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 > 正文

这部「年度十佳」,真wooyun 太美了!


更新日期:2019-12-25 17:49:06来源:网络点击:1523390

年末了,又到了各大媒体杂志一前一后出年度片单的时节。

在今年的大部分年度5佳、10佳、50佳的片单里,有一部LGBTQ电影,始终拥有姓名。

那就是——

《燃烧女子的肖像》

这部背景设定在18世纪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活在父亲盛名之下的女画家玛莉安,应伯爵夫人的邀请,前往布列塔尼的孤岛,为伯爵夫人即将出嫁的小女儿艾洛伊兹,画一幅肖像画。好让艾洛伊兹素未谋面的未婚夫,能在结婚前,通过这幅画,对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

但因为艾洛伊兹的抗拒,玛丽安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画家身份,伪装成随从,偷偷观察这位小姐的一举一动,并伺机作画。两人在这一来一回的凝望与被凝望中,不知不觉坠入了爱河。

作为戛纳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寄生虫》的电影(场刊评分3.3,与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并列第二),《燃烧女子的肖像》从今年5月份同时拿下戛纳主竞赛单元最佳编剧和酷儿金棕榈奖开始,就一直在被关注和讨论着。

截止到目前,它已经获得了包括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在内的58项提名和23个奖项。相信在接下去的奥斯卡提名里,它也依然能够拥有姓名。

而它这么受欢迎的理由很简单:导演用一个美好而悲伤的爱情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女性主义的极致浪漫——女性之间的爱情,也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啊。

看到这里,不要因为女性主义这四个字而心生退意。因为,在承载导演的观点和承担社会意义之前,《燃烧女子的肖像》真的也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而且,这个好看是多重意义上的。

首先,影片在视觉上的美感,在今年的电影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

前工业时代背景,身处孤岛的环境,女性基本上都只有一到两件衣服,所以影片的背景环境和服装看上去都很简洁。

但导演在构图和光影上下的功夫,却让《燃烧女子的肖像》变得很独特。

随处可见的对称构图,以及烛光、壁炉和篝火等自然光源打造的光影层次,让整部影片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油画感,每一帧截图,都像一幅独立的画作。

有趣的是,布景和构图上还原了18世纪的视觉后,导演又舍弃了35mm胶片的复古质感,反而使用了目前来说比较先进的8K技术来消解这种年代感。

和之前李安使用的120帧一样,8K技术也是追求高清技术的产物。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连贯镜头下的运动细节,而8K强调的是单帧画面上的信息量和更丰富的色彩细节。

高达7680*4320的分辨率,让《燃烧女子的肖像》在色彩和光影上,呈现出了一种极鲜明的层次感,而这是电视发明之后,才出现的现代视觉元素。

这种现代技术和复古格调的对立统一,让整部影片拥有了一种奇妙的质感,看上去非常漂亮。

PS.如果有条件的话,请配合大银幕使用,这绝对是一部光看画面就能被爽到的电影。

导演瑟琳·席安玛用她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把玛丽安和艾洛伊兹这段没有结果的禁忌之恋,拍得克制又美好。

她不断地用特写镜头,捕捉着玛丽安和艾洛伊兹之间日渐发展的情愫。通过眼神和演员面部表情的细微动作,传达着情窦初开时的试探、不安和向往。

而情到浓时的性爱镜头,也被处理得十分隐晦。

除了亲吻和简单的肢体接触,《燃烧女子的肖像》没有任何直接的性爱呈现,大部分时候呈现的都是事后的耳鬓厮磨和精神交流。比起赤裸裸的欲望,两人之间的亲昵感,反而让人觉得后劲十足。

除了画面,瑟琳·席安玛还重新解读了俄耳浦斯和欧律狄刻的爱情故事,来为玛丽安和艾洛伊兹的爱情做注解。

这段古希腊童话故事中著名的生死恋,有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那就是即将救回妻子的俄耳浦斯,在即将走向冥界出口的那一刻,因为爱妻心切,违背了约定,回头看了妻子欧律狄刻一眼,以致于妻子像影子一样倏然消失,从此天人永别。

导演瑟琳把关于这个故事的讨论,放在了影片中段。玛丽安、艾洛伊兹和女仆苏菲,三人坐在壁炉前,表达着各自对这个结局的看法。苏菲像所有不能接受这个结局的人一样,痛斥着俄耳浦斯不守约的行为,心疼这为什么不是一个happy ending。

