晋南的古拙,晋中的饱满,晋北的质朴,这些差异说到底是文化和经济的差异。”曹运建说起家具头头是道,“龟裂断纹漆、竹木藤结构、五彩与描金等技艺都是山西家具的绝活儿,平遥推光漆器、新绛的云雕漆艺其实都是伴随家具市场的兴起而成长起来的。”
可惜历经岁月洗礼的晋作家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呈现技艺的断层,掌握全套技法的工匠散落民间,或者已经去世。为了修复那些残损的家具,曹运建从各地请来一些老木匠。这些老木匠因为长期不从事家具制作,很多技艺也不熟了,而且每个人掌握的都只是一部分技艺。你知道一点,他知道一点,大家一起拼凑记忆,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开始了晋作家具制作技艺的恢复工作。
这个过程中,曹运建与木工匠师郑小龙挖掘出失传的部分技艺,与漆、画工匠师王治权挖掘出“龟裂纹”、“描金”、“五彩”等传统技艺绝活,摸索出部分彩绘原料的配方,与竹器匠师鲁跃民挖掘出“竹、木、藤”三种结构的明式家具技艺绝活……
“最开始就是为了生意,后来慢慢发现了山西家具中的很多道理。”曹运建根据悟出的“道理”,率先开始做起了仿制古典家具的生意。当大家纷纷跟随也开始仿制的时候,曹运建又悟出了“仿古但不复古”的道理。
曹运建介绍,以前的晋式椅子,往往做得比较高,在椅子下方会做一根横梁,作为脚踏。现在做的椅子,尺寸变低了,脚踏也省略了。“这是因为过去,地面潮湿,温度低,所以设计横梁以保证脚底的温暖。现在居家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脚放在地下更舒服。因为身体需要,所以家具跟着进行了改良。”
“为用而生”,虽历经坎坷,晋作家具的血脉依然在延续。目前,三晋各地都有晋作家具产地,对于山西的匠人而言,只要有古老的遗存,就能仿制出一模一样的。但是,真正的晋作家具,和人的需求密不可分,它从来不是用来仿制的。
曹运建最喜欢的一把椅子是一个方形的圈椅,这是他20年前收购所得。一般的圈椅都是圆的,而这把竟然是方的。圈椅一般成对出现,单只不好出售,曹运建一眼就看上了它,将它带回家。如今,但凡有客人走进唐人居的陈列室,曹运建都会介绍这把椅子。曹运建说:“用家具跟吃饭一样,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感觉,这种感觉造就了不同的款式。”这把圈椅为什么做成方形,没有人考证过,但是这当中肯定有一段故事。
所谓大美无言,跟生活起居密切相关的晋作家具,每一处起承转合都有它的道理,正如同那把穿越岁月留存至今的方形圈椅。

相关:

年味在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人们开始怀念记忆中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怀念团圆饭桌上的觥筹交错,怀念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怀念奶奶、妈妈忙前忙后做的饺子,抑或是逛庙会、游园会上的糖葫芦……但冯骥才说:“..

艺术家的伙食团江湖,神秘而富于传奇。它远离庙堂超脱俗世,却又藏于市井隐在红尘,你我凡人总不得其门而入。其实,一如鱼在水而不自知,江湖就在我们身边。江湖是圈子,人在圈子,便在江湖……一提到江湖,人们总会想到刀光剑影、恩怨情..

上一篇: 樱花季
下一篇: 万花迷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