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多少人上班后“四平风采 文化体力”被榨干,只能看进去娱乐垃圾


更新日期:2023-10-17 15:48:20来源:网络点击:1997412
在接连不断被一些刚毕业住大平层、工作遇到麻烦总有贵人相助的剧情创飞后,现在对一部现代都市剧的最高评价是“编剧像是上过班的”

能体现编剧上班“底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切面,是看剧里怎么呈现打工人加完班挤完地铁回到家之后的状态。

如果伴着黑胶唱片流出的协奏曲,不慌不忙地打开书签卡在三分之二处的《精英的傲慢》,手边还有杯颜色质地很中产的健康果蔬汁,那真的是——太装腔作势了。

俺们真正的打工人回家之后要先怒刷二十条短视频,再在几个APP间横跳个把小时,才能稍稍把工作的怨气驱散一点。

就像《花束般的恋爱》里面被工作拖入疲惫漩涡的男主一样,就职后再也看不动电影和小说了,只能玩操作简单、门槛低的手游来填充工作之外的时间。

可真谢谢工作,多亏了它我又学了一个新名词——“文化体力”。

它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只要上过班,联想一下工作之后自己参加泛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变化情况,就能精准拿捏它的含义。

文化体力,扛住了发际线、血脂血糖、失眠频率的上涨趋势,十分坚定地向下俯冲。

削弱走势比老板画饼的晋升路径还清晰,削弱程度比公司战略目标的增长曲线还陡峭。

虽然物质上毫不充裕,但精神变得贫瘠了呀。

工作之后才恍然大悟,最隐秘的伤害不是职场PUA,也不是暗戳戳使绊子的同事,而是渐渐地失去了“文化体力”。

01

文化体力岌岌可危

从来没这么“没文化”过

钱流向不缺钱的人,苦流向能吃苦的人,文化体力流向哪里是个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配备了一个单向阀,一旦摁下工作开关,那它就哗哗溜走了。

自打上了不利于健康的班,吃上了不消化的食物——饼,背上了不适配的健身器材——锅,渐渐地就患上了无特效药、不可逆的文化体力消失综合征。

之前肚子里还多少有点墨水,现在一开口只想倒苦水。

好多人翻出以前手写的文章或是发现了自己在互联网某个角落的遗迹,惊呼以前的自己竟然还能写出这种东西。

乍一看是情感满溢狂写小作文的“黑历史”,再一想却发现现在已经没了当时的感知力、表达力和想象力。

平时总说哪个明星不灵了、眼里没光了,好家伙,回旋镖刀刀致命。

大家吐槽自己说话越发复制粘贴,快要丧失有自个人属性的语言系统。

网上火啥就跟着用啥,主打一个XX、谁懂、这很难评、绷不住了,少数几个词能无限应用到所有场景。

@每日观察屋

如果说上面这种“文化体力”的消亡强调的是文化,那体力上的岌岌可危来得更明显一些。

写了两年半的日记,停在了工作第一年。

上学那会没课的时候坐在书桌边做三小时手账,现在连短视频里面稍微长一点的手账分享都看到一半匆匆划走。

大学生特种兵文化体力拉满,当天往返隔壁城市看摄影展,为一场舞台剧顾不上吃晚饭转三次地铁。

连年下滑的体格用来支撑工作已经够励志了,真的没有多余体力分配给带有文化性质的行为和活动了。

@朋友圈草稿箱

@朋友圈草稿箱

不少人说自己工作之后就没有完整看过一本书,体力在当初把沉重快递搬回家的时候已经宣布告急。

偶尔有看书冲动时激情下单一箩筐,年底大扫除的时候从角落里掏出一摞没拆塑封的两年前畅销读物。

翻开书所需要的意志力在通勤回家的地铁上被挤掉。等回到家,封皮仿佛有千斤重,一个刚从工作战场厮杀回来的人是断断使不上力气的。

碎片化的知识替代了大部头著作,从关注的读书博主和文学bot那里找点速食代餐。

没办法靠自己一字一句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段落,转赞评精心筛选被推至面前的金句成了平替。

