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从“花果山”到花孙小美 卉苗木基地:一个革命老区村的完美蜕变


更新日期:2022-04-16 14:39:40来源:网络点击:1856414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从“花果山”到花卉苗木基地:一个革命老区村的完美蜕变

  中新网漳州4月16日电 题:从“花果山”到花卉苗木基地:一个革命老区村的完美蜕变

  作者 张金川 廖珍妹

海峡花卉集散中心种植的庭院盆景。 张金川 摄 海峡花卉集散中心种植的庭院盆景。 张金川 摄

  “海峡花卉集散中心的建设及使用,更是让东升村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谈及村子的发展,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黄惠民感叹道。

  东升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2009年在东南花都和海峡花卉集散中心的带动下,村民陆续开展花卉苗木种植,实现了革命老区村向花卉苗木基地的完美蜕变。

  中新网记者近日走进东升村看到,一排排花卉苗木,长势喜人;一栋栋农家独栋小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木点缀,景色宜人。

村民蓝智强在他苗木基地浇水。 张金川 摄 村民蓝智强在他苗木基地浇水。 张金川 摄

  昔日革命老区村,瞄准“一棵树”种植,逐渐实现了“产兴民富”,才有了今日的高颜值村貌。官方数据显示,如今,东升村90%的村民从事花卉产业,种植规模逾3000亩,年产值逾1亿元(人民币,下同),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万元。

  “十年来,东升村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苗木业。”黄惠民说,全村1280人,每家每户都有小车开了;除在村中建新房外,不少富裕的村民还在漳州市区买房或投资。

村民蓝智强在他苗木基地修剪枝条。 张金川 摄 村民蓝智强在他苗木基地修剪枝条。 张金川 摄

  东升村民风淳朴。黄惠民说,户与户之间,不少自发合作种植,也未订立合同,大多靠信任合作,生意红火。

  这个老区村已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省级文明村、市级富美乡村等30多项殊荣。在黄惠民看来,东升村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和抓住机会的成果。

村民蓝智强在他基地指导工人种植苗木。 张金川 摄 村民蓝智强在他基地指导工人种植苗木。 张金川 摄

  上个世纪,东升村大量种植果树,可易受台风、霜冻等自然灾害影响,收入不稳;村民靠着“花果山”过着紧日子。后来,该村改种桉树等经济林,效益高了,可对水源造成影响。2010年开始做花卉苗木种植至今,它终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村民有地的,可出租,也可自己种植,一亩土地每年租金就有三五千元,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黄惠民说,外出务工也有收入,如此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

  出生于1986年的村民蓝智强,自产自销做苗木七八年,拥有了一家自己的园林公司,现在年纯收入近百万元。像他这样的,村里还有十几二十个。

游人参观海峡花卉集散中心花卉。 张金川 摄 游人参观海峡花卉集散中心花卉。 张金川 摄

  东升村的苗木主要用于城市街道绿化和小区绿化等。蓝智强认为,自己从事花卉苗木的直接原因,是“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就坐落在本村,他觉得机不可失,本村人更要抓住。

  2012年投入使用的海峡花卉集散中心,是“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总规划面积4000亩,现入驻企业192家,引进花木品种三千多种。

  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就在东升村,该中心负责人刘志凌见证了东升村的发展变化。他说,在集散中心外还建有很多生产基地,带动了包括东升村在内以及周边10多万农户的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衍生了物流配送、金融服务、资材贸易、住宿餐饮等相关配套产业。

东升村村民种植的苗木。 张金川 摄 东升村村民种植的苗木。 张金川 摄

  目前,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入驻企业以“展示交易窗口+生产基地”模式合作,苗木供应国内为主,还出口日韩、欧洲等世界各地。刘志凌称,中心还入驻7户台商,开展新品种试种、改良和先进管理理念传导等。

  刘志凌说,该集散中心现已成为境内外客商来闽采购苗木的首选之地,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带动周边花木生产5万亩以上,极大促进漳州乃至福建省花木产业发展。(完)

【编辑:叶攀】

相关:

试过这个大示范拟器后 我感受自己华侈了30年人生不知道差友们有没有想象过,自己成为一棵树后会过上怎样的生活。想必什么也不用做,就这么静静的站着。然后沐浴着阳光和雨露,看着四季的变化也是一个不错的树生吧~三毛就曾经写过: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

美方认为两枚乌克兰导弹击沉了“莫斯科”号俄黑海舰队“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日前沉没,美方认为,两枚乌克兰导弹击沉了这艘军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4月15日报道称,美国一名高级国防官员15日表示,本周早些时候,两枚乌克兰“海王星”导弹击中了俄..

上一篇: 广东江门海警局查获3起海上违法犯罪案件 总案值约1600万元
下一篇: 通信:在大漠上见证“摘星星”的航天英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