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不只刘书记,我们都掉进了信息skins 茧房


更新日期:2022-11-09 05:11:47来源:网络点击:1945230

[本文2870字,阅读约需9分钟]

这几天社区刘书记“火”了,但并不是她希望看到的方式。

大体事情是怎么样的大家应该都知道,就简单叙述一下:

11月6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社区刘书记在发布会现场,通过三个小故事讲述了该社区抗击疫情的做法和实践,最后讲诉因疫情防控未能参加自己女儿的成人礼哽咽。并说自己女儿在知道了自己的工作艰辛之后,第一次向她表达了敬意。

本身是一个“基层抗疫”的故事,最后却要变成一个“网络舆情”的事故。网上舆情汹汹,主要聚焦三个方面。

第一,这次的防疫工作不容易?大家都很不容易,和广大群众的不容易相比,刘书记的不容易似乎没那么不容易。

第二,这个场合讲成绩合适么?疫情还没有过去,很多社区还没解封,不该在严肃的新闻发布会不说问题说成绩。

第三,疫情到底什么时候过去?这次发布会对于群众最最关心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许这才是舆论的起因。

平心而论,圆方相信刘书记以及基层公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在这次疫情中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付出了很多。但是为什么大家没有看到好的事情,却只看到不好的地方。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不只刘书记,我们都掉入了信息茧房

圆方很早很早听过一个段子:

布什说:“我们准备干掉4百万伊拉克人和1个修单车的。”

CNN记者:“1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

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看吧,我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4百万伊拉克人。”

这就是“舆论”,公众只关心特别的“个案”,而不关心更大的“事实”

而这种“舆论”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在社交媒体时代,在大数据的推荐算法下、在基于共同认知共同规则的微信群里、在个人偏好的自我选择中,更是进一步变成了“信息茧房”。

那么在“刘书记”这个事件中,陷入“信息茧房”的难道只有她自己么?并不是,一共是三种情况。

第一个处在信息茧房当中的是“刘书记”

据未曾确认的“消息”,在发布会后,刘书记在群里发了感谢的话,感谢微信群里社区居民的支持。群里的反馈当然也都不错。

与此同时,面对网上汹涌的舆论,刘书记是这样看的:

怎么说呢,这种反馈是真实存在的么?应该是的。说这些话的是真诚的么?应该也是的。

那为什么“曝光出来”之后,不管是发言的人,还是外部的观看的人都感受到了一丝丝尴尬呢?

这就是场景的原因了。大家应该都有加入学校的“家长群”,每当老师发布一些内容,家长的回复那可谓是热情洋溢,层层递进,波涛汹涌。群内回复的水平,都原来越卷,甚至比职场还要卷。

你说家长所说的都是违心的?虚假的?其实也未必,只不过在这个场合中,有这么一种氛围。

所以在社区的群里大家点赞表扬的做法并没有做错,但是这个“信息茧房”突然被打破了,就好像把夫妻床头的悄悄话突然拿到了大庭广众下,这就让大家感到不适合了。

与此同时,在很长时间,刘书记所处的所有信息都是在这样一个空间中,所以她会认为这些信息就是全部。而没有认识到这只是社会公众信息的一部分。所以第一个在“信息茧房”中的是刘书记。

第二个在“信息茧房”中的是政府

为什么最近很多“发布会”在频频翻车,在于很多“政府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是处在“信息茧房”当中的。

这里说的“政府部门”在信息茧房,讲的既不是地方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的困难不了解不清楚,也不是政府对于很多居民的诉求无动于衷不关切,更不是政府不希望把正确的信息传递下去。

这里说的“信息茧房”把地方政府对于“公众舆论”的反馈给隔离了。政府并没有通过反馈,掌握在“全媒体时代”传播信息的规律。

客观说,如果新闻发布会是一个“工作会”,面对体系内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作为一个发“工作会”是合格的,但是面对的是全国各地、不确定身份、职业、诉求的广大群众,这个发布会就显得有些“高高在上”,有些“不接地气”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某种意义在于在长一段时间中(十年以上)发布会的负责人,并不能直接获得一线的反馈,这种宣传是单方面的输出,而不是有来有往的反馈。

比如这次“刘书记”事件,相信她分享的经历不是“临场发挥”,而是有着整体安排的。但是这样的效果,以及对于“可能舆情”的没有预料,不应该全链条都没有人看出来“不妥”,但是却没有人反馈,某种程度上就是“隔离”了反馈所带来的结果。

所以如果在工作中前期筹备和后期复盘中不能得到正确的反馈,那么大概率就会在某次舆论中遭遇暴击。

所以,第二个陷入“信息茧房”的是地方政府。

第三个陷入信息茧房的则是我们

我们,也就是社会大众自己。

为什么在这次舆情中,我们的注意力都被一些“热词”所吸引,看不到那些做的工作?就像在一张硕大的白纸上有一个墨点,绝大部分都不会关注那张白纸,而只是盯着那个墨点去看。

最近的网络上很多“热闹”的事件都是这样,很多舆情的集中爆发,很多时候来自于在信息不够透明,但也有很多时候来自一部分人的“拱火”。

事实上全球今天面临的情况更为危急,但是得益于我们强有力的举措,在生命和生存方面的保障,实际没其他国家那么严重。

但是大部分人并不这么看,似乎我们已经是全世界最最凄惨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也陷入了信息茧房。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受到自己的兴趣所影响,越喜欢某种信息,于是得到的来自社会和网络的同质信息就会越来越多,时间久了,看似是社会信息更加发达,流通更加高效多元,但是很显然,人还是被那些同质信息“困在了茧房样的空间里”——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懂得更多元,甚至是更真实的信息,得到的只是更多的偏见。

同时,这还叠加了回音室效应,因为我们在网络空间内,经常接触相对同质化的人群和信息,听到相似的评论,倾向于将其当作真相和真理,不知不觉中窄化自己的眼界和理解,走向故步自封甚至偏执极化。

所以最后陷入“信息茧房”的就是我们自己。

那应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还是用教员的话来作为答案吧。

在调研的时候,教员说:

下去调查时不要各级领导作陪,要找生产队长就只找生产队长,不要公社书记、大队长参加,要找群众谈话就不要找干部参加要找县委书记也只请他本人来谈……总之要了解各种人的真实想法。”

在宣传的时候,教员说:

“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你的架子摆得越大,人家越是不理你那一套,你的文章人家就越不爱看。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在学习的时候,教员说: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知道这种片面性的缺点,并且力求改正,那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或许,这些就是解决“信息茧房”的灵丹妙药吧。


相关:

为救轻生女孩,这名研究生胳膊被咬出淤青!还好......“因为你是一条命啊,   一条真实鲜活存在的命, 你活着才会遇见各种可能。” 11月5日, 武汉科技大学分享了一段 “研究生勇救轻生女孩”的经历↓ 这名研究生名叫吴宇, 来自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云南西双版纳:民警救助“大眼萌物”领角鸮  中新网西双版纳11月8日电 (叶俊宏 周少飞)8日,云南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勐腊边境派出所成功救助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领角鸮。   当日清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一村民在自家地里发现一只“大眼萌物”,..

上一篇: 90后夫妇卖掉杭州500万的房子 带3个孩子到内蒙古当农民
下一篇: 面对经济不确定性 该怎么“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