就像从鼻饲管流入的糊状营养物,人能靠它活下去,却失去了自己品尝的机会。

阅读太累,静不下心,只想看点会动的。

紧绷了一天回到家,脑子已经严重过载,本能地抗拒思考。

信息量大、逻辑缜密、节奏紧凑的剧,并不受欢迎。

披着各种皮的糖水剧、无脑爽剧,是打工人趋利避害的选择。

看电影不再顺着top250挑,而是得找容易看进去的、时间不长的、不烧脑不引人深思的,口碑是无足轻重的参考。

谁上班之前还不是个满口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文艺青年呢。

对商业大片必须不屑一顾,说自己喜欢诺兰都显得不够有腔调。

可以就一部百年前的默片侃侃而谈,断不能表露出对超英系列片的热情。

时不时写篇冷门传记片的影评,再锐评一下杨德昌和小津安二郎的视听风格和叙事节奏。

别骂疲惫打工人亲自投票劣币驱逐良币,要骂就骂辛辛苦苦上班也赚不了几个币。

然而有的时候,看连续剧的精力都供给不上,上下集连贯的综艺看起来也有负担,只能挑些独立成集的综艺来看。

等到点开长视频已经需要做很多心理准备的时候,转战三分钟的解说视频。

再不济,就去短视频里找点乐子。

一遇到科普行业知识、教各种技能的中长视频,轻则迅速划过,重则点击不感兴趣。

打工人精准投喂算法,靠自己的本事把短视频软件变成营养留不下一点的纯娱乐自留地。

谁说这不是一种别样的意志力呢?