而玛丽安和艾洛伊兹却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玛丽安认为,俄耳浦斯其实可以忍住不回头,但他选择了把欧律狄刻留在回忆里,去成全自己诗人的身份,成就一个伟大的作品。

艾洛伊兹则认为,是欧律狄刻主动选择了告别,在即将到达冥界出口的时候,是她向丈夫喊出了那句“回过头来。”

这段看似日常的法式闲聊,在影片的最后完全呼应了两人的情感,催生出了汹涌的情绪。

当肖像画完成,艾洛伊兹穿上嫁衣,玛丽安不得不转身离去的时刻。艾洛伊兹像她解读的欧律狄刻那样,在玛丽安打开门,光照进来的那一瞬间,喊出了那句“回过头来。”

而玛丽安决绝的回望身穿嫁衣的艾洛伊兹,成了她们最浪漫的永别。

之后的两次“相遇”,两人也再未有过对视。留下的只是书本第28页玛丽安为艾洛伊兹画上的自己的裸体肖像、被冠上玛丽安父亲姓名才能被称赞的俄耳浦斯和欧律狄刻告别时刻的画作,以及那首玛丽安在钢琴前为艾洛伊兹弹奏的维瓦尔第的《四季》。

影片最后,伴随着《四季》的旋律,久久停留在艾洛伊兹侧脸上的特写镜头,既是玛丽安对她最后的凝视,也是艾洛伊兹对这段情感的回应。这个绝不回望,却情感四溢的镜头,绝对算得上是今年电影的高光时刻。

能拍出这样美丽又有力量的电影,也源自于导演瑟琳·席安玛对女性主义的不断关注。

2007年的处女作《水仙花开》开始,瑟琳就一直关注着女性LGBTQ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特别擅长刻画女性之间的情谊和精神联结。

《水仙花开》

而她和饰演艾洛伊兹的演员阿黛拉·哈内尔也是因为《水仙花开》结缘的。

两人的爱情故事也一度因为阿黛拉在2014年凯撒奖的领奖台上当众表白瑟琳·席安玛,公开出柜而在法国传得轰轰烈烈。虽然,两人在2017年已经分手,但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友情。

而这次《燃烧女子的肖像》,不仅是写给美好同性爱情的情书,也是导演瑟琳对昔日恋人和爱情的一次浪漫告别。创作艾洛伊兹的时候,瑟琳内心的原型就是阿黛拉·哈内尔。

也许是因为投入了真实感情的缘故,整部电影克制中藏着一股凄美的温柔。

和大部分强调二元对立的女性主义电影不同,《燃烧女子的肖像》没有在对白或者画面上,强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或者随之而来的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反抗。而是用了一种更高级的手法。

它在一个几乎由男性掌控的18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构筑出了一个几乎只有女性的独立情境(整部影片,男性角色的台词,加起来都不到10句),彻底打破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

作为一个族群,她们不需要依附,也能生存,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影片里,另外一个拥有大部分故事时间的女仆苏菲,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的怀孕没有男性在场,而她在怀孕之后果断做出的一系列决定,处处展示着女性作为个体的自主意识和生存能力。

而女仆、画家和小姐之间的友谊,也被处理得非常平等,三人之间的交流,从一开始就无视了阶级和差别,体现着友谊最纯粹的那一面。

导演瑟琳·席安玛用一种小格局的视角,聚焦着玛丽安和艾洛伊兹之间的爱情,以及她们和女仆苏菲相濡以沫的友情。看上去不动声色,但却因为细腻地讲述,无限地放大了女性的力量和情感上的美好。

也正是这种美好,让阶级、占有、权力、控制等等,这些千百年来和男权社会共生的情感关系,变得相形见绌。在无声之处,挑衅着世间的偏见。


相关:

甘肃“教育扶贫”成果展 师生用笔描绘“心中爱”  中新网兰州12月25日电 (记者 刘玉桃)“我的画里有城市的学校、学生,和农村的学生、生活场景,中间有一只手从城市伸向农村,这只手寓意‘帮助之手’。”甘肃兰州实验小学学生说马宁泽说,“我希望条件好的学..

不忘初心美丽延安全国名家书画巡展在京开幕   2019年12月21日下午3点,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北京吴东魁艺术馆、国际中国书画家交流促进会、中国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办,由长城书画协会、中国书画家报、陕西丰茂拍卖有限公司、天津军星管业集团有限公司、陕..

上一篇: 如何看待流量明星?黄渤:好的自然会被留下
下一篇: 《小丑》导演:DC影业主席当年没看懂影片