工作时间之外任何涉及到脑子的东西,休想登堂入室。

02

失去兴趣和探索欲

堪称最难治愈的工伤

原本以为随着年岁增加、阅历渐丰,文化水平自然而然水涨船高。

结果没成想,文化体力成了配货也拿不到的奢侈品。

我本科时候出音乐剧票认识的一个朋友,从大一到研三,看了五百场剧,课余时间都是在电影资料馆和北京的各个剧场度过的。

周六日晚上七点到十点几乎不可能收到她的消息,那个时候她总是沉浸在话剧、歌剧、舞台剧、很少公开放映类电影的世界里。

工作之前,她语气轻松跟我说,工作之后有了还不错的收入,就不用跟现在一样为了买票看剧每周八小时陪练雅思口语、接摄影单接到肩周炎了。

工作之后,我再也没有收到她让我帮她抢票的消息。

对话框的高频词是累、想死、烦死了,以及这个世界最无解的询问“人到底为什么要工作”。

朋友想过尝试着分配好时间,回到剧场里享受难得的沉浸。

但文化体力一旦开始衰弱,就很难回头了,像是用进废退的器官,想扭转过来得对抗自然规律。

其实很多人意识到了文化体力的衰弱,试图做出改变。

然而很多时候客观条件并不允许。

妄言一下,99%的人是被工作吸血,而不是工作给自己充电。

每天上班时间十小时打底, 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累都无处遁形。

就算到点下班切断工作信息输入,也不可能立马满血复活。

工作似乎有种磁场,哪怕离开了工作场所也有磁力挥之不去。

下班之后没办法迅速高效地切换到生活状态,得先花不少时间消化工作带来的痛苦。

刷刷搞笑视频、玩玩简单游戏,一晃仨小时过去了,压根没有时间余量寻找深层的快乐和满足。

@-冰镇桃汁-

更何况大多数人下班之后只是人离开了固定的工作场所,该盯的项目、该负责的任务还是得时刻上心。

随时随地弹出的工作消息一秒钟就能把家变成无法放松下来的移动办公桌。

身体自由了,但心依旧被困在工作的氛围里,难以调动起心情去做需要自己真正投入的事情。

@看着像憨憨

@看着像憨憨

枯燥、机械化的长时间工作让人很难保持创造思维的能力。

工作之后仿佛被抽掉了对世界的探索欲,只剩下日复一日的重复。

对新事物的兴趣骤减,很难维持一种兴致勃勃的状态和旺盛的好奇心。

打工人手里人均一部盘包浆的老剧,不求新鲜只图有个陪伴。

@IT九熙

@IT九熙

《甄嬛传》看了五遍,能根据衣服和头饰准确辨认出对应剧情。

《武林外传》是房间里永恒的背景音,听到上句台词就知道下一个梗埋在哪里。

《老友记》一直是雷打不动的煲饭剧,关键情节演员走位记得清清楚楚。

不过外语剧是打工人文化体力尚有余量时的选择,行到山穷水尽处,一丁点不熟悉的语言就能引发脑子爆炸。

我的同事说她工作之后就没看过美剧了,看字幕这件事消耗过大,她只坚定选择华语老剧。

上班之后,价值排序发生变动,物质条件更多地被强调,社会期待的规训更有力地发生着作用。

文学、艺术、思辨、智识,逐渐让位于银行卡上的数字和职场的风声。

保存甚至增添文化体力的原初驱动力,其实大大折损了。

当个所谓俗人,已经耗尽了全部力气。

还想保有代表着个体性和自我意识的文化体力,太难了。

03

积极自救

必要时候多哄哄自己

从一整天的工作中存活下来,每个人都着点经年累月的创伤,下班第一件事是疗伤。

要想根治,得刮骨。打一针麻醉剂撒上点药水,只能起到表面上的治疗效果。

要真为了自己好,得选前者。但选了之后的难不比工作里遇到的烦心事少。

一是具体怎么刮,依赖于一个人的具体情况,不是随便汲取点文化养料就能修复美丽心灵。

读十本晦涩的哲学著作,看二十部标榜着“改变你认知”的经典电影,听三十小时高信息密度的播客,无法打包票兑换一个活力满满、期待满怀的精神状态。

二是生活实在是太苦了,直面它已经用尽了勇气,哪还能逼着自己从长计议、狠狠来一个釜底抽薪。

总能听到身边的朋友说自己从下周开始每晚下班之后至少看半小时书、每周保证阅片量能有长进。

他们往往挺过一段艰难维持的时间之后,还是走回了拒绝一切深度输入的老路。

维持长期的深度满足和自我实现太需要稳定的精神内核来托举,对于精神病一触即发的打工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久而久之,大家主动被动地养成了即时性的补偿模式。

一刻不停刷着手机,期待下一屏出现的内容能让自己开心。

借着奶头乐拯救枯萎的状态,稍微回回血,已经是在积极自救了。

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很多人还是在积极想着各种办法,拯救自己的文化体力。

对于绝大多数打工人来说,工作只是一份工作,不至于上升到不可亵渎的事业的高度,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把工作和生活尽可能做切割,才能给自己留出一个喘息的空间。

就像《刺猬的优雅》里面的门房阿姨,表面上在做着一份毫无创造力、无人在意的乏味工作,但私下里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有一个丰沛的精神空间提供人生养料。

不少人发帖说,回到家之后赶紧洗澡是个好主意。通过物理净化方式,舒缓身心,切换到居家生活的状态。

如果晚上回家之后实在难以打起精神搞文化,早晨是另一个选择。

有人把早起的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还没有被摧残的状态留给自己。

放下自责和过度自省,万事开头难,很多时候我们的决心和意志力在不断拖延中涣散了。

我们对事情的困难程度的想象而不是事情本身,在阻碍行动的发生。

勇敢踏出第一步,会发现比想象中要简单,坚持下去会有惯性推着自己往前走。

形成规律和惯例,可以增加对生活的掌控感,更加顺畅地安排自己的下班时光。

沉浸的感受会形成正反馈,在阅读、观影之中享受心流体验,能带来一种深度愉悦。

那是短视频逗你一乐的功能所难以触达的。

一直刷短视频无法从累积的时间中得到累积的快乐,放下手机之后只剩下浪费时间的懊恼和酸痛的手腕脖颈。

@Montage式的

@Montage式的

如果单独行动太难,也可以考虑找个搭子,互相监督打气,比一个人抵抗工作的重压要好。

除了人,还可以寻求物的帮助。好吃好喝伺候着自己,文化体力得好好保养。

“对你都这么好了,求求你看会书吧。”

@Yibo

@Yibo

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算是在浪费时间。

这句话没错,但真正的落点在“喜欢”这两个字上面。

我们焦虑于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文化体力的削弱,正是因为并没有真正喜欢并认可目前对于下班时间的安排。

一时的表面喜欢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放松,但留下的可能是更绵长的疲惫。

而随着文化体力越来越强,越能从文字、经典作品、各种形式得艺术创作中得到力量。

那是比工作数据、人际关系更稳定更值得信赖的东西。

健身练出来的肌肉不会轻易消失,日积月累锻炼的文化肌肉也会时时刻刻保护自己。

这些肌肉是自己练就的,每个人在与它们的朝夕相处中遇见了真正强壮的自己。


相关:

中国警方通缉的缅北电诈头目被佤邦政府撤职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10月12日,公安部刑侦局微信公众号发布通报,悬赏10万至50万元通缉两名缅北电诈犯罪集团重要头目陈岩板(鲍岩板)和肖岩块(何春田),这两人分别在缅北地方政府担任公职。10月16日,极目新闻..

以色列大军压境却举棋难定?哈马斯能否抵抗住地面进攻?巴以冲突15日进入第九天,以军继续对加沙轰炸,哈马斯也对以色列南部发射火箭弹还击。截至目前,巴以新一轮冲突已致双方超4200人死亡。以色列总理誓言要彻底粉碎哈马斯。以军14日发表声明,表示各支部队已全面准备..

上一篇: 身价大涨3600亿 贝佐斯超LV老板成世界第二大富豪
下一篇: 经济日报:对“职业背债人”不